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河,身邊的河長
自2015年珠海市海洋農業和水務局印發《珠海市實施“河長制”指導意見》以來,珠海市以體制機制創新倒逼河涌治理,實行屬地行政首長負責制,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珠海市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壓茬推進”、“四個到位”、“爭取走在前列”的總體部署,緊扣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的目標任務、節點要求,首先按照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原則,基本建立了市、區、鎮(街)、村(居)四級河長組織體系。
在今年1月份啟動河長制工作,經過幾輪的調研梳理,基本完成全市四級河長體系的名錄清單;河長制工作管理范圍覆蓋江河涌渠共計533條、水庫66宗、山塘13座、湖泊6座。按照行政區劃和河涌分段分片的實際,共設流域、河段及片區河長共計1197個(河長537人)。
工作方案到位:《珠海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分別通過了市委深改組、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在6月30日印發實施。

珠海,山海相擁、陸島相望、河湖相映,具有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的資源優勢與堅實基礎。
組織體系和責任落實到位:珠海市海洋農業和水務局今年3月搭建了內部推進河長制前期工作平臺,組織擬草全市河長制工作方案,會同各區啟動河湖名錄調查,編撰文件、方案、配套制度建設和進展統計信息報送等系列工作。8月9日市委辦公室正式批復成立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珠海市海洋農業和水務局。
相關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完成《珠海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等三項工作制度的起草、意見征改并下發;結合市、區河湖管理實際,組織編制《珠海市河長制公示牌設置暫行規定》等技術規范文件,指導各區規范開展河湖管理。
監督檢查和考核評估到位:組織編制了《珠海市“一河一策、一庫一策”編制技術指南》,指導各區開展屬地“一河一策”的編制工作;組織開展五大流域重點河道勘測、河湖環境監測;組織起草完成《珠海市全面推行河長制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進一步細化了水安全、水資源、水污染、水環境、水生態、水岸線、水督查執法七大專項行動計劃,明確市、區職責分工、項目任務和節點進度。
在最新發布的《行動計劃》中,珠海市將確保2018年剿滅黑臭水體、2019年涉水治污達標、2020年河清渠凈岸綠,力爭河長制工作能夠走在全省前列。

推進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創建進程中,珠海市努力傳承和弘揚水文化,構建彰顯水鄉特色的水文化體系。
在抓好政策落實的同時,珠海市海洋農業和水務局還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著力打造“互聯網+河長制”新模式,積極推動“互聯網+河長制”河長制信息管理平臺建設。目前,已基本完成河長和河湖信息后臺數據庫搭建,并啟用試用平臺與“珠海河長”微信號對接,9月底實現公眾端信息溝通、投訴監督、公眾爆料等功能,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在2018年底計劃完成河長制信息管理平臺一期建設。
同時,結合生態文明建設、新農村建設的實際,將2015年初前期推行河長制工作成效較好的斗門區、金灣區紅旗鎮和斗門區蓮洲鎮東灣村作為創建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示范點;組織起草五大流域(片區)河長巡河方案,提請市級開展巡河,同時針對東、西部城、鎮河湖治理工作的特點和考核指標要求,編制完成五大流域片區《河長工作手冊》。
為召全民參與,發起了以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為核心的“五個百日”專項行動。珠海市海洋農業和水務局總工程師張淵介紹說:希望通過百日愛河護水專項宣傳行動,對河長制的工作內容和形式進行廣泛宣傳;通過百名民間河長招募行動,積極號召民間力量參與建設和監督;通過百名護河愛水企業評選活動,推動民間資本加強水資源保護意識,節約用水;通過百個護河愛水示范村居評選活動,規范水排放,建立健全雨污分流的科學排放理念;通過百個護河愛水優秀案例評選活動,號召全民參與,推動全民護河愛水意識新高潮。
在廣受關注的前山河之外,“全面推行河長制”的腳步已經遍及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并且迅速落地生根:穿越珠海西區的黃楊河至今仍是兩岸居民的灌溉飲用水源,黃楊河“一河兩岸”綜合治理工程從未停歇;橫琴新區的天沐河正在被打造為集城市防洪、城市景觀為一體的城市觀光風景帶;淇澳島紅樹林、橫琴紅樹林等海岸紅樹林保育及岸線生態修復工程也在穩步推進;水道疏浚、生態保育、綜合開發……“河長”已經在行動。
作為全國第一個被聯合國人居中心授予“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的生態城市,自特區建設以來就堅持環境保護的珠海人民深知: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在環境問題日漸突出的當下,珠海曾經的那份堅持顯得尤為可貴,也值得慶幸和驕傲,正是這一片藍海、一汪碧水,成就了珠海宜居城市的典范。
奔流而過的珠江水養育了這座城市,也孕育了城市文明,而水生態文明的建設,是這座城市在幾十年的探索和思考后,交給這一江碧水,交給全市人民的新的答卷,這份答卷,由我們共同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