沈興明
在充滿真實、激烈、殘酷的現實背景中碰撞,學會用事實、材料元素、人物情感去分析論證觀點,學生的道德判斷、價值思想才會慢慢站立起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這項“大”工程如何在學校落小、落細、落實,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有效實施、實現,這是事關全局的重要事情,同時也是學校教育的難點。我們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只有在日常教育過程中滲透進課程意識、學生意識、社會意識,有序推進,系統實施,才能化解價值觀教育的難題。
比學科知識學習更重要的是價值觀教育
價值觀傳遞是育人的根本,義務教育階段要給每個學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小學階段尤其是低段,常規培養、習慣養成是基礎,也是培養合格公民的基礎。這一階段價值觀教育的關鍵在于從課程細小、持續上來切入、深化。
一二年級我們開設了“五個學會”課程,力圖做到人人知曉、事事落實、天天堅持。具體內容如下:
學會吃飯:吃飯不要發出聲音(公共場所);吃飯不浪費,請務必吃干凈;吃飯結束自己收拾碗筷和盤子;在家里或公共場所用餐時,大人不動筷絕不動筷;在家里主動承擔洗碗、端菜及其他家務。
學會走路:安靜有序,走路不說話;抬頭挺胸,自信大方;不勾肩搭背。兩人成排,三人成隊;不做危險動作;不追逐打鬧,不沖撞亂跑;注意安全,不隨意橫穿馬路。
學會說話:注意說話場合;上課發言聲音響亮,大膽表現,輕聲討論、積極參與;課間輕聲交流,文明交往,不大聲喧嘩;做到不說臟話、粗話、罵人的話;學會說“你好”“謝謝”“對不起”;學會大膽、自信、完整表達自己的觀點,會講故事、演講、辯論。
學會整理:早晨到校清空書包;不帶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到校;保持書本的整齊、整潔;課前桌上不放任何東西,保持桌面整潔;保持抽屜學習用品有序擺放;愛護公共財物,不亂涂、亂畫、亂刻。
學會作業:能夠獨立在單位時間內完成作業;作業不要家長老師陪伴或叮囑;作業態度認真、字跡端正清楚、頁面整潔;作業不要家長簽字,由學生自己簽字;自覺參與學習共同體;人人準備錯題集,每周寫好反思本。
“五個學會”是事關價值準則形成的課程,是學校教育中的“基礎課程”。它們的開展,主要通過主題班會、學生與家長同寫主題故事、繪制主題插圖、錄制主題視頻來系統實施、分步落實,在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準則。
鈴聲響,下課了,午餐時間已經到;小學生,講禮貌,就餐禮儀不可少;用餐前,要洗手,細菌才能都趕跑;飯桌上,需安靜,說說笑笑可不好……同時,孩子們充分利用已經學過的《弟子規》《三字經》進行分享。
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剛進入小學的孩子逐漸建立起行為的規則,在內心也形成一定正確的價值標準。梁建宇的家長這樣描寫自己的孩子:在學校不到一年,他總是在飯桌上給我們驚喜,會跟我們聊天,說說學校里開心的事情,也會像個小大人一樣教育我們做得不對的地方,比如《弟子規》學到的“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我們認為,基礎教育階段,比學科知識更“基礎”的是這些事關價值觀、道德養成的“基礎課程”,它們往往從小處著手,從細節抓起,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只有堅持、落實,久而久之,學生良好的習慣、基本的個人道德判斷才會逐步形成。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最基本的要義。
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價值判斷
價值觀教育有效實施的秘訣在于,它并不單單靠教師的言行說教,更重要的是靠孩子們親身踐行的活動。只有開展大量、豐富的與學生相關、深受學生喜愛的活動,價值觀教育才能“動”起來,學生才能真正“學有榜樣,比有參照,見賢思齊,不斷進步”。
我們開展活動的基本原則是:遵循生命成長規律、尊重學生意愿、培養和發展人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從社會層面進行價值判斷。
學校的每次活動都精心設計,力圖讓它們成為教育良機,成為學生的美好回憶。比如“開學典禮”,如何使這項活動充滿生機活力,彰顯“童年味道”,是我們思考的重點。
要讓“典禮”變成美好難忘的“儀式”,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和“面孔”。我們的“開學典禮”沒有主席臺,沒有領導出席,也沒有校長講話。我們邀請的是家長、社區、企業代表來共同見證莊嚴的時刻。
步入江灣之門,每位家長見證自己的孩子在老師帶領下,手牽手款款步入學校大門;天使降臨,每位孩子的名字在校園上空紅色的氣球里,隨著小手的拉動,氣球到了老師手中;發放“愛心護照”,學校精心設計一本“愛心”護照,讓家長和社區代表發放到每個學生手上。這本象征著“愛護、照顧”的特殊護照將陪伴孩子六年時光;放飛心中夢想,每個孩子把自己的心愿貼在氣球上,輕輕放飛、隨風而上。這樣的開學典禮簡單又莊重,將會成為學生一生美好的記憶。
在學校的空間布置上,我們努力傳遞一個核心理念:教室是家校之間的“潤滑劑”。教室的每一處都應有孩子的身影和作品,也應充滿每個家長的痕跡和心血。教室布置重點在過程。教師充分發揮想象,體味孩子的心靈世界,從孩子的視角出發,慢工出細活。老師們利用課余時間和周末,發動家長集思廣益,共同參與班級環境布置。
健康的腦袋只能寄寓于健康的身體。我們把學生體育達標、親子活動和趣味運動融合起來,家長、老師、學生共同參與其中。學校專門設計了體現體育特點,又與體育趣味、團隊精神結合的項目。比如你扔我接、同心接力、親子共渡、你來我往等。運動場上飛舞著家長、學生、老師的身影,也洋溢著親子快樂的笑聲。這種活動沒有負擔,只有趣味,具有真正的童年味道。
生活即教育,德育即生活。德育活動應當生活化,我們把學生的活動搬到了大自然中。學校充分利用學校周邊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依托錢塘江畔優美的自然環境,在廣闊的大自然中陶冶學生的情操,通過活動培養孩子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優良品質。
價值判斷需要以活動為載體,在實踐中形成。除了開展豐富、多元的活動,更重要的是我們把這些活動變成了價值實踐的課程,它們如同和風細雨潤物無聲,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伴隨著學生學習成長的全過程。
于道德兩難的豐富體驗中實現價值成長
讓價值觀教育“活”起來,切忌單一的說教,而要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特點開設相關、系列的體驗課程。重要的是,在道德兩難、價值體驗、情感沖突上提升、追尋、發展、完善。
我們著力于道德兩難、社會熱點中開發了體驗課程,讓學生在感知道德兩難問題上學會取舍,學會選擇。
例如,我們的體驗課程中常常會選擇這樣的案例:《兄弟倆為籌錢救母劫持人質》。
事件回放:2009年4月20日晚,重慶開縣的親戚給在廣州打工的張家兩兄弟打來電話,稱他們的母親謝守翠突發腦溢血,急需18000元救治費。張方述、張方均兩兄弟在一個小工廠打工,每月平均收入800元,之前由于母親常病,還欠下4萬塊債款。張家兄弟二人當晚便打電話四處借錢,但到了21日早上,仍沒借到錢。
哥哥張方述情急無奈,從超市買了一把水果刀,用
報紙包起來。他又在一塊紙牌上寫“我不想犯罪”“不要逼我,我只需要錢救我母親”“我只求有關部門能給我18000元錢”等字樣。小學未畢業的弟弟看著海報上的字,不全認識。但跟著哥哥匆匆走到廣園路上。
21日上午10時許,在三元里古廟站附近,張方述看到剛從公車上下來的婦女鄺某明,便迅速上前將水果刀架在其脖子上將其控制。警方聞訊立即趕到。僵持了90分鐘后,警察強行將人質解救,并當場抓獲張方述。
被抓的張方述大聲喊:“我是為了救我母親啊,只要能救我母親,我不惜付出生命……”
在事件回放后,我們會進行案情聚焦,老師提問,他們為什么這樣做?根據是什么?這種做法你認可嗎?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同時老師也會提供另一個角度: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這樣一個法與情尖銳的沖突案
例直接交給學生討論,他們在討論中得出了“合情但不合法”的結論。
在這個結論基礎上,老師進一步提問:生活中也會碰到類似的事情,能否舉例?當我們面對這樣的事情時,究竟應該怎么辦?
學生的討論進入高潮。此時,老師給出了法院判決和法律依據:
法院認為,張方述、張方均無視國家法律,持刀在公共場所劫持人質,索要錢財,嚴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利,兩被告人的行為均已構成綁架罪,應依法予以懲處。兩被告人雖然動機有別于一般的綁架犯罪,但同樣侵害了他人的人身權利,依法應以綁架罪定罪處罰。最終,法院判處張方述有期徒刑五年六個月,并處罰金2000元。弟弟張方均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1000元。
事件繼續回放:參與了母子會面的辯護律師劉召奎說,母子三人見面雖只有十來分鐘,但當時情形令人動容,“一見面,三人就抱頭痛哭,張方述心疼地說:媽媽瘦了好多……他伸出雙手擁抱母親,但手上戴著手銬,當手銬滑過母親頭發的那一瞬間,所有在場的人都動容了。”早已哭成淚人的老母親,終于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兒子,她不停叮囑張方述:“好好改造,早點回來!”
老師最后進行了課堂小結。
孝敬、愛國、文明、法治這樣的核心價值觀放在充滿真實、激烈、殘酷的現實背景中碰撞,在現實、身邊的事件中做出價值判斷,學會用事實、材料元素、人物情感去分析論證觀點。只有這樣,學生的道德判斷、價值思想才會慢慢站立起來。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江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