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然
最近,一系列傳遞人間溫情和展現詩意審美的節目火了,這些節目以傳遞正能量或是傳承傳統文化為宗旨,給人一種新鮮的文化氣息,同時,在節目如火如荼發展之際,也引發了許多人針對理性科學和感性思想何者為重的探討,而我認為:理性明貌,感性鑄魂。
無疑,21世紀的全球正處于科技飛速發展、思想越發進步的時期。僅以中國為例,無論是教育制度還是人倫理念,都是為了培養出更多的、具有理性科學精神的精英人才。畢竟,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各國之間針對綜合國力的競爭無處不在,而提升綜合國力的根本,靠的是人才的不斷涌現、科技的進一步創新。“一個具有科學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理性的科學精神,具有全面性、前瞻性的優勢,它既鼓勵科學研究,不放棄探索世界的任何一個機會,又具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革命性。在這個需要我們彰顯大國力量的時代,在這個需要我們表現大國禮貌的世界,在這個需要我們證明大國覺醒的社會,理性的科學精神正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恰當的精神本源。
但是,我們因此就能拋棄感性精神嗎?不能!我們處在一個人情社會,生老病死、恩怨情仇、忠孝仁義、悲歡離合依舊存在于我們生活之中。中華傳統文化的不斷消失與殘缺;科技智能的出現引起的人們之間感情的漸淡;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成為社會問題的心酸,連帶回家看看都成了春晚常規的時代標語,這無一不體現出感性精神存在且需重視的必要。歸根結底,我們還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如果單純重視理性的科學精神,那和機器人又有何區別。在這個科技發展的競爭時代中,誠信、共榮、互助、合作等以感性精神主導的因素也大幅存在。所以,我們需要保有且重視感性精神,讓感性之光為我們的生活注入愛的力量。
確實,當今社會我們從不缺少“朗讀者”的淚水,但淚水不能代表感性精神;我們確實需要科學,但科學精神中亦有不完全屬于理性的一面。時代發展和科學進步從來不是只依靠感性或理性的一面,兩者皆存在才是邁步向前最好的根基。就像人的肉體和靈魂,理性使肉體向世界展示出最好的風貌,而感性為靈魂注入為“人”最根本的感情,二者缺一不可。1+1=2,而感性+理性=成功的本源動力,兩者皆存,我們才可以更好更快地邁向我們心中的成功抑或夢想的彼岸。
理性明貌,感性鑄魂,二者皆有,方成本源。“尚和合,求大同”,任意一種精神,都不能將社會或人完全掌控,只有兩者兼備,才是發展進步的最好源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