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雪梅
摘 要 踐行群眾路線,做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進入新時期,群眾工作的對象和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群眾工作模式與方法顯然不適應新時期新要求,群眾工作模式的轉型升級迫切而任重。新形勢下做群眾工作不僅要加強群眾觀教育推動群眾工作的素質能力現代化,而且要培育多元主體實現群眾工作效果的最大化,并以制度性動力推進群眾工作常態化。
關鍵詞 群眾工作 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10.075
Research 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ss Work
Mod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Rational Thinking
GE Xuemei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Yanche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Yancheng, Jiangsu 224007)
Abstract carrying out the mass line and doing mass work are our party's fundamental line of work. In the new period, the object and environment of the mass work have changed greatly. The traditional mode and method of the mass work obviously do not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new perio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mass work mode are urgent and heavy. To do mass work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s not only to strengthen the mass outlook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mass work, but also to cultivate the pluralistic main body to maximize the effect of the mass work, and to promote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mass work with the system power.
Keywords mass work;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十九大報告強調:“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增強群眾工作本領,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進入新時代,群眾工作的對象和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使得傳統群眾工作的模式與方式方法顯得滯后而效率低下。現在群眾在維護自身權利、表達利益訴求、監督政府行為、參與社會事務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如何滿足群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如何發揮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主動做好群眾工作,都是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的。掌握群眾工作新的特點和變化,研究群眾工作面臨的新挑戰和任務,做好新時期群眾工作模式的轉型升級,實現新形勢下群眾路線的與時俱進,是我們每一個黨員與干部面臨的重要課題。
1 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模式轉型升級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1 群眾主體的變遷迫切要求群眾工作模式的轉型升級
長期以來,“群眾”一詞多被理解為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以及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包括社會各階層人民在內的最廣大人民。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社會就業方式以及分配方式的變化,中國社會的階級、階層和利益群體也隨之不斷發生新的分化組合,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這種變化更加顯著。無論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還是知識分子階層內部,都出現了眾多的具有不同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和不同價值取向、不同利益要求的新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并且這些群體互相之間流動,如在農村,農民保留著農民的身份,同時又可能外出務工、個體經商等,而且還會快速地變化。作為群眾工作的對象,群眾不再是統一的整體,而是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實現自我等方面有著不同利益訴求和矛盾的龐大、復雜的群體。群眾主體的變遷迫切要求領導干部的群眾工作實現多樣化和立體化,這給黨的群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1.2 群眾工作環境的變化迫切要求群眾工作模式的轉型升級
過去,群眾的思想比較單純,群眾工作相對容易開展,所以傳統的群眾工作模式多側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權力的運用。 但是在當前轉型時期,這些傳統的政治教育方法和行政命令已經嚴重不能適應和滿足新形勢新環境的變化, 一是新媒體自媒體的出現讓普通群眾獲取信息渠道出現多樣化,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出現改變了群眾獲取信息的渠道,作為人人都可發布新聞信息的平臺,也讓大多數普通群眾難辨信息的真偽,即使政府的信息也不能輕易獲得老百姓的信任。多元化的信息渠道讓群眾的訴求和黨的群眾工作環境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二是社會治理環境發生了革命性的顛覆,傳統社會在信息資源上幾乎由政府壟斷, 所以傳統的管理也是呈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管理者處于金字塔頂端,一目了然。而現代的管理是呈發散式的向外延伸,管理者站在中央,被管理者可以觀察管理者并可以互通信息。由于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這種社會治理環境的根本性轉變,也給群眾工作帶來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1.3 群眾工作方法的失靈迫切要求群眾工作模式的轉型升級
黨員領導干部的群眾工作能力的不足也迫切要求傳統工作模式的轉變。一些黨員領導干部知識面不廣,做群眾工作所必須的社會學、心理學、民主政治等新知識欠缺,一些老同志不懂網絡知識、不善于運用新媒體,所以也就不能運用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民主協商方法、信息技術等新方法做群眾工作。也表現在群眾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扔習慣用傳統行政命令來做群眾工作;遇到個別群眾刁蠻不講法行為,或者群體性事件,不會用法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軟硬相結合的方法。
1.4 群眾工作動力的不足迫切要要求群眾工作模式的轉型升級
傳統群眾工作模式的動力來源主要是依靠個人的理想信念和行政的半強制性命令,即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強化黨員領導干部的“群眾觀點”意識,或通過各種組織方式來要求黨員領導干部踐行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但目前社會轉型期在群眾工作方面,動力衰退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理想和信念的弱化,行政權力的運用變成了唯對上負責,而在服務群眾上敷衍了事不作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級問責壓力的大小是黨員干部聯系和服務群眾的主要動力, 而群眾滿意度則是次要的。這就導致了對上動力有余,對群眾的動力不足。群眾工作動力的不足迫切要要求群眾工作動力模式轉型升級呈現多元狀態,如黨內民主制度的完善形成的強制性動力、群眾工作制度自身的完善形成的內在需求動力、社會團體的監督形成的外在動力等。
2 新時期推進群眾工作模式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與思考
2.1 加強群眾觀教育推動群眾工作的素質能力現代化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牢記這一點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首要前提。黨員領導干部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弄清楚“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時刻謹記把人民群眾放在首位,才能對群眾工作融入真感情,增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加快轉型、利益格局的深層次調整,黨的執政條件和社會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一些領導干部的群眾觀淡化,理想信念淡薄,過去我們黨長期形成的艱苦奮斗、一心為民的精神在少數黨員干部身上發生了扭曲,群眾工作梗阻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個別領導干部出現了以權謀私的貪腐行為。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黨首先必須在思想上時刻加強黨員領導干部的群眾觀教育,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真正成為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內心深處的動力和需求。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在踐行群眾路線過程中,對于危害群眾利益、片面認識和錯誤理解群眾觀念的黨員領導干部要及時糾正和教育。如把“聯系群眾、深入群眾”等同于到群眾中“走動”一下,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片面理解為將一些決策建議交由群眾討論一下, 意見收集后向上級匯報一下。更有甚者,個別黨員領導干部仍然追求GDP至上,認為只要經濟上去了即可,群眾工作可做可不做。
群眾工作新理念、新方法也是很多黨員領導干部欠缺的。傳統的行政化、運動化群眾工作思維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黨員領導干部必須確立起工作主體多元化、角色互動性、全員共同參與等新的工作理念。另外還要學會靈活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軟”辦法、法律武器“硬”辦法、網絡信息化專業知識及培育社會組織等等群眾工作方法。如,黨員領導干部要依法辦事,提高運用法律的能力,要把過去在計劃經濟年代形成的“命令式”的工作習慣轉變過來,逐步法制化、規范化,同時對群眾深化法制宣傳教育,讓群眾在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中深化對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認識,在處理群眾問題、化解群眾矛盾中樹立法治的權威。如,大力培育“樞紐型”群眾組織,比如在濱海陳濤鎮實施的“五老工作法”,圍繞“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專群結合,依靠群眾”的方針,各村建立知民情、解民憂的“五老”(老黨員、老干部、老軍人、老模范、老教師)志愿者隊伍, 收集分析民情信息、參與人民調解,從源頭上減少社會矛盾,切實增強群眾安全感和幸福感。如領導干部要善于跳出慣性思維和固有模式,探索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要推動網上網下對接,不僅僅是在網上發言、論壇,了解民情民意、聽取民聲民怨,更要真正在網下為民意訴求的解決切實有動作,推動網上問題網下解決。
2.2 培育多元主體實現群眾工作效果的最大化
長期以來我們黨在群眾工作上主要倚重黨的專職組織及黨員領導干部作為群眾工作主體,呈現單一性。群眾工作的狀態主要取決于這部分工作主體的狀態。但是在社會轉型的今天,群眾主體、社會環境帶來的巨大社會變化,就連這部分群眾工作主體對做群眾工作也出現精神不振或將之邊緣化的狀態。而其他如政府、人大、司法部門等制度性主體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密切干群關系上則處于虛化甚或缺位的狀態。在社會轉型的今天,群眾工作主體的多元化,是新時期群眾工作應有的重要特征,群眾工作不僅應包括黨組織、廣大黨員領導干部這些傳統的基礎性的群眾工作主體,還應包括政府、人大、司法部門這些制度性主體,更應包括社會團體、社會自治組織、企業以及群眾自身等多方面主體。
人民群眾長期以來被看作是群眾工作的對象和客體,是被宣傳被教育被動員的對象,因而普通群眾在黨群、干群關系中常常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因而群眾自身的能動作用往往被忽略了。但是實踐證明,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既是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特征,也是社會治理的關鍵所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做好群眾工作,首先就應將人民群眾視為最重要的主體。比如,依靠群眾中的模范和積極分子做群眾工作、依靠多數群眾去做少數群眾工作,讓群眾從“被動公民”轉變為理性的“主動公民”,讓群眾工作從單向性向互動化的狀態轉變。
社會組織也是我們黨在當今社會中應當倚重的群眾工作重要主體。我們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就有利用工會、婦聯等社會組織為黨工作的傳統經驗,努力培育和發展更多的社會組織,是新時期實現群眾工作模式轉型的客觀要求。要重視符合法律規范的社會組織的“培育”,讓這些社會組織自主成長,具有活力和創造性的,并成為普通群眾表達訴求和維護利益的重要渠道;也要重視那些規模較小、組織較為松散的社會組織,如在社區、村鎮成立的社會組織,這些組織有更多基層群眾參與,更加貼近基層貼近群眾,更加有利于做群眾工作,從而達到群眾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也能增強群眾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我們的政府部門要為社會組織參與群眾工作搭建平臺,加大扶持力度,如提供一定的資金補貼、活動場所等,才能更有利于其在于社會的聯動中更好的體現實效和價值,發揮其在基層協調關系、化解糾紛、排憂解難的作用,形成黨委、政府、社會組織、群眾做群眾工作的合力。
2.3 以制度性動力推進群眾工作常態化
制度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與體現,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長期性等特性。對于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來說,制度同樣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完善健全的制度可以使黨組織及政府、人大、司法部門等制度性主體正常運行在黨的性質、宗旨所要求的軌道上,也可以使單個黨員、領導干部在踐行群眾路線、做群眾工作上有一種外在的剛性動力形成工作常態化。
健全和完善黨內民主制度可以對黨員、領導干部以及黨內制度性主體踐行群眾路線、做群眾工作起到制度保障作用。如完善黨代會常任制,一方面提高黨代表的履職能力,提高服務群眾的實效,另一方面可以切實解決黨內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解決黨員領導干部脫離群眾的“四風”問題以及特權現象與貪腐問題。如健全和完善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制度,可以消除“用人腐敗”、“任人唯親”、“脫離群眾”等現象,真正解決黨員領導干部是“對上負責”還是“對群眾負責”的矛盾問題,形成我們黨的領導干部把“對上負責”和“對群眾負責”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的價值觀。
健全和完善群眾工作的剛性制度激發做群眾工作的內在長效動力。如健全和完善新形勢下密切聯系群眾的長效機制,其實質就是要讓黨員領導干部真正走進群眾察民情、聽民聲、重民事,真正為群眾排憂解難,要讓大走訪成為領導干部常態化工作。如健全和完善黨員服務群眾制度,建立適合不同群眾主體特點的黨員服務群眾制度,服務對象不同,服務的內容、方式方法亦不用,黨員領導干部要提高為群眾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并將良好的服務能力、較好的服務態度結合起來,取得群眾滿意的服務效果。如建立健全群眾工作考評和激勵制度,把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考核黨員領導干部德能勤績廉的重要依據,讓群眾工作做得好、得到群眾認可的黨員領導干部受到激勵表彰或提拔, 讓群眾工作滯后、群眾不滿意的黨員領導干部受到懲戒并改進工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10-18.
[2] 張玲.領導干部新媒體環境中的群眾工作機制研究.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7.1.
[3] 劉彥昌.黨的群眾工作的當代走勢及主體的動力培育.中國共產黨,2014.1.
[4] 楊久華,張登國.試析新時期多主體多向度群眾工作模式的特征、依據及轉型路徑.求實,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