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紅
當班主任時間長了,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學生,但任何一個學生無疑都需要教師的關愛。“愛”是班主任的核心理念,在實際工作中起到引領作用。
一、用“愛”調整良好心態,做好班主任工作
園丁是對教師最質樸的詮釋。學生如花,花有百種,人有百樣;像養花一樣培養學生,用良好的心態和愛教育學生,學生勢必如花般茁壯成長。種花人從不計較種類多,習性不同,他們只會細心照料,努力讓花兒怒放;同理,教師也要盡其所能培養學生,因材施教。例如:班里的譚文軒同學患有小兒多動癥,上課的時候總是隨便走動,無法集中精神。有時,我只好牽著他的手上課。實在影響教學時,就請家長來商量對策。家長同意進課堂陪孩子上課,經過兩個多月的陪讀,家長面對現實,決定選擇行為矯正;為配合矯正,他半天上課,半天訓練,直到移居加拿大。經驗告訴我們,遇到問題,要把學生、家長和其他同學的需求綜合考慮,才能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順利解決問題。要做到愛心引導、細心配合。
二、借助各方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
1. 利用學生的力量
學生眾多,問題多樣,我們可以抓共性,對相同問題的學生進行組合處理。小問題請學生協助處理,例如很多小事可以交給班干部:文具不見了,作業本不見了,簡單的作業格式不懂了……同齡的孩子心理相近,協助老師處理問題效果很好。我也會給學習能力強或比較獨立的孩子分配幾個“好朋友”,讓他們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他們每處理好一件事,或者解決了一個學習難題后,就到老師那里登記、換取小獎品,并由班長代管。久而久之,一些小問題學生自己就會解決了。班主任應利用學生的力量來解決問題,他們的力量如涓涓細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 借助家長的力量
為增加學生的知識、培養其他能力,我利用學校的第二課堂,邀請家長給學生上課,我當助教。有的家長水平很高,能依自身特長給學生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有職業介紹,也有知識引領。如:李培燁的家長講了《如何認識食品添加劑》,讓學生對添加劑的認識更清晰,不是所有的添加劑都是有害的,適量的添加劑可以讓食物口感更佳、品質更好,只有過量的添加劑才對人體有害,還讓學生認識了一些添加劑的使用標準;許佳昕的家長是華農園林設計系的教授,她帶學生實地認識、分辨植物,這一課既開放又生動有趣,學生收獲了知識和快樂;葉敦林的家長是記者,給我們介紹了新聞出版的情況,介紹了報紙的編輯、印刷、發行等流程……這樣特別的課堂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開闊了眼界;同時讓家長對學生的表現、老師的工作、學校的運作了解更深,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獲得持久有力的支持。
有了良好的心態,聚集了不同的力量,究竟該怎樣做好班主任工作?基于教學經驗,我認為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培養學生的良好意識。良好行為的養成是在思想意識的指導下形成的;要使良好的品質牢固下來,意識起的作用很大,所以要“先養其心,再塑其行”;有了良好的意識,品行可成,班主任工作可事半功倍。
三、凝練內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意識
培養學生的良好意識在班主任工作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平時我忙忙碌碌、經常扮演“消防員”的角色,到處滅火卻又烽煙四起;其原因是學生行為失當,教師培養不夠。我們平時多注重行為上的約束,而忽視了對學生意識的培養。意識是人的思維,指揮人的行為;注重培養內在意識,可規范學生行為,使其養成良好習慣。培養意識是治本,我本著“相信自己的工作能力,相信學生的認知能力”,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的良好意識。
首先,從設立各種制度開始,從整體培養著手;就是先立規矩,然后用適當的辦法去執行。日常采用的形式,一是開展主題班會,二是設立評比機制,具體內容如下:
1. 開展主題班會:通過《防火安全》《上學路上》《防溺水》等主題的視頻、圖片、事例,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衛生意識;
2. 設立評比活動——“比比誰最早”:早到校者可獲“金雞獎”(取意“金雞報曉來得早”),以此培養學生的時間意識;
3. 設計“獨立成長勛章”:通過家長對學生家庭作業的獨立完成情況評議、蓋章,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意識;
4. 倡導“班容班貌我管理,班級墻報我設計”“桌下四塊磚,清潔有良方”:讓學生每天整理桌椅圖書、掃地勞動,培養其集體意識;
5. 設計“四人小組齊出力,解決困難沒問題”的評比形式:同學遇到困難,大家齊心合力解決困難,培養學生的團結協助意識;
6. 設立“我愛我班,我管我班”“人人都是班干部”的層級管理機制:通過把班級事務細化,讓學生各自認領任務、完成任務,形成“人人有事做,人人愛集體”的參與意識和管理意識。
如此這般,學生的意識強了,行為好了,良好品質逐漸養成。培養學生良好意識是班主任工作中要做好的基本功,要凝練內力改變德育觀念,以良好的意識指導行為,養成良好品質。
四、潛心踐行,讓德育活動化、生活化
“以節慶活動踐行德育教育,實行德育教育生活化”是我校的德育課題。德育不是單純的“教化”,不能單一和生硬。小學品德分為“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涉及社會和生活范疇,具體內容包括歷史、地理、科技、藝術、人文、道德、法制等。這說明品德教育離不開社會生活,把品德教育寓于學生日常生活、社會現實中,有很強的意義。課題開展以來,我積極參與研究實踐,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品質。
第一、憑借校園活動,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
2012年,學校開展了“美化校園,畫好墻畫”的活動,情景歷歷在目:那時,我迎來了一年級的學生,帶領他們首次參加美化校園的活動。首先,在班級征集兒童畫初稿,篩選出三幅代表作;然后,讓畫作的主人在墻上起草稿,其他有興趣的學生分批上色,老師和家長監督輔助,美化校園的墻畫大功告成。該活動培養了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和合作意識,也把學生、家長和老師團結在一起,為以后的班級工作打下了基礎。
2014年,學校又開展了“傳誦經典,我畫墻畫”活動。按照原先的流程“找主題——畫初稿——選稿——起草稿——上色——修改——交稿”,學生畫畫、家長題字,五天時間完美收工,并獲得好評!學生雖小,但有了適當的任務和方法,再加上兒童愛表現的天性,他們積極性極高、班級的凝聚力也初步形成,學生家長和班級工作更加緊密結合。活動結束了,學生的良好品質也形成了。
第二、踐行“德育活動化、生活化”,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
“德育活動化、生活化”是我校的德育研究課題,我積極研究,利用節慶精心策劃德育活動,讓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養成優良品質。每月的活動主題如下:
經過近乎每月一次的節慶活動,學生逐漸懂得愛祖國、愛民族、愛家鄉、愛家人、愛他人;學會敬老愛老;懂得環保、勞動和節約……各種良好品質也在慢慢形成。班主任確實能通過各種節慶活動,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很好地落實德育工作。
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遠,培養學生是我們永恒的主題:教的是知識,養的是品德,育的是后人。在教書與育人這兩塊陣地里,唯有班主任這一角色可以讓它完滿。隨著時代的變化,德育的內容和形式也會變化,唯有職業的信仰和使命感不變。作為班主任,我們應當繼續孜孜不倦,教好書、育好人。
(作者單位:廣州市南國學校)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