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西真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以提質增效為目標,也就是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為實現這個目標,必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為此,作為與經濟社會聯系最密切,始終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職業教育也到了推進質量、效率和動力變革的時候了,否則,職業教育就很難滿足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對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的需求。
第一,職業教育發展必須特別注重質量提升。一定的經濟發展方式需要特定的勞動力素質,特定的勞動力素質又決定了職業教育的規模、層次和布局。改革開放以來的39年,中國經濟以勞動密集型發展方式為主,與此相適應,中國的職業教育也以數量擴張型發展方式為主,通過職業教育,把數以億計的適齡青少年培養成具備基本職業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迅速把中國從一個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變成一個工業門類齊全、工業體系完整、數十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名列前茅的工業大國。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由過去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要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適應,職業教育要進入質量提升為主的發展階段。職業教育質量就是實際的職業教育達到其目標的程度,也就是職業教育是否為現代經濟體系建設培養了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為此,要建立系統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體系,廣泛開展技能競賽,加強技能人才培養選拔,促進優秀工匠脫穎而出。鑒于我國有關職業技能培訓的要求散見于勞動法、就業促進法等法律中,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現狀,一方面,要加快職業技能培訓立法,構建全體勞動者終身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另一方面,行業、企業要主動作為,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等方式,為員工提升技能、成為大國工匠提供機會和平臺。
第二,職業教育發展尤其需要注重效率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支撐是一支龐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而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必須經過職業院校和企業長期的、系統的培養和培訓。鑒于目前職業學校在校學生知識、能力方面基礎十分薄弱(幾乎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失敗者),而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又必須得有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在校學習時間比較短(高職院校3年、職業學校3年)的現實,要想在短時間內把基礎并不理想的初中生、高中生培養成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就必須提高職業學校的效率,尤其是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增效實現提質的目的。職業教育提質增效受師資、設備、投入、實習等諸多因素影響,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力資源”。因此,必須千方百計推進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更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業學校教師,只有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教師才能培養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
第三,職業教育發展必須特別注重動力變革。過去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來自職業教育內部,現在職業教育發展必須從內部驅動轉到外部驅動。首先,各級政府主管要改變工作重心,重點關注對所在地區人力資本的挖掘、開發、利用、提升,依此實現勞動力從初中級向中高級、從傳統型向現代型、從單一型向復合型的轉變,通過勞動力素質的提升推動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要營造一個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社會氛圍,提供相應的人事制度、用人標準、教育培訓、就業輔導、創業支持,構建政府、企業、社會“三位一體”的普通勞動者服務系統,使技能勞動者在自身崗位上也能實現自我價值。在新時代下實現黃炎培先生所說的“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理想,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且也都能出彩。再次,在物質支持方面,薪酬待遇、工作環境是基礎條件。德國職業教育專家克勞斯·比爾申克曾說,德國職業教育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德國各行各業的技師收入可觀,社會地位與大學畢業生相同,同樣受人尊重”。反觀我國,一位工人從初級工、中級工到高級工,從技師到高級技師,技能等級在提升,薪酬待遇成長的梯度卻不夠大。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制度化的、有針對性和激勵性的技能人才薪酬體系,這是職業教育發展動能轉換的核心。
責任編輯 肖稱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