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漢+曹曄
摘 要: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既是我國教育事業長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我國在人口數量變化的關鍵時期提出的一項重大教育發展戰略。在此背景下,作為高中階段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中等職業教育目前卻在社會地位、生源數量與質量、辦學定位、資源建設、區域發展水平等方面陷入了多重困境。因此,從改變人才觀念、改革評價制度、更新教育形式、施行分類指導等方面提出了新形勢下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多元發展策略。
關鍵詞:普及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多元困境;多元策略
作者簡介:吳長漢(1991-),男,廣西昭平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本理論與政策;曹曄(1963-),男,內蒙古豐鎮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教師研究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與經濟。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31-0005-06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黨和國家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和滿足人民大眾享受更優質教育的客觀需求,結合現實國情而在教育事業上提出的又一重大發展戰略。實際上,“實現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0%”的目標早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就已提出,而在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得以首次明確,并將其作為“十三五”期間教育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寫入黨的公報,2017年4月6日,《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以下簡稱《攻堅計劃》)文件正式發布,對“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具體任務做出全面部署。中等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子系統,在調整高中教育結構、提升人口素質、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等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在產業轉型升級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大背景下,有人建議取消中等職業教育,也有學者認為其基礎地位決不可動搖。因而,中等職業教育究竟該如何定位、如何發展成為當前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過程中面臨的基礎性和關鍵性問題。
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時代背景
高中教育作為聯結九年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紐帶,既承接著鞏固和提高義務教育成果的任務,又承擔著為高等教育輸送高素質人才的使命,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肩負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既是我國教育事業長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我國在人口數量變化的關鍵時期提出的一項重大教育發展戰略。
(一)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成效顯著,先是全面普及了義務教育,而后大力發展高中教育,如今高等教育也邁入了大眾化時期。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正式將“兩基”作為新世紀教育的發展目標以來,國家連續出臺文件,實施系列舉措,為目標的實現提供了重要保障,2011年“兩基”任務全面完成。據統計,2016年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4%,為實現從文盲大國、人口大國向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的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作為聯結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要紐帶的高中教育近年來也得到了較大發展,2016年,我國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87.5%,已接近于《攻堅計劃》所提出90%的總體目標,這既為滿足廣大適齡青年接受更高層次教育提供了機會,同時也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戰略奠定了基礎。從高等教育的發展情況來看,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的中后期,并預計在2018-2022年間將進入到普及化階段[1],因此,為實現高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對于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進程也提出了新要求。此外,各階段教育的普及程度亦是教育現代化的衡量標準,因而普及高中教育既是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曾令世界矚目,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近年來受世界性金融危機和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全面放緩,進入了“新常態”的發展時期。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的急速加快,社會生產方式和經濟增長動力也發生急劇轉變,社會用人單位對教育培養目標的知識結構、技能水平和整體素質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由于產業結構和人才供給結構的不協調,當今人才市場上才出現了“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的矛盾悖象,據統計,目前我國制造業領域高素質高學歷的技術工人比例明顯偏低,超過70%的從業者只有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從業者僅占6.4%[2],而我國制造業領域的勞動生產率與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中國逐漸失去了以往的人口紅利優勢,新增勞動力逐年減少,這一系列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增長的進程。為此,迫切需要加大我國人力資本的投資力度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力度。具體而言就是進一步擴充教育資源,提升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提高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年限,建立一支高層次、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資源保障。所以,普及高中教育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提升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客觀需求。
(三)人口變化的關鍵契機
人口的變動也是影響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學齡人口的進一步減少也為普及高中教育奠定了良好契機。第一次人口普查時,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2.3%,但自上世紀70年代實施計劃生育以來,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學齡人口數不斷減少。據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已從2000年時的1.7%下降為2010年的0.57%。據統計,17歲以下年齡組的人口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個時間點的人口總量分別為3.83億、3.45億和2.79億,占總人口的比例分別為33.8%、27.8%和20.9%,呈現出連續下降的趨勢[3]。而與這三個時間點相對應的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分別為33.6%、42.8%和82.5%,通過計算可以進一步證實,學齡人口的下降在近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提升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然其中也有教育規模擴展的因素。因而,人口數量變化和學齡人數的銳減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此外,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還是體現教育公平、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與高質量教育需求和促進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舉措。endprint
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視域下中等職業教育面臨的發展困境
正是基于上述認識,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漸被提上國家日程,當前,在教育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的基礎上,在經濟發展面臨新常態的背景下,在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關鍵時期,國家正式發文明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總體目標與具體任務,從理論上說,這對于長期以來被人忽視的中等職業教育而言是一個難逢的發展良機,而就現實情況來看中等職業教育似乎又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
(一)地位之危
由于人們對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政策在觀念上存在理解的偏差,加之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質量要求提升,中等職業教育當前的生存地位岌岌可危。從普通民眾角度來看,一部分人把“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等同于實行“十二年免費義務教育”;而更多的民眾則把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理解為僅是普及普通高中教育。諸如此類的理解容易在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引起誤會,記得筆者小時候就聽過有人抱怨當地“普九教育”收費的問題,但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只有部分地區施行了學費減免政策,全國性的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是在2008年才真正實現的?,F今如果人們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理解成“普及普通高中教育”,那么本就被人遺忘、受人冷漠的中等職業教育將會更加無人問津,這也無疑會為《攻堅計劃》的實施帶來嚴重阻礙。從學界來看,亦有部分研究者對“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優先發展普通高中教育還是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提出了爭議。例如,有研究者認為隨著產業轉型和技術進步,通用性人力資本更能滿足經濟轉型的需求,因此今后高中階段教育應以發展培養通用性人才的普通高中為主[4],同時也有學者提出“未來職教重心應放在高職”,而將中職的教育對象定位在需要從小接受技能訓練或者畢業后進入就業黃金期的少部分人群[5]。諸如此類的觀點雖在固定角度上看有一定道理,但卻不符合我國目前尚處在工業2.0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對于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甚至其生存地位而言也是“致命”的威脅。
(二)生源之困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從理論上看本應會緩解中等職業教育的生源危機,但如果似前所述,人們在政策理解上就存在偏差,將會使得中等職業教育的生源更加捉襟見肘。一方面是生源數量之困。受人口與教育結構調整的雙重擠壓,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量連年下降,已從2010年的870.42萬人下降到了2015年的601.25萬人,整個“十二五”期間的下降幅度達到30.92%,年均下降速度為7.13%,職普招生比也從2010年時的1.04下降到了2015年的0.75[6]。由此可知,由于歷史偏見,中等職業教育本就面臨著生源數量危機,如果人們再對“普及”的對象理解不到位,其面臨的形勢將會更加嚴峻。另一方面是生源質量之困。毋庸諱言,由于傳統招考制度帶來的弊病,當前中等職業教育或說整個職業教育的生源都是經普通教育篩選、淘汰后剩下來的“殘次品”,導致了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向來表現欠佳。有研究者發現,在進入中職學校學習兩年后,學生的標準化數學考試成績比原先在剛入校時倒退了0.08個標準差,貧困學生甚至倒退了0.3個標準差,而有大約30%的學生因不能學到新技術而中途輟學[7]。因此,如果不改變以往的人才評價方式和升學考試制度,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后的中等職業教育生源質量更加難以得到保障,中等職業教育仍會淪為學生和家長無奈的選擇,其辦學質量的提高和吸引力的提升也將無從談起。
(三)任務之惑
產業轉型升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和終身學習型社會的建立無不對中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背景下的中等職業教育也陷入了究竟是以升學為主還是以就業為主的兩難境地。首先,產業轉型、技術升級使得當前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因而有學者認為未來要重點發展高職教育。其次,《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了要“拓寬高等職業學校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通道,打開職業院校學生的成長空間,支持中職、專科、本科貫通培養?!盵8]此外,在“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等理念的影響下,人們逐漸意識到僅僅掌握一項簡單的操作技能便想一勞永逸的情況將不復存在,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加之當前社會“注重學歷不看能力”的不良風尚,使得人們對完成中等職業教育后能夠繼續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愿望愈加強烈,上述規劃當中也提出了“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的要求。如此一來,究竟是普通高中還是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更適合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源成了新的議題。目前許多中等職業學校也分設了升學班和就業班,但升學班的教學與普通高中無異,主要開設語數外和升學考試的課程內容。因而有部分學者指出,“如果中職生主要憑借語數外成績升學,在中職學校設置升學綠色通道,不如將中職升學班開設在普通高中更有效率,因為普通高中擁有更優秀的語數外師資和教學資源。”[9]因此,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后中等職業教育的任務是為社會培養直接就業的技能型人才還是為高等職業教育輸送優秀生源也成了今后發展面臨的困惑之一。
(四)資源之乏
在基礎能力建設和經費、師資的投入上,目前中等職業學校也未能跟上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化的步伐,辦學資源的分配與普通高中相比差距甚大。筆者根據2015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的數據記錄(不包括技工學校),按校均計算后發現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與普通高中相比,除了其計算機數量因專業教學需求比普通高中多了近20臺之外,其他各項條件與之相比均存在較大差距。其中校均產權占地面積和建筑面積只有普通高中的75.41%和69.15%;二者擁有的校均圖書數量分別為38758冊和63135冊,普通高中是中職學校的1.5倍,總量上更是達到2.5倍;在固定資產總量方面,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的校均值分別為3395.33萬元和5127.87萬元,后者是前者的1.45倍。從教育經費投入上看,與其辦學規模不相匹配。以2014年的數據為例,當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經費總投入為1906.52億元,其中財政性教育經費1647.33億元,二者與普通高中的投入比值分別為0.57和0.63,而該年中職與普高在校生人數的比值為0.73,即按生均投入來看要低于普通高中,資源配置不均衡。從師資方面看,2015年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專任教師的比值尚不足0.5,中職與普高的生師比分別為20.47和14.01,可見中職學校的師資配備也還有待提升。因此,如果在各方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中等職業教育規模擴大、數量增加后資源會更顯貧乏,中等職業教育的質量也更將難以得到保障。endprint
(五)地域之殊
除上述情況外,省際差距過大,地區發展不平衡也是目前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下中等職業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與教育資源配置狀況也存在較大差距,因而教育的發展程度也不一。就中等職業學校數量來看(以下計算數據均含技工學校,不含成人高中),2015年全國擁有中職學校11202所,占高中階段教育學校數的44.91%。各省份中數量最多的為河南省,共840所,而比重最高的是吉林省,達到59.08%,數量和比重最小的都是西藏,數據分別為9所和23.08%。從三大區域劃分上看,中職學校比例最高的是中部(49.93%),其次是西部(44.11%)和東部(43.45%)。從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比例方面看,2015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數的43.01%,各省中超過50%的只有江蘇和廣西兩地,而低于40%的有12個省份;按地域劃分,最高的是東部45.00%,中、西部分別為40.60%和43.06%。師資方面各省之間也存在極大差距,2015年全國中職學校生師比為19.63。與前兩個指標對比發現,中職學校數比重最高、招生數較少的吉林省生師比最低,只有8.48,而招生比達到50.16%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生師比反而最高,達到34.27,有14個省份的生師比超過20這一最低標準,整個西部地區總體水平也超標,達到22.63。另外,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各地也差距懸殊。2016年全國整體水平為12227.70元,較上年增長了11.56%,北京市最高已達到38661.36元,是河南省的6倍多,其中有14個省份低于全國水平[10]。可見,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在省際和地域之間還存在較為嚴重的差距,這也是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和有效突破口。
三、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視域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策略
基于種種因素,中等職業教育發展陷入了重重困境,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人才觀念來提升中等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通過改革原有的考試招生制度來提高生源數量與質量;探索多樣化的發展方式以滿足民眾多元化的受教育需求;創建強有力的保障機制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分類型的發展策略來促進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中職學校的長遠發展。
(一)樹立多元化的人才類型觀念
對人的認識與評價是教育發展的基本立足點,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念是確保中等職業教育地位的前提。所謂“人才觀念”是指對一個人是否“為才”或能否“成才”的基本評價與判斷,我們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僅通過個人后天表現就得出武斷的結論,沒有追根溯源探求其背后的影響因素。事實上,由于人的智力類型不同,與其匹配并使之“成才”的目標、方式、途徑也有差異[11],這也早已被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所證實。古語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行”即為“行業、類型”,因此,必須樹立多樣化的人才類型觀念,我們只有在同一類型中劃分等級,在同一層次中比較類型才具有意義和價值,誠然,這需要廣大家長、教師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家長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特點,為他們選擇適宜自己的教育成長環境和職業發展路徑,只有最適恰的教育才是最好最公平的教育。其次,教師應以平等的目光審視每一個學生,不能因為成績高低而對學生有所偏好。事實上,成績不良的學生除了智力類型不同外,家庭狀況、個人情感等都有可能成為其中的重要影響因素,作為教師更應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去了解個中緣由,從而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最后,全社會要提升對技術工人和技能型人才的認可度。光靠“喊口號”難以提升中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必須采取切實的措施來提高生產、服務一線崗位人員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努力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探索更公平的招考評價制度
教育評價對于教育發展本就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創新招考評價制度是保障中等職業教育生源數量與質量的關鍵。正如前文所述,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才的類型亦是多樣的,早在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就充分肯定了人腦功能的多維性,認為人的智力內涵是多元的,它由語言、數理邏輯、空間、運動、音樂、人際、內省等7種相對獨立的智力成分所構成[12],因而,不能采用相同的標準去評價分屬于不同類型的學生?!督逃筷P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教基二〔2016〕4號)提出“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荚囌猩浫∧J胶鸵幏队行颉⒈O督有力的管理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維護教育公平?!眲撔抡锌荚u價制度,一是要改變目前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唯分數論英雄”的傳統評價方式。學習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卷面成績僅僅是階段性學習效果的表現形式之一,只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評價方式容易使那些考試成績不理想的群體因受到“漠視”而造成心理落差,最終產生自暴自棄的行為。對學生的評價應當結合他們不同的潛質給予公平、公正的判斷,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在眾人面前出彩的機會。二是繼續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制度。實踐證明,江蘇、浙江等較早試點高職分類招生的地區,其中等職業教育也發展得如火如荼,對于提升高職院校生源質量、吸引更多學生根據興趣選擇成才道路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逐步探索校企聯合招生的教育制度。在這方面如德國、瑞士等“雙元制”職業教育國家已有了較為成功的經驗,通過校企聯合招生、簽訂協議、合作培養,既解決了學校生源、場地、設備等問題,又打消了企業擔心“為他人做嫁衣”的疑慮。
(三)發展多樣化的高中教育形式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希望通過接受更多教育來豐富精神世界的愿望也愈加強烈,發展多樣化的高中教育形式是滿足民眾教育需求的重要方式。我國目前實行的是高中階段教育分流制度,普通高中有完全高中、高級中學和十二年一貫制學校三種形式,中等職業學校又有普通中專、職業高中、成人高中和技工學校四種類型??此菩问蕉鄻?,實則“涇渭分明”,因為前者承擔著為高等教育輸送生源的任務,主要開展升學教育;后者為社會生產培養初級崗位從業者或開展短期培訓。但是這種簡單的分流難以顧全學生的發展,普通高中畢業未能升學和中職學校有升學能力與升學需求的群體容易被忽略。此種非職即普的教育形式已經難以滿足高等教育大眾化、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化背景下人們受教育的需求,并直接帶來了高中階段教育發展不平衡、教育改革受“應試教育”之阻、學生片面發展等諸多教育問題[13]。因此,必須通過發展綜合高中、特色高中等多種形式來滿足不同潛質的學生健全發展的需要。在國家出臺的政策文件中對發展不同形式的高中教育也多有提及,但行動層面一直沒有落實,如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就提出“普通高中的辦學體制和辦學模式要多樣化”;1995年出臺的《關于大力辦好普通高級中學的若干意見》也提到“要改革辦學模式,逐步形成以升學預備教育為主、兼顧升學和就業預備教育和以就業預備教育為主的三類高中”;2010年發布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更是明確指出,普通高中的定位要注意升學、就業、普及三者間的協調一致,注重普通高中學校的多樣化發展[14]。從國際經驗來看,除北美等國實行以課程融合為基礎的“單軌制”,德國、瑞士、日本、芬蘭等在高中甚至初中階段就開始分流,為不同職業傾向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并通過學分或資格證書的形式實現不同教育成果間的互認與轉化,取得良好效果,滿足了社會多樣化的人才需求。endprint
(四)創建強有力的資源保障機制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資源建設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保障,面對當前中等職業教育資源貧乏的現狀,必須創建一套強有力的資源保障機制。一是要探索多渠道的經費籌措機制。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生產緊密相連、與地方產業密切對接的一種教育類型,并且具有全民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因此,可以通過吸引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積極興辦中等職業教育,支持民辦職業教育和混合制職業教育的發展。二是創新投入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例如湖南省在2015年開始實行“對口幫扶”政策,讓省級示范院校與薄弱的中等職業學校對口支援,通過助學就業幫扶和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等舉措來實現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并以此作為職教系統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廣西“開展職業教育扶貧富民工程”實施“9+3”精準扶貧計劃,組織院校定點定向招收貧困初中畢業生接受免費中高等職業教育。這些政策有效緩解了農村偏遠地區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推動了當地職業教育的發展。從國際上看,澳大利亞通過購買培訓的方式來對職業教育投入,這也使得澳大利亞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機構在競爭中得到了良好發展[15]。三是建立起強有力的經費保障機制。堅持依法治教,保證中等職業教育經費的確切落實,通過建立起督查和審計制度,建立公開透明的財政監督體系,確保下撥的資金落到正位、用到實處。
(五)實施分類型的中職發展策略
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省份的具體發展情形和不同類型的中等職業學校,要充分考慮差異性,實施分類型的發展指導策略。一是針對不同省份、不同地區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各地應出臺適合本省情的教育政策。例如,針對中等職業學校較少但中職招生比例較高的省份,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來支持地方興建中等職業學校,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創設良好的辦學條件以鞏固現有的生源;對于情況相反的省份則要從改革招考制度、調整招生比例入手,落實好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招生大致相當的政策,擴大招生規模從而充分利用現有的職教資源;而對于學校較多、中職招生比例高但生師比也高的地區,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則要在職教師資培養方面下功夫,通過提高待遇、創設條件來提升中職教師的職業吸引力,通過實施職業教育免費師范生等政策來擴充教師隊伍規模。二是針對目前四類中等職業學校要分類發展、體現特色。盡管進入新世紀后,在教育部的統一規范下四類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逐漸趨同,但由于歷史原因,四類學校的辦學基礎和招生對象仍有所差異。普通中專的初衷是培養國家干部和技術工人,并軌后辦學條件和發展勢頭較好;職業高中由縣鎮薄弱的普通高中轉型而來,其辦學對象多面向農村;成人中專主要承擔成人中等學歷教育;技工學校主要做培訓,培養中級技術工人。因此,四類學校應在政策規范的基礎上堅持特色發展,前兩種學校可承擔起為高職或應用技術型高校輸送優質生源的任務,而后兩種則可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將重點放在就業培訓上,最終實現分類發展、協同并進,以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別敦榮.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邏輯[J].中國高教研究,2016(3):31-42.
[2]大國經濟轉型研究課題組.從人力資源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7.
[3]蘇麗鋒,孫志軍.我國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研究——基于人口變動、經濟發展和國際比較的視角[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5):151-161.
[4]王嬌娜.經濟轉型期中國高中普職教育路向何方[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5(1):130-134.
[5]歐陽河.未來職教重心應放在高職[N].中國青年報,2016-12-02(7).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統計年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7]柯進.中國需要怎樣的高中階段教育——訪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斯坦福大學教授羅斯高[N].中國教育報,2014-04-07(5).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9]李桂榮,許佳佳.轉型期中職教育發展問題:辨析與改進[J].教育發展研究,2016(5):27-30.
[10]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教財〔2017〕6號)[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5/s3040/201710/t20171025_317429.html.
[11]姜大源.職業教育要義[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5.
[12]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09.
[13]劉麗群,彭李.普職融通:我國高中階段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整體趨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5):64-68.
[14]何貝娜.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必要性與現狀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7(15):31-34.
[15]李延平.政府主導下的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公平[J].外國教育研究,2009(7):37-40.
責任編輯 韓云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