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講話》討論了文藝與群眾、文藝與政治、文藝與生活等問題,凸顯了文藝的大眾化、政治化、生活化、典型化和民族化的特征,標志著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形成和成熟。《講話》的生命力不僅在于這些文藝思想精華,更在于其中滲透的科學方法論,不僅包括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哲學方法,也包括將這些方法運用到中國社會實際所衍生的群眾路線、實事求是、普及提高、獨立自主等各種具體方法。毛澤東文藝思想是一個科學體系,有些文藝思想本身已經構成了方法論。
[關鍵詞]毛澤東;《講話》;文藝思想;方法論
[作者簡介]崔余輝(1991-),女,漢族,湖北宜昌人,揚州大學文學院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 A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7)12-0010-03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毛澤東在1942年5月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集中論述了文藝工作的中心問題。《講話》在當時的延安文藝界產生了巨大的反響,成為一道不可或缺的革命力量,標志著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形成和成熟,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2017年是紀念毛澤東《講話》發表75周年,當前對毛澤東《講話》的研究多局限于內容和意義層面,鮮有方法論研究,方法論精髓是新時代下繼承毛澤東文藝思想、發展中國文藝事業的關鍵,很有研究的價值。
一、《講話》中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內容與特征
研究《講話》中毛澤東的文藝思想是研究毛澤東文藝思想方法論的基礎,《講話》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集中體現,閃爍著思想光輝。
(一)文藝是群眾的文藝——文藝大眾化
毛澤東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思考和討論文藝工作。他在《講話》中強調:“我們是站在無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而這個立場也是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堅定的立場,它是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決定了文藝工作的目的和對象。
文藝為什么人服務是一個根本的原則性的問題,因為它關系到文藝的性質和方向。毛澤東說:“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①這是文藝工作的目標指向和工作對象所在。
具體來說,文藝的服務對象有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這四種類型的人依次是革命的領導者、同盟軍、主力軍和同盟者,按照對當時革命作用的大小依次排列。毛澤東根據當時的革命實際,確立了文藝的工農兵方向。
目標和對象確定了,接下來就是聯系群眾和表現群眾的問題。毛澤東強調:“一切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只有聯系群眾,表現群眾,把自己當作群眾的忠實的代言人,他們的工作才有意義。”②那么怎樣聯系群眾呢?毛澤東明確指出了要深入工廠、農村、部隊等,去了解和熟悉各種人,尤其要與人民群眾建立血肉聯系,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在表現群眾方面,或歌頌,或批評,方式不一。
毛澤東還詮釋了文藝“大眾化”的概念,這也是文藝的特征和發展趨勢所在。所謂人民大眾,就是“最廣大的人民”;而大眾化,就是“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就是學習工農兵,親近工農兵,按照群眾的需要和要求去創作。
(二)文藝是革命的文藝——文藝政治化
毛澤東在《引言》部分一開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了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目的,即“求得革命文藝的正確發展,求得革命文藝對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協助,借以打倒我們民族的敵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務”。③而且,他在探討文學藝術的源泉時,還明確區分了一般的文藝作品與“革命的文藝”。《講話》中的文藝,與革命工作息息相關,從始至終打上了革命的烙印,具有濃郁的政治化色彩。
在文藝的功能界定上,毛澤東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將文藝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斗爭”。自“五四”以來,文藝工作者在助推中國革命方面功不可沒,故毛澤東將文藝與武藝并列,鼓勵依靠文化和軍事兩條戰線,促進中國人民的解放。
在分析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方面,毛澤東認為“文藝是從屬于政治的,但又反轉來給予偉大的影響于政治”,強化了文藝的政治功能。他在論及文藝批評的標準時,也提出了文藝和政治雙重標準。另外,毛澤東之所以強調還是雜文時代,還要魯迅筆法,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魯迅的作品如槍炮匕首,成為一道重要的革命力量,促進中國人民的覺醒和中國革命的進步。
(三)文藝是實踐的文藝——文藝生活化
毛澤東在《講話》中還探討了文藝的來源問題。他說:“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革命的文藝,則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④可見,人類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文藝作品是反映社會生活的觀念形態。人民生活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原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文學離開了現實生活,無疑是空中樓閣,只可能產生空頭文學家或藝術家。
毛澤東進一步強調文藝作品反映的生活應該比實際的現實生活更高,因為現實生活材料雖然豐富鮮活,畢竟是自然形態的粗糙的東西,而藝術家對生活的反映是能動的、具有創造性的。文藝來源于生活,但是卻高于生活,這是文藝創作的一般規律,強調了文藝創作必須深入社會實踐,貼近人民生活。
(四)文藝是集中的文藝——文藝典型化
毛澤東說:“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⑤這六個“更”字,實際上概括了文藝創作的典型化原則。
所謂“典型化”,就是從生活到藝術的過程,就是把生活中那些典型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加以提煉和概括,從而創造出鮮明強烈的藝術形象。毛澤東特別強調矛盾和斗爭的典型化以及人物的典型化。他要求作家把日常生活現象“集中起來,把其中的矛盾和斗爭典型化”,根據實際生活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驚醒和感奮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的前進。典型化體現了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如魯迅筆下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都打上了某些共同的時代烙印,但又是個性鮮明的,這些形象在反對封建、啟蒙民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endprint
(五)文藝是自己的文藝——文藝民族化
怎樣對待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這是文藝發展必須應對的問題。毛澤東在《講話》里指出:“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⑥不分古今中外,不論是封建階級還是資產階級的。但是繼承和借鑒不是目的,創造才是關鍵。毛澤東特別強調:“繼承和借鑒決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這是決不能替代的”。
早在1940年,毛澤東就在《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里強調了文化的民族性。他說:“我們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⑦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和開拓創新是發展民族文藝的基本態度。
二、《講話》中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方法論思維
毛澤東在《講話》中的文藝思想滲透了科學的方法論思維,不僅包括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哲學方法,也包括將這些方法運用到中國社會實際所衍生的群眾路線、實事求是、普及提高、獨立自主等各種具體方法。
(一)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立場上確立文藝的目的和對象
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系統地運用于黨的全部活動中,包括文藝工作,形成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路線。文藝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一貫關注的問題,如列寧就曾提出文藝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毛澤東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階級觀點和群眾觀點來觀察思考問題,強調革命文藝應該具有階級性和人民性,應當為人民大眾首先是工農兵服務。
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不僅創造了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精神財富,比如文藝作品。更重要的是,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所以革命文藝的服務對象應該是人民大眾,只有人民群眾才能解放自己。文藝創作不僅要遵循一切為了群眾和一切依靠群眾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還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和到群眾中去的認識方法和領導方法。只有親近工農兵,融入群眾生活,才能創造真的革命文藝。
要強調的是,在貫徹和理解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問題上曾陷入形而上學,歷史上有過片面化、狹隘化和絕對化的理解。曾一度只要不寫工農兵,就被認為偏離文藝的方向,“四人幫”甚至將文藝為人民服務和為工農兵服務對立。實際上,毛澤東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是符合當時的革命實際的,是基于對當時民族危機和革命動力的考量。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應對“文藝為工農兵服務”作歷史的變化的理解,這并不影響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科學性。
(二)貫徹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強化文藝的政治功能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和方法論的核心。這一思想方法在《反對本本主義》中初步形成,在1941年《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明確化。毛澤東闡釋了實事求是的內涵,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求”就是去研究。
毛澤東在《講話》中說:“我們討論問題,應當從實際出發,不是從定義出發……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⑧那么,當時的文藝發展面對怎樣的事實呢?一是當時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和軍事形勢嚴峻,1942年的中國已經進行了五年的抗日戰爭,正處于抗戰相持的階段;二是“五四”以來的革命文藝運動推動了革命進步和民族解放,當時很多文藝工作者尚不明確文藝的發展方向和服務對象,延安文藝在與工農兵結合方面成績突出,但是也出現許多問題和爭論。毛澤東正是基于這些事實考慮文藝問題,確定了革命文藝的方向,強化文藝的政治功能。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文藝和政治的相互聯系,將文藝作為革命的重要戰線,助推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促進民族解放。
(三)結合辯證唯物論的反映論和唯物史觀分析文藝的源泉
毛澤東從辯證唯物論的反映論和唯物史觀的有機結合中來理解文藝,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是社會生活在人類大腦中的反映,而人類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物質的,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的主觀印象,依賴并反作用于物質。文藝作為一種觀念和意識,來源于物質世界,并影響和指導人民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馬克思說:“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⑨文藝作為一種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特殊的意識形態形式是由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存在決定的,并且隨之變化而變化。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用來觀察文藝現象,文藝工作者就必須深入生活,反映人類社會生活;根據馬克思主義能動的反映論原理,文藝對生活的反映不是機械復制,而是能動的、動態的,所以文藝高于生活,并且不是一成不變的。
(四)遵循矛盾對立統一的規律明確文藝的原則和標準
典型化是文藝創作的基本方法和原則,體現了共性和個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具有統一性和對立性,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那么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也是,典型的人物應該既能概括出某一類人的共同特征,也要突出人物的獨特個性,才能具有藝術生命力。
毛澤東還討論了普及和提高的問題,這也體現了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文藝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二者不可割裂,更不應該對立,只顧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都是形而上學的。當然,矛盾的重點論和兩點論證明,普及和提高可以有先后和輕重之分,所以可以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毛澤東根據當時的革命實際,提出向工農兵普及,從工農兵提高,而當時中國群眾文化水平較低,識字率低,普及工作無疑是當務之急。
另外,毛澤東在論及文藝批評的標準時,提出“我們的要求則是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這是文藝創作和批評的原則和標準,也是對矛盾對立統一規律的運用。endprint
(五)借鑒辯證否定規律以獨立自主的態度發展文藝事業
毛澤東在《講話》中反復強調:“繼承和借鑒決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他在闡釋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特點時,將文化揚棄的過程生動地比喻為分解食物的過程,提出要“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⑩批判繼承是對待中外文化遺產的辯證法,體現了辯證否定的規律;獨立自主地發展中國自己的新文化,是毛澤東處理中國文藝與外國文藝關系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實質上也是發展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的新文化。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否定觀認為,否定是事物矛盾運動的結果,是事物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結果,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這揭示了辯證否定的實質實際上就是揚棄,對待古今中外文化,既不能持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全盤否定,也不能照搬照抄,全盤西化。文藝事業的發展既要吸取文化精髓,又要克服消極落后的成分,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毛澤東文藝思想是一個科學體系,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講話》中所提出的文藝大眾化推動了文藝的普及,文藝生活化豐富了文藝的內容,文藝典型化揭示了文藝的基本規律,而文藝民族化是中國在當今全球化時代秉持文化傳統、保持民族特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講話》的生命力不僅在于這些文藝思想精華,更在于其中滲透的科學方法論,打破時空界限,指導大家在新形勢下思考和分析問題,認識和改造世界。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⑧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M].陸貴山,周忠厚.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592,592,578,578,590,589,583.
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藝論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41.
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⑩李鵬程.毛澤東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7.
[參考文獻]
[1]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M].陸貴山,周忠厚.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藝論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李鵬程.毛澤東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沙健孫.毛澤東思想通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10.
[6]楊漢池.毛澤東文藝思想與方法論[J].文藝研究,1992.
[7]郭健,周沛.二十年來國內毛澤東文化觀研究述評[J].教學與研究,2000(4).
[8]劉志祥,李剛.毛澤東思想方法論的七大辯證性特征[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6).
[9]鄭麗敏.毛澤東文藝思想探析——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例[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