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倩
【摘 要】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的指導思想,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目前中國在各個方面都發展迅猛,取得驕人成績,但與此同時當前我國對馬克思主義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將馬克思主義簡單地等同于馬克思、恩格斯個人的思想;把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人的思想同馬克思主義劃等號;把馬克思主義僅限于“西歐各國”的社會形態理論普遍化和絕對化;把蘇聯社會主義的失敗等同于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把現實社會主義失敗歸咎于馬克思主義。因此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有利于堅定黨的指導思想,堅定“三個自信”;有利于凝聚共識,弘揚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有利于促成“兩個百年計劃”,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認識誤區;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重要性
一、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有廣義與俠義之分。狹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指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所組成的體系;而廣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不僅僅包括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同時還包括由列寧等人對其進行的繼承、發展和進一步推進,并且經由毛澤東、鄧小平等為主要代表人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的歷史和現實相結合(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無論從廣義還是狹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對我國都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馬克思主義已經遠遠超出了純粹學術的性質,它已經成為強大政治運動的根本動力,甚至馬克思主義被一些西方學者成為“革命的社會主義”。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起,馬克思主義成為我黨的指導思想,并在中國共產黨和我國長期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一生之中最偉大的貢獻就是“兩大發現”即“剩余價值學說”和“唯物史觀”。在列寧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中,列寧將馬克思主義分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卡爾·馬克思受康德的影響,也十分喜歡通過批判性地分析其他人的思想,繼而來展開其自身的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卡爾·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以及路德維?!べM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產物。他用德國古典哲學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豐富、發展了哲學,捍衛了哲學唯物主義。還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將唯物主義對自然界的認識推廣到對整個人類的認識,指明了被壓迫和被奴役的階級擺脫精神奴役的出路,同時賜予了工人階級十分偉大的認識工具。馬克思還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進行驗證并將之推廣,并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而西方對馬克思主義的解讀則是將馬克思主義分為經濟學理論、社會階級理論和歷史理論。這三種解讀方法中,列寧的分法在我國是比較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的。
二、當前我國對馬克思主義存在的認識誤區
從大環境來看,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兩個沒有變”,即“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到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期、深水期,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經濟、文化、社會領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但是與此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如長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始終沒有停止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企圖;開放性的世界,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更加密切,導致人們價值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社會中的不和諧和不安定因素的增加;國際國內的矛盾頻發多發;經濟快速發展后期帶來的諸多經濟和社會問題等,諸多的問題導致人們對馬克思主的認識存在片面或者錯誤的認識。
三、把馬克思主義簡單等同于馬克思與恩格斯個人的
思想
存在很多這樣的做法,錯誤地將馬克思主義完全等同于馬克思、恩格斯個人的思想,就如同把在我國將毛澤東思想等同于毛澤東同志個人的思想,這是幼稚且錯誤的。晚年時的馬克思時常會聲稱:“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德國詩人海涅曾經對模仿他的人說:“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蛋”,這句話恰到好處地表達出馬克思對別人曲解他思想的無奈。
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原理告訴我們,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決定認識,同時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表現為兩個方面:當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起促進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試想一下,認識都不正確,那如何用認識去指導人們的實踐呢?
四、把列寧、斯大林等人的思想同馬克思主義劃等號
筆者在前文中提到馬克思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講:馬克思主義還應由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人對其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是死板生硬的教條,恰恰相反,它是與時俱進著的馬克思主義。但若將某個人的思想簡單地等同于馬克思主義,這是極其荒謬的。同時人們僵化思想,把現實中的社會主義,特別是把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化、教條化、絕對化,缺乏實事求是和勇于改革創新的精神。
五、把馬克思僅限于“西歐各國”的社會形態理論普遍化和絕對化
對于五種社會形態理論的思考,在進化概念提出以及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引起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重視。馬克思曾提及這種單線式發展圖式,但他這一提法只是簡單描述了西方的發展歷史,這只是他的一番描述性說明,卻并未將其作為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普遍的和必然的規律。隨后在《論國家》中列寧概括歸納出這五種形態,“原始社會到奴隸占有制社會、農奴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沒有國家沒有剝削的社會的發展過程”,后來蘇聯又將其絕對化,這宗絕對化的理論是否真正適應中國呢?再比如說,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將理論本森進行簡單的概括和抽象,這本身就未必正確,而若是將其普遍化和絕對化后問題則會更多。
六、把蘇聯社會主義的失敗等同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把現實社會主義失敗歸咎于馬克思主義
1991年社會主義蘇聯解體,這一重大事件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瓦解,這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以及各國社會主義事業帶來了相當嚴重的影響。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失敗了, 但這并不是全部的社會主義的失敗。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一些國家出現了嚴重的曲折,社會主義和好像是被削弱了,但是我們其他國家的人民可以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促進本國的社會主義朝著健康和穩健的方向發展,正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迅猛發展就很好的印證鄧小平同志的觀點。東歐劇變這些社會主義制度國家如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等演變為歐美資本主義制度,這些現實社會主義的失敗,很多人將其歸咎于社會主義制度、歸咎于馬克思主義。人們將暫時的、局部的社會主義失敗完全等同于全部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完全將其歸咎于馬克思主義,這是不正確且幼稚的,因為我們都明白,新事物的發展過程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在曲折中不斷循環往復的一個上升過程。
七、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的重要性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被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社會主義改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重要指導思想、我們的行動指南。如何完整準確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就必然要回到歷史唯物主義當中去。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方法和內在根本邏輯。歷史唯物主義可以通科學、價值與方法,使三者統一起來,從而使人們能完整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并正確運用到實踐中去,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完整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于我們堅定黨的指導思想,堅定“三個自信”
正確的認識有利于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取得成功。正確的認識并運用馬克思主義,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思想,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好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好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將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二)有利于凝聚共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碧热粑覀儧]有正確地認識馬克思主義,就不能很好地凝聚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也就不能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此,我們知道必須消除對馬克思主義認識上存在的誤區,完整準確地認識馬克思主義,凝聚全國人民的共識,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大踏步地向前發展。
(三)有利于促成“兩個百年計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夢”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十八大報告重申了十五大、十六大以及十七大曾指出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即2020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50年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前我們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要想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就必須要正確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皩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為之努力”。
化解并消除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誤區,完整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不僅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黨在新時期進行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而且有助于我們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人民能夠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積有利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自覺奮進。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呂貝爾:《馬克思批評馬克思主義》巴黎帕約出版社1974年版,第19-24頁.
[3]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0.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8.
[5]《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新華社, 201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