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黃大乾+李姿
摘 要:內涵發展的理念在職業教育研究界、相關政策文本和技工教育實踐中,都廣受關注,但眾說紛紜。綜觀技工教育系統對內涵發展概念的理解與運用,可以發現存在各取所需、以偏概全、畸輕畸重、人云亦云等認識誤區。深入的研究表明,內涵發展理念的確立旨在激發技工教育發展的內在動力、優化技工教育發展的內部條件、強化技工教育發展的內部功能、激活技工教育發展的內在效能,進而促進技工教育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技工教育;內涵發展;認識誤區;概念辨析
作者簡介:陳偉(1973-),男,湖南邵陽人,華南師范大學職業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黃大乾(1962-),男,廣東白云學院校長,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教育管理;李姿,女,華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31-0020-04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于技工教育發展政策的調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政策調整重在實現技能人才與學歷類人才的“人才等值”;第二個階段的政策調整重在實現人社部系統的各級各類技工院校與教育部系統的中職學校、高職院校的“院校合流”,即如《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教發[2014]6號)中所強調的,“根據高等學校設置制度規定,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奔脊そ逃膬群ㄔO、內涵發展,在事實上已經成為貫穿上述兩個發展階段的政策重點,且是完成上述兩個階段的政策調整目標的基石。正因為如此,內涵建設、內涵發展目前已經成為技工教育非常重要的理念。就內涵建設、內涵發展兩個概念而言,內涵建設是過程、是實踐,內涵發展是目標、是結果;內涵發展必然包括了內涵建設,但內涵建設并不必然帶來內涵發展,因此可以用內涵發展一詞統括內涵建設。
一、技工教育內涵發展的梳理與反思
近年來,內涵發展已經成為技工教育政策的核心關鍵詞?!蛾P于大力推進技工院校改革發展的意見》(人社部發[2010]57號)要求“明確技工院校功能定位,突出辦學特色”,強調“堅持高端引領”、“開展多元辦學”的同時,還要“注重內涵發展。各地要處理好擴大規模和內涵發展的關系,指導技工院校在注重改善辦學條件,保持適度辦學規模的同時,強化內涵發展?!比松绮康倪@個文件,既是對目前有關技工教育內涵發展、內涵建設的相關理論研究的總體回應,也是對技工教育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要求,在各省得到了積極響應。比如2013年底以來,廣東省技工教育提出要“控制規模、調整結構、提升內涵、特色發展”,吹響了廣東省技工教育從“規模發展”逐步轉為“內涵發展”的號角。
在政策話語體系中得到廣泛使用的內涵發展概念,并沒有在理論界取得統一的認識,也缺乏深度的闡釋和解讀。最早運用于高等教育領域的內涵發展概念,側重于指通過激活內部因素,依靠結構合理、質量提高、效益提升等促進發展的模式。在高職教育研究界,有學者認為,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根本要素是學生職業能力、教師創新實踐能力和院校長領導力,過程要素包括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動態調整的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不斷推進的教育教學改革,驅動要素包括以專業為紐帶的產教對話機制、以就業為導向的校企合作機制和以崗位為載體的工學結合機制,保障要素包括良好的教育政策支持、強勁的區域經濟環境和生態的區域院校協作環境[1]。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以注重質量、突出特色為價值追求,其發展意圖直接指向高職院??沙掷m發展能力的深化與提升。理性地認識軟實力與硬條件適配、外源壓力與內生動力并重、傳統傳承與創新變革并舉、成果顯現與過程積累并行,有助于高職院校真正進入內涵建設的軌道[2]。
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先天的教育性。有學者認為現代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路徑選擇只能是“五個對接”: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是前提條件,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是內在要求,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是質量保障,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是職業需求,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是終極目標[3]。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路徑有如下特征:內生性特性,即不要盲目迎合政策等外部力量的需要,進行由外而內的被動應對式發展,而要立足自身需要,在適當參考政策標準的基礎上,主要依靠內部力量進行由內而外的自然演進式發展;精致化特征,即秉持精益求精的理念,從執著于宏觀概念轉移到注重微觀操作和具體執行,既注重“結果的精巧細致”,又注重“過程的精雕細琢”;特色化特征,即要積極創立并強化具有明顯區分性的特殊品質,在特色形成和品牌培育中上升到新的高度和水平。在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系統模型中,要處理好內部系統與外部系統、教育生產系統與教育管理系統、內部核心要素(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師資隊伍和實訓基地)間的關系?;趦群ㄔO的復雜系統,重點關注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六大基本行動領域: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師資建設、實訓基地建設、規范管理和校企合作,其中前四項是為了完善內涵建設的內部生產性系統,規范管理是為了完善內部管理性系統,而校企合作旨在實現內外系統的交互[4]。
旨在“技能”和“就業”的技工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其內涵發展并不排斥以數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空間的拓展、外部資源的輸入等為特征的外延發展,但更強調技工教育的規模適度、結構優化、辦學規范、質量提升、效益提高;課程體系改革、師資團隊構建、產學研結合、國際交流合作、文化建設、辦學體制機制創新等均是內涵發展模式的要素,課程體系改革特色化、師資建設配套化、產學研一體化、國際合作多樣化、文化建設兼容化、辦學體制機制制度化等都是內涵發展的基本途徑[5]。技工教育內涵發展的核心其實是文化氛圍的培育、職業精神的堅持和傳承;技工教育發展的瓶頸則在于校企合作缺乏有效機制、專業設置缺乏宏觀調控、師資建設缺乏激勵政策、人才觀念和用人觀念缺乏更新[6]。技工教育內涵發展的支點在于特色發展。比如,廣東省粵東技師學院認為,技工教育內涵發展是指以技工教育內部因素作為主要動力和資源,通過與政府、社會有效互動,與行業企業有效聯盟,以實現技工教育規模、質量和效益的三者達到最優狀態的一種模式;內涵發展模式需要辦學特色的引領,要從內涵發展中提煉出特色發展的概念。該校認為,與普通高中教育相比較,技工教育的特色在于技能教育特征;與其他職業教育類型相比較,技工教育的特色在于它的“雙證書”模式、職業資格證書前置的特征;與其他技工院校相比較,該校確立了“堅持特色內涵發展,打造粵東地區技工教育示范窗口”的發展目標,立足粵東地區產業結構和潮汕文化,結合學校實際,提出、建構并實踐“特色引領下的內涵發展模式”[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