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旭初+沈悅
摘 要:2015-2016年的社區教育研究,在總體上較前兩年取得了進步。首先,表現在成果數量的提升和研究范圍的擴大;其次,表現在由概念辨析更多地轉向于實踐成果的總結與提升;其三,表現在社區教育研究范疇的不斷擴大。但是,由于社區教育研究依托于對政策制度的響應和循規,致使研究路徑和方位的明確而狹仄,創新突破不夠。因此,更需注意在豐富性、多樣性基礎上的聚焦;在規范性、標準化基礎上的引領;在經驗性、總結性基礎上的提升。
關鍵詞:社區教育;研究;發展趨勢
作者簡介:錢旭初(1962-),男,江蘇常州人,江蘇開放大學教授,江蘇省社會教育服務指導中心辦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為社區教育;沈悅(1991-),女,江蘇徐州人,江蘇開放大學社會教育處,研究方向為社區教育。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33-0060-04
自社區教育理念進入到我國,該領域的研究呈現階段性特征。1985-2000年的近十五年間,社區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最初的概念界定、性質、內容和功能等基礎性介紹。21世紀以來,在社區教育與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的關聯性研究上,涌現出一批研究成果;近年來,隨著社區教育的不斷深入與發展,諸如社區學校的建設標準,社區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社會資源的整合等,以及社區教育的實踐經驗總結和推廣等一系列研究主題開始嶄露頭角。2015-2016年,社區教育研究更多的從概念探討轉向現實關懷,以數字化、信息化手段,向著多元、開放的大格局邁進。
從2015-2016年社區教育研究的整體態勢看,其總體上較前幾年取得了進步。首先表現在成果數量的提升。無論是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還是課題的立項量,或是碩博士論文數,都全面超過了往年。說明社區教育越來越從邊緣走向中心,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并參與到社區教育研究之中;其次,相當一批研究成果在探尋規律的同時,也不再糾結于概念的辨析,而更多轉向于實踐成果的總結與提升,從最初的理論探討和概念界定,轉向更多地關注實踐模式和對策措施,“建設”、“策略”、“啟示”等成為圍繞社區教育理論的必要衍生和實踐要求。基于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在具體的社區教育工作實踐中尋求方法論上的把握。表明了社區教育的實踐已經超前于理論指導,研究者往往與實踐者集于一身,邊實踐創新邊總結提煉,這在操作層面上十分有利于社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推進;其三,社區教育的研究范疇不斷擴大,涉及到了社區教育的各個方面。同時,研究者通常又按照文件政策中劃定的制度、體系、隊伍、課程、資源、模式、經費等方面進行研究,既使得研究的路徑和方位比較明確,也使得研究范疇的創新突破不夠。因此,社區教育的研究,要注意在豐富性、多樣性基礎上的聚焦;在規范性、標準化基礎上的引領;在經驗性、總結性基礎上的提升。
一、豐富性、多樣性基礎上的聚焦
2015-2016年度,社區教育研究在其所涉及到的主旨與范疇上,表現出豐富多彩、與時俱進的時代特色。有整體的概貌和綜述,有理論的分析與政策解讀。如徐會作的《利用共詞聚類分析我國社區教育研究熱點》、盧德生等的《我國社區教育研究十年(2006-2015)現狀與反思——基于CiteSpacce的知識圖譜分析》;邵志華、陳乃林的《推進社區教育規范化、制度化建設略論》……這類宏觀研究多以社區教育轉型發展為主線,呈現了現代社區教育的前沿研究成果,彰顯了我國社區教育的特色,探尋了社區教育的發展規律;也涌現出一批側重于隊伍建設、課程與資源建設等內涵建設的研究成果。如《MOOC時代社區教育教師專業成長研究》(楊志平)、《生態學習觀視域下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研究》(王夢云)、《城鎮一體化背景下農村鎮街社區教育資源整合的運行機制研究》(馮國文)……這類內涵建設方面的文章,聚焦師資隊伍、課程資源建設,認為師資隊伍是社區教育發展的核心和靈魂,社區教育課程是社區教育的中介和載體,應在進一步深入挖掘社區教育課程內涵的基礎上,力爭從整體上提升社區教育的課程品質,推動社區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深入發展;有的談制度建設和品牌打造。如《論推動我國社區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條件保障》(高峰)、《社區教育品牌生成路徑與對策研究》(程仙平)……有關于教學模式、數字化推進、學分銀行建設的論述,如《市級電大社區教育教學模式實踐探索》(張忻)、《社區教育平臺運營策略研究》(范華)……從第三年齡段的老年教育到第一年齡段的青少年教育和第二年齡段的職工培訓與技能教育,以及弱勢人群教育、農村社區教育,到海外社區教育……在社區教育融合傳統文化方面,傳統文化中包含很多積極因素,比如“和諧中庸”、“家國同構”、“誠信待人”、“包容會通”等理念,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精華,會更好的促進社區教育發展……社區教育的方方面面均給予了多維度的涉及。特別是在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教職成〔2016〕4號)以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6〕74號)頒布以后,集中出現了一批政策思考、策略選擇等方面的論文,表現出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研究始終與黨和國家的方針保持一致、始終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需求相適應的“頂天立地”的特點。
但同時也暴露出了社區教育在研究過程中各自為戰的碎片化、零散化的問題。研究主題通常又按照文件政策中劃定的制度、體系、隊伍、課程、資源、模式、經費等方面進行研究,既使得研究的路徑和方位比較明確,也使得研究范疇的創新突破不夠。作為研究,其內在的關聯性不強,系統性、系列性研究明顯不足;學院派的研究尚未形成較大的影響力和引領性;雖然研究主題的豐富性、多樣性特點已經呈現,但多數文章往往還停留在經驗性和總結性的基礎上,具有理論創新、具有突破性的文章較少,說明研究者往往根據自己的感性體會開展立論和分析,無論自己的研究方向或整體研究體系都沒有形成相對完整的設計,因而影響了社區教育作為教育范疇的學科體系構建。由此,未來社區教育研究必須從整體性、系統化的價值取向和內涵發展的角度進一步深化。endprint
在現有社區教育研究力量相對不足、研究團隊還不能與其他領域的研究力量相匹敵的情況下,緊緊圍繞社區教育發展的現狀,更多聚焦于居民需求、聚焦于社會、政府共同關心的問題,集中若干核心和主要話題開展研究,是可行的策略。
第一,我國社區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政府主導型”,因此,將政策研究與社區教育學科體系構建相融合,形成中國特色社區教育的理論框架,是必然趨勢,也是長期任務。當下,依然聚焦于宏觀的政策與社區教育規律的研究。關于社區教育研究,問題導向與策略性引領是重要的環節。關于社區教育的內涵、外延目前仍然存在著不同見解,關于社區教育作為教育的社會化特征以及社區教育要更多依附于形式多樣的活動載體與形式……等問題,依舊存在爭議。正如王霞在《全面回歸:社區教育的內涵解讀》中所說:“若過多關注社區,則不免淪入到社區建設的整體中,而消弭了教育的意義,若過多強調教育,則社區的實體價值往往會被抽象化、概念化的理論所忽略,社區教育實踐又易走向形式和空泛”;另外,各個部門對于社區教育管理的邊界問題,依舊存在模糊的認識;對于社區教育的相關政策支持,依舊需要研究者從大量深入的研究中提供決策咨詢;社區教育治理體系研究、終身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研究、基于政府目標考核的評估指標體系研究、開放大學社區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機制研究、我國社區教育內涵發展特色創新研究等等,依然是多方關注的焦點問題,這些問題還都沒有形成一致,需要進一步反思、辨析、探討。
第二,著力聚焦于社區老年教育的模式探討。應對深度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是當前和今后較長時間內國家社會治理的一項重大任務,是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題中之意,也是實現“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的核心戰略舉措,更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關鍵環節。在目前對社區老年教育的研究中,關鍵詞的分布頻次較多的是“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終身教育”“老年人”“開放大學”“農村”“終身教育體系”“繼續教育”等。業界普遍認識到老年教育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和關鍵環節,其中開放大學的領軍作用得到突出和強化,而這其中又以農村老年教育受到廣泛關注。此外,關于老齡化社會、老年教育的認識定位、路徑選擇、服務模式、老年培訓等課題也在研究中得以強化。但是,如何針對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的特點,特別是針對經過特殊年代磨礪的老年群體的價值觀差異,開展有效的教育?如何理順老年教育“九龍治水”的體系?如何解決老年教育“貴族化”和“冷熱不均”的困境?如何提升老年教育的學習支持服務水平和能力?如何進一步明確老年教育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基本原則、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保障措施?在充分整合相關專業機構和組織、社區、養老機構和老年活動諸方面強化隊伍、資源、經費、設施等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撐力度?都將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第三,依然聚焦于社區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如何建立和開展基于“大教育”供給側改革視域下,在隊伍建設、智庫建設、課程與資源建設、社區教育基地與體驗區建設等方面構建起有效的、有示范意義的工作機制的研究?如何進一步加大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工作經費投入?如何搭建以學習者為主體的遠程教育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又如何構建科學的社區教育課程標準與質量控制體系……從體制機制、問題對策等角度進行通盤考慮,在當下必然是社區教育發展的核心話題。
二、從規范性、標準化到特色化、品牌化的引領
社區教育雖然是一種非正規教育,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往往有很多人不理解、不認識這類“非正規”教育的概念和特點,把社區教育非校本化的空間開放、時間開放、方便便捷、實用適用視為“隨意”“隨性”的教育活動。而社區教育雖然在內涵、形式以及載體上區別于學校教育或校本教育,但這種“非正規”依然需要有規范和標準。當中國的社區教育發展進入到目前深化內涵建設的全新躍遷時期時,已經從全面探索、推動而進入到了規范發展和標準化建設時期。
社區教育的標準化建設,既是社區教育的重要抓手,又是社區教育健康、穩步發展的基本策略。邵志華、陳乃林在《推進社區教育規范化、制度化建設略論》中,就“創新社區教育管理的體制機制”方面提出了加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培養和發展社會組織、市場機制有效進入等方面提出了要求。這種認知和判斷是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學術眼光的。因此,把課題研究和項目實踐標準化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攻關團隊,加強研究機構和作者的合作,將理論和實踐深度融合,重點關注社區教育的規范化、標準化和質量控制研究,是今后幾年社區教育實踐健康發展和理論研究創新突破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連續出現了關于社區教育規范性、標準化建設的相關論文,如《基于PCA的居民對社區教育滿意度評價模型構建——以南通市為例》(馬素萍)、《基于SERVQUAL的社區教育服務質量評價工具開發及應用研究》(王潤清,于天佑)……但相對于高等教育、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社區教育的規范性制度和標準化制度建設的短板十分明顯,社區教育好與壞的標準究竟是什么?如何形成社區教育質量的評估指標?居民的滿意度、知曉度、參與度怎樣保障?如何建立和完善既具有普適性,又具有適應地方特色的社區教育體系、基地、師資、管理者、志愿者、課程、模式等一系列標準、制度和規范性的要求,確實是一項艱巨而繁雜的課題。
另一方面,社區教育的發展趨勢必然是從標準化走向品牌化。一味以標準化來規范社區教育的發展,以評估指標來規定社區教育的發展水平,在一段時間內能促進社區教育的硬件配備,推動地方領導的重視與關心,有效拉動當地社區教育的發展,但一把尺子來衡量各地社區教育的發展水平,除了硬件設施、經費數額等可以量化的數據外,是很難從內涵層面上凸顯區域社區教育的實際績效的。我們必須認識到,社區教育資源與教育資源既有著共通性,但也有著天然的區別性。社區教育資源建設應在分析需求的基礎上,以問題為導向,對教育資源概念加以解構和重塑。近年來,關于如何體現社區教育的地域性和個性化特征,即因地制宜的開展社區教育活動,是個嶄新的課題。因此,個性化、品牌化發展可能是社區教育發展提升到新階段的重要思路。關于社區教育品牌化建設的思考,也已產生了一些論著,但總體上還停留在總結社區教育實踐過程中的“亮點”,并沒有上升為發展趨勢的高度,并從理論層面上加以探討,值得深入研究。endprint
三、經驗性、總結性基礎上的提升
從現有大量已經發表的期刊論文看,有相當部分是經驗性和總結性的論文。如《地方特色文化在社區教育中的開發與利用——以廣州社區教育為案例》(張介凡)、《電大開放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的辦學實踐與探索——以湖州電大為例》(葉美芬)……采用的都是“XXXX——以xxxx為例”的論述模式。這種“案例分析法”模式,直接將各地社區教育開展過程中的特點和經驗加以總結,作為案例性介紹,意在以實踐為落腳點,力圖達到以點帶面的展示,從而得出某些研究的結論。
絕大多數在一線直接從事社區教育工作的教師、管理者往往比較熱衷于這種寫法,它的優勢是接地氣,可以直接把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典型和問題作為案例,進行研究分析,案例鮮活生動,但不足之處是依然有一部分論文還是停留在經驗介紹、工作總結層面,缺少必要的理論支撐和理性辨析,缺乏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因而視角往往局限于本地與個案,側重經驗性事實的敘寫,宏觀視野不夠、研究層次還有待提高,一般性規律的探討缺失,所以碎片化、零散化的論文難以組合成具有沖擊力的成果。
因而,社區教育研究,需要進一步處理好實踐與理論的關系問題。主體的實踐作為感性經驗的積累,要在原有一定的指導理論的軌跡上進而擴展出新的行動路線,在直觀的實踐經驗層面上,尋求出社區教育的內在規律,深入研判社區教育實踐的路徑和規律性問題,從而為引領研究提供實現依據,為進一步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它不僅僅是證明理論的意義,更在于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與經驗總結中發現理論的盲區,在創新性、突破性方面形成引領。
參考文獻:
[1]徐會作.利用共詞聚類分析我國社區教育研究熱點[J].中國遠程教育,2015(3):50-54.
[2]盧德生,賴長春.我國社區教育研究十年(2006-2015)現狀與反思——基于CiteSpacce的知識圖譜分析[J].職教論壇,2016(12):64-71.
[3]邵志華,陳乃林.推進社區教育規范化、制度化建設略論[J].職教論壇,2016(12):72-76.
[4]楊志平.MOOC時代社區教育教師專業成長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7):27-30.
[5]王夢云.生態學習觀視域下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4):154-156.
[6]馮國文.城鎮一體化背景下農村鎮街社區教育資源整合的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4):123-126.
[7]高峰.論推動我國社區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條件保障[J].中國成人教育,2015(21):8-10.
[8]程仙平.社區教育品牌生成路徑與對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6(9):27-30.
[9]張忻.市級電大社區教育教學模式實踐探索[J].成人教育,2015(10):34-36.
[10]范華.社區教育平臺運營策略研究[J].軟件,2016(4):46-50.
[11]王霞.全面回歸:社區教育的內涵解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7):12-15.
[12]邵志華,陳乃林.推進社區教育規范化、制度化建設略論[J].職教論壇,2016(12):72-76.
[13]馬素萍.基于PCA的居民對社區教育滿意度評價模型構建——以南通市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8):155-157.
[14]王潤清,于天佑.基于SERVQUAL的社區教育服務質量評價工具開發及應用研究[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6(3):70-75.
[15]張介凡.地方特色文化在社區教育中的開發與利用——以廣州社區教育為案例[J].當代繼續教育,2016(4):47-53.
[16]葉美芬.電大開放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的辦學實踐與探索——以湖州電大為例[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1-4.
責任編輯 王國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