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一
昔有一王,名曰尸毗。一日有大鷹追逐一鴿,鴿飛入王腋下,以求庇護。王念救鴿卻致鷹餓死,救一害一,于理不然,便自取利刃,割肉與鷹。
尸毗平等地看待萬物,故能自我犧牲,舍肉而不改其色。但平等無須如此慘厲壯烈,平等應是發自內心的呼聲,而不是空喊口號,此外,平等本身自有其存在的根本。
“平等”一詞,聽上去空乏虛無,卻有實實在在的存在意義。其對外表現為對所有人,無論其收入高低、職業貴賤,皆一視同仁,對內則表現為對人格的尊重,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因為社會充滿了不確定性,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所以只有平等待人,才能給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間,讓自己的生存游刃有余。
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市井百姓,當被擺在名為人格的天平上時,皆擁有同等的地位。泰坦尼克號沉沒的瞬間,船上的乘客,從貴族到平民,皆排隊依序登上救生艇,不因身份高貴凌于人上,搶占先機,也不因地位卑賤而自我貶低,在生命危急的時刻超越身份財產的局限,互相尊重,平等對話。正如周國平所言:“每一個人都是以往每個君王和每個奴隸的后裔,當你到達生命的中心,你會發現,你既不比罪人高,也不比先知低。”所謂平等的最高境界,便是如此。
由此看來,生命和人格并不會因為財富多寡、身份高低而失去應有的尊嚴。同樣,奢侈的生活、高昂的消費也不意味著你就高人一等,因為金錢只是一種生活的工具,有時滿則溢,過多的金錢可能對于自身反倒可能起到壞的作用。
然而在當今社會,我們像標本一樣在等級分明、貧富分化的酒精中浸泡得太久了,窗外哪怕飛過一只平等包容的蝴蝶,也會吃驚,竟不以為那是生命。
特別是評判一個人有無社會尊嚴,不是看內在的人格,而是由其消費能力定性。口中說著人人平等,實則將平等踐踏在地,視其為無物。因此,喬治·奧威爾在《動物莊園》里以諷刺的口吻寫道:“所有動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加平等。”明寫牲畜,實則諷人。
所幸,一切都在向好發展。上海由舉辦奢侈品博覽會到慈善晚會,由重財物到重精神,體現了對“平等”的強烈追求,也是社會向著健康方向發展的重要體現。
(指導老師:陳 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