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海鳴
《金陵全書》:承千年文脈 鑄不朽華章
◎ 盧海鳴

總冊數400冊;
總字數3.2億字;
總頁數32萬頁;
總厚度20米;
總投資額達6000萬元;
參加編纂人員達150人;
編纂時間達15年以上;
……
這一個個令人驚訝的數據,足以將南京歷史上規模最大、種類最全、數量最多、分量最厚、投資額最高、參加編纂人員最多、編纂時間最長的地方文獻整理成果——《金陵全書》鐫刻在南京歷史文化的長河中,形成一座新時代的豐碑,化為歷史的永恒。
《金陵全書》自2009年12月24日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舉行編纂啟動儀式以來,在市委宣傳部的直接領導下,由南京出版社與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南京市檔案局(館)、南京圖書館等單位合作,實施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截至2017年1月已出版200冊,完成了總出版規劃冊數400冊的二分之一。
南京,擁有60萬年的人類活動史,近2500年的建城史,約450年的建都史。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天下文樞”的美譽。在悠久的歷史中,孕育了豐富多彩、兼容并蓄的“南京文化”,其中以燦爛的六朝文化、綺麗的南唐文化、磅礴的大明文化和繽紛的民國文化尤為世人所矚目。
然而,由于歷朝歷代的兵燹戰亂和風雨侵蝕,南京歷史上的輝煌成就以物質文化形態留存下來的相對較少,更多的是以文字的形式保存在流傳下來的圖書典籍之中。這就是珍藏著南京這座古都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的寶庫——南京文獻。
以六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蕭統《昭明文選》,唐朝許嵩《建康實錄》,南唐李璟、李煜《南唐二主詞》,宋朝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和馬令、陸游《南唐書》,元朝張鉉《至正金陵新志》,明朝禮部《洪武京城圖志》、陳沂《金陵古今圖考》、胡正言《十竹齋書畫譜》,清朝吳敬梓《儒林外史》、孔尚任《桃花扇》、陳作霖《金陵瑣志九種》,民國王煥鑣《首都志》、朱偰《金陵古跡圖考》等為代表的南京文獻,是世世代代的南京人民乃至人類共同經驗、智慧與啟示的結晶,也是南京人民、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南京文獻綿延不絕,其數量之巨,卷帙之繁、內容之廣、版本之多、價值之大,令海內外專家學者為之驚嘆。據不完全統計,截至新中國成立,留存下來不同版本的南京文獻達1萬種,其數量不僅在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中獨領風騷,而且在世界各國古城中也是遙遙領先。因此,全面、系統、完整地挖掘、整理、傳承、弘揚南京留給全人類的這些不朽作品,顯得格外重要。《金陵全書》這一時代的幸運兒應運而生。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也是建設當代中華文明大廈的“奠基石”和創新發展的“階梯石”。優秀傳統文化在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其中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對我們挖掘、整理、弘揚南京地方文化具有指導意義。
填土路基每層松鋪厚度、壓實遍數和壓實速度根據壓實設備、壓實方法經試驗確定,控制填料的最佳含水率在+2%~-3%范圍內,遵循:“先靜壓、后振壓、先輕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則。
中央對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一直高度重視,專門成立了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負責制定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還設立了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基金。
就南京而言,在歷史上至少有過三次文獻整理。
第一次,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明成祖朱棣命令解縉、姚廣孝等在南京整理出版了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第二次,民國年間的1947年1月至1949年2月,南京通志館編印了一套《南京文獻》(共26號即26冊),其中收入南京地方文獻67種,包括元、明、清至民國各時期的作品。
第三次,自2006年開始,南京出版社和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等單位合作,編輯出版“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到2017年8月已經出版59冊94種。“叢刊”選取六朝至民國年間比較稀見的南京文獻進行點校,以適應普通讀者的需求。
2009年,《金陵全書》編纂工作的啟動,開啟了對南京文獻的第四次整理工作,并超越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首次借助最新印刷技術,部分內容采用雙色套印和四色彩印,高度還原文獻原貌,最大程度地確保了文獻的價值。
《金陵全書》在啟動之初就被列為“南京市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特色品牌”,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打造“傳世精品”,以與南京這座中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相匹配。為此,我們成立了《金陵全書》編輯出版委員會,聘請了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資深教授蔣贊初、茅家琦先生,南京博物院原院長梁白泉先生等人,擔任特聘學術顧問,對《金陵全書》的編纂出版工作進行宏觀指導。與此同時,我們成立了《金陵全書》專家組,聘請南京大學賀云翱、范金明、程章燦、胡阿祥、夏維中教授,以及南京圖書館徐憶農研究員、南京博物院王明發研究員等全國知名專家學者,承擔具體工作。專家學者們不辭辛勞,對現存南京地方文獻的種類、數量、保存現狀以及收藏地點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編制了一份長約300頁的《南京古籍目錄》。此后,我們又多次召開專家會,集思廣益,反復推敲,最終確定將《金陵全書》分為“方志類”“史料類”“檔案類”和“文獻類”四大類,每一大類按時間前后順序排列。在版本的選擇上,盡可能選擇最早、最好的善本和孤本。
《金陵全書》在編纂過程中,涉及的各類部門從中央到地方有50多個,參與人員達150多人。編輯人員對每種文獻逐頁核對,對內頁順序混亂、缺漏的,經過幾個版本的比對,全部補足缺頁、漏白,使之成為完整的版本。每種古籍文獻和檔案,均由業內知名專家學者撰寫《提要》,作為重要的說明、評點資料,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從2009年12月到2017年1月,《金陵全書》已出版了200冊,具體如下:
2010年8月出版第1批9冊,2010年12月出版第2批11冊,2011年6月出版第3批30冊,2011年9月出版第4批4冊,2012年4月出版第5批20冊,2013年3月出版第6批26冊。2014~2017年出版第7至第11批,共100冊。至此,完成了計劃出版總冊數400冊二分之一的出版任務。
已經出版的《金陵全書》200冊,包含甲編方志類、乙編史料類、丙編檔案類三大類。三大類形成了十個完整的體系,創造了南京優秀傳統文化整理史上的“十個第一”。
一是第一次將南京歷代府志系統地搜集整理出版。最早的是南宋周應合編纂的《景定建康志》,最晚的是清朝《光緒續纂江寧府志》,共計9種26冊。
二是第一次將南京歷代上元、江寧、六合、江浦、溧水、高淳縣志系統整理出版。如:明代《萬歷上元縣志》,清代《康熙上元縣志》《乾隆上元縣志》《道光上元縣志》;明代《正德江寧縣志》《萬歷江寧縣志》,清代《康熙江寧縣志》《乾隆江寧縣新志》《同治上江兩縣志》等,共39種55冊。
三是第一次將南京歷代山水、園林、寺廟等專志分門別類匯集整理出版。如:《棲霞小志·攝山志·棲霞新志》《牛首山志·獻花巖志·盋山志·石城山志·南湯山志·覆舟山志》《秦淮志·運瀆橋道小志·后湖志·金陵后湖事跡·后湖事跡匯錄·玄武湖志》《莫愁湖志·莫愁湖志·添修莫愁湖志·莫愁湖志·浦口湯泉小志》《金陵園墅志·瞻園志·明孝陵志·總理陵園小志》《金陵梵剎志》《折疑梵剎志》等,共37種15冊。
四是第一次將六朝史料系統匯集整理出版。包括《建康實錄·建康實錄校記》《六朝事跡編類·六朝故城圖考·南朝寺考》《梁代陵墓考·南朝太學考·六朝陵墓報告·建康蘭陵六朝圖考》等9種4冊。
五是第一次將南唐的史料系統匯集整理出版。包括《釣磯立談·江南筆錄·江表志·南唐書》《江南野史·南唐書》《江南余載·金陵防守利便·唐余紀傳·放生池古跡考》等10種3冊。
六是第一次將明初建文朝史料系統匯集整理出版。如:《洪武圣政記·渤泥入貢記·東朝記·遜國正氣紀·剪勝野聞》《遜國臣傳·建文忠節錄·建文遜國之際月表·建文帝后紀》等17種7冊。
七是第一次將明代職官史料系統匯集整理出版。包括《南京吏部志》《南京刑部志》《南京都察院志》《南樞志》等19種20冊。
八是第一次對民國首都南京市政公報進行全面系統的搜集整理出版。《首都市政公報》(共398期)全面記錄了1927~1949年民國首都南京財政、稅收、物價、慈善、教育、衛生、公共交通、市政規劃、城市建設、娛樂場所、公園及風景名勝地、社會治安等方面情況,共47冊,其中索引2冊。將民國檔案納入《金陵全書》更是前所未有的一個創舉。
九是第一次對南京中共地下黨史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搜集整理出版。如:《南京調查資料》(原書22冊)、《南京概況》(上、下)共2種,是中國共產黨人在1949年4月解放南京前夕,為保護南京而編寫的情報資料,對于研究民國南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外交,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現匯集成7冊出版。
十是第一次將中山陵檔案系統匯集整理出版。包括《葬事籌備》《陵墓及紀念工程》《陵園管理》《陵墓建筑》5冊。
2018年,我們將要啟動《金陵全書》的第四板塊——“文獻編”的編纂出版工作。“文獻編”主要收錄南京人編寫的、在南京編寫的或在南京刻印的非南京主題和內容的作品。“文獻編”與“方志編”“史料編”“檔案編”環環相扣,相互補充,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統一體。
盛世崇文。《金陵全書》200冊的出版,堪稱是南京歷史上的文化盛事。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將超越時空,潤物無聲,惠澤后世,啟迪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