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張平終于得到了解脫。
近期熱議的現金貸監管細則落地,行業生態發生了變化,無資質、無牌照的現金貸平臺撤出前,向客戶發布通告,盡快收齊賬款。在多家現金貸平臺都有借貸的張平慌了,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已經派不上用場,現在他需要在短時間內湊齊2萬元還款。糾結許久,張平選擇向家人坦白,還上所有借款。“這就像一場夢,如果不是監管介入,我應該會越陷越深。”醒悟后的張平告訴記者,他準備在課余時間做些兼職,自食其力賺錢,為家里分擔些經濟壓力。
不管是自發還是市場導向,金融領域總容易形成風口級熱點,當浪潮大肆涌入還未褪去,往往就面臨監管收緊或行業洗牌,留下一片狼藉。金融法制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無良法即無善治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一場沸沸揚揚的“寶萬之爭”,歷時兩年最終落地。不少專家學者開始對此進行復盤與反思。
“雖然我國金融領域基本有法可依,但是存在著‘遙看草色近卻無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指出,現階段金融市場出現的不少亂象與糾紛在一定程度上可歸結于立法滯后問題。“立法有空白,就出現了金融領域的監管漏洞。而監管盲區與立法的粗放化、原則以及思路導向有邏輯關聯。”劉俊海直言,過去我們“講快捷輕安全、講效率輕公平、講發展輕法治、講創新輕誠信。要徹底化解金融市場面臨的道德風險與法律風險,還要從良法善治的角度尋求突破。”
法律為金融市場中的各類主體創設既定的行為模式,明晰其義務權利,并告知違反相應的義務時所應當承受的法律責任,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肖颯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指出,法律讓金融活動的參與者對自己的行為有著較為清楚的認知,從而明確應盡之責,共同形成良好而有序的金融秩序。
對此劉俊海建議,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透明立法,打造“接地氣”的良法體系。首先需要傾聽廣大市場主體意見,特別是各類金融機構、實體經濟產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金融消費者、獨立專家學者的建議與意見,進一步完善金融立法體系。
“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全新思路,下一步我認為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可以合二為一,制定統一的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法。在深入總結資管產品統一監管制度的基礎上,建議進一步凝聚功能監管、行為監管、協同監管、精準監管、法治監管、從嚴監管、社會共治的改革共識,盡快統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各類金融市場的監管理念與監管尺度。在大資管時代,只有對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的共性問題做出跨市場、跨地域、跨部門、全覆蓋、科學嚴密、統一協調的制度設計,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套利空間。”劉俊海如是說。
金融法制建設需直面挑戰
北京郝俊波律師事務所主任郝俊波向《經濟》記者講述了業務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美國上市公司股價下跌之后,有律師發起集體訴訟情況比較普遍。
不僅如此,據郝俊波介紹,在美上市的在華企業若受到證券集體訴訟,按照屬地原則,根據美國證券法進行相關處理,即投資者可以在美國法院提起證券集體訴訟,代表全體受損失的投資者進行索賠,被集體訴訟的上市公司可能會面臨巨額的罰款。2014年8月23日,聯想集團在加州洛杉磯就筆記本電腦的集體訴訟達成和解。代價是為訴訟用戶提供價值4900萬美元的維修服務及2100萬美元退款,共計7000萬美元(4.3億元人民幣)。
“我國股市中的集體訴訟面臨明顯的制度性挑戰,單個投資者向法院申訴不具有示范性,僅作為獨立的個案存在,而其他投資者不管損失多少都需另外走訴訟程序。”郝俊波遺憾地表示,這種訴訟形式浪費了司法資源,并且法官判斷不一,不同的法院判罰結果不同,法院權威性不能得到保障。除此之外,我國證券起訴門檻很高,首先要求證監會或法院認定企業存在虛假陳述,才能去起訴,維權成本較高。
作為中國律師,郝俊波對法制建設的期盼更加迫切。根據以往接觸的案例,郝俊波坦言,在講究人情的社會,國內投資者舉報有危險,回報低、成本高,并且對上市公司影響較小,這些現實問題擺在眼前。郝俊波建議:“我們不妨放下成見,積極借鑒國際成熟經驗,完善法治建設。”
金融法律意識待加強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條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本法未作規定的,受其他有關法律、法規保護。”
肖颯表示,在金融領域,盡管沒有專門像《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一樣來保障金融消費者權利的法律,但是不能忽視的是,作為金融市場中的弱勢群體,金融消費者在各項金融消費活動中都應當受到我國法律的保護,以保障其免受不合理的侵害。
前段時間,P2P網絡借貸平臺“跑路”引發了某些涉眾型案件,給居民財產和金融穩定造成惡劣影響,使得各監管機構更加重視對網絡借貸平臺的管理。監管的滯后性讓金融消費者的損失難以挽回。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法律與金融監管研究基地秘書長尹振濤解釋道,復雜的金融監管框架體系,由最初的行業指導到部門規章制度,最后上升到法律制度,層層遞進,監管的滯后性是客觀存在的。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1月1日,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即將生效,其中將不正當競爭的行為認定修訂為: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違反本法規定,擾亂市場競爭秩序,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行為。
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消費者”的重視程度,歷史最高。結合辦案經驗,肖颯預測,未來損害消費者合法行為的不正當行為,會出現轟動一時的案例,啟動者可能是“朝陽群眾”也可能是代表老百姓做公益訴訟的各級檢察院。“從日常維權而言,尤其是參與互聯網金融的消費者,可以到各級工商局舉報其認為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當然,請攜帶客觀證據和書面材料,以方便各地工商局或工商總局甄別處理。”
“營造全民守法,關鍵是讓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從業人員,要樹立一心二維三品四商五嚴六實的理念。”金融機構要把適當的產品賣給適當的消費者和投資者。劉俊海表示,對于廣大金融消費者、公眾投資者,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也要強化義務和風險意識。樹立科學投資、文明消費與理性消費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