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金輝
[關鍵詞]教材,插圖,科學性,列寧演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7)13-0070-03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真實的態度與方法。作為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它體現了學生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史料實證要求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通過現存的史料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能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
中學歷史教科書既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工具和資料,也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基本資料和掌握知識的重要載體。當前唯教科書進行教、學的現象雖有所改變,但教科書畢竟是教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的依據,是學生間接提高認識、了解歷史的可靠工具,因此其在所有的學習資料中還是相當重要的。這就要求教科書的編寫應細致再細致,真正體現工具書的權威性特點。筆者以兩個版本的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列寧演講”的插圖問題對此做一例證,希望得到專家的批評與指正。
一、教科書引發的疑問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以下簡稱“人物評說”)第91頁右下配了一插圖及文字說明(見圖1),教材正文言:(1917年)“4月,列寧回到國內。在黨的會議上,他作了一次發言,指出目前俄國革命必須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并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這個發言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綱》。”根據文字敘述這幅插圖應該與列寧提出《四月提綱》有關。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第二冊(以下簡稱“必修二”)第131頁中間配了一插圖及文字說明(見圖2),正文內容敘述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帶來的意義。根據插圖及下面的文字說明,這幅插圖說明在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蘇俄組建紅軍打退國內外敵人的進攻。
仔細辨別上面兩幅插圖,除了插圖左下的一些人物動作、列寧的動作以及截圖的位置有些區別外,其他場景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斷定這是同一件事件的場景照片。兩幅插圖的細微不同之處說明拍攝者當時可能不止拍了一張照片,前后可能存在多張照片,兩幅插圖只是選用了其中的不同照片。但是兩幅插圖相應的文字表述卻說明這是兩個完全不同時期的插圖。單從兩幅插圖的相互矛盾中首先就可以得出,其中的一幅插圖肯定是“假證據”。那么哪幅圖是“假證據”呢?
二、列寧,你到底在哪里?
筆者查找了相關資料后發現,《讀圖時代的新聞攝影論說》曾刊登過“人物評說”中插圖的全照(見圖3)。在一篇名為《新聞攝影直面21世紀》的文章中,這幅插圖下面配了這樣的文字:“1920年,列寧在莫斯科向部隊發表演說。”這張插圖左下角的一個人的頭是向左轉的,再通過其他場景比對,該圖與“人物評說”中截圖基本一致。而在一篇《歷史上著名的造假圖片》的文章中,筆者找到了另一幅插圖全照(見圖4),該圖左下角的這個人頭是向右轉的,再通過列寧演講姿勢、其他人物動作等對比,該圖與“必修二”的截圖相一致,而且在這幅插圖下作者對列寧演講時間作了說明——“1920年,列寧演說”。綜合上述資料,筆者認為兩本教科書選用圖片所反映的應該是同一事件。
但兩張全景照片中最大的區別是圖4照片的臺階上少了兩個人,是什么原因呢?在《歷史上著名的造假圖片》這篇文章后面也刊登了圖3這張圖片,并配以這樣的文字:“這才是原圖,托洛茨基和加米涅夫被清除了。”也就是說站在臺階上兩人后來被修剪掉了。另外,2014年10月29日《文匯報》上一段文字間接說明了這幅插圖的時間及修剪的事實:“例如1920年5月5日列寧在斯維爾德洛夫廣場對開赴波蘭前線的紅軍戰士講話的照片,本來有托洛茨基和加米涅夫兩人在場的,但是到了三十年代,照片中這兩人被抹去。”兩本教科書在選用這幅插圖時,都只用這張照片的左半部分而不是全景的原因大概也是如此。經過互證,初步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教材的兩幅插圖應該是在1920年列寧對開赴波蘭的士兵進行的演講。但《文匯報》上記載時間是“1920年5月5日”,而“必修二”中的時間是“1920年的5月15日”,又是哪個時間出現問題了呢?
筆者查閱了《列寧全集》(文字版)第39卷年表,其中在1920年5月5日這一天記載了列寧如下的活動:“在斯維爾德洛夫廣場對開往波蘭戰線的紅軍戰士講話;講話后檢閱莫斯科衛戍部隊。”而在5月15日及5月15日至16日中只記載這樣的內容:“5月15日,出席俄共(布)中央政治局會議;在討論關于改組民族事務人民委員部和確定與巴什基爾的相互關系問題時,與列·波·加米涅夫就這一問題交換便條。會議討論關于……等問題。指示各人民委員部作好接待英國工聯和工黨代表團的準備。5月15日-16日,在離尼古拉(現名十月)鐵路列舍特尼科沃車站5公里處的扎維多夫斯基森林打獵。”顯然列寧的這個講話時間應該是1920年5月5日,同時上面《文匯報》記載的這個時間也可以互證。另外列寧這次演講的全稿也列入《列寧全集》第39卷,有一篇列寧《對開往波蘭前線的紅軍戰士的講話》的報道,時間就是1920年5月5日。
綜合以上資料,筆者認為這幅插圖被描述為:“1920年5月5日列寧在莫斯拉斯維爾德洛夫廣場對準備開赴波蘭前線的紅軍發表演講”是最為可信的。“人物評說”的文字說明存在著明顯的錯誤,而“必修二”配圖與教材在內容上是相符合的,但是時間說明上不知什么原因竟然出現了錯誤。
那么“人物評說”中“1917年4月”列寧有沒有對群眾演說呢?《列寧全集》(文字版)第29卷在1917年4月3日(16日)這一天有兩篇報道,標題分別是《在芬蘭東站廣場上向工人、士兵和水兵發表演說》和《四月提綱初稿》,而《列寧全集》(文字版)第29卷年表,也記載了“4月3日(16日)列寧在芬蘭車站廣場向工人、士兵和水兵發表的演說(報道)在《真理報》第24號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消息報》第32號上發表。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人物評說”中的文字說明:在1917年4月列寧對群眾曾發表過演說。至于有沒有相關的照片為證則還需要更多的質疑與考證。
三、對史料實證的思考
作為認識歷史的橋梁,史料是我們揭示歷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證據,更是我們評析歷史人物、歷史現象與歷史事件的基石。因此無論是歷史教科書、還是教師和學生,對歷史的探究都要以求真求實為目標,以史料為依據,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將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而形成對歷史正確、客觀的認識。
教科書在編寫時首先要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的史實,對入選教科書的每一份史料,包括實物圖片、地圖、人物、文獻等,都進行有的放矢的篩選,使所選的史料經得起專家、教師和學生的推敲與質疑,發揮教科書的嚴謹性與權威性優勢,把好“史料實證”第一關。
我們中學教師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要判斷史料的真實性、權威性和可靠性,規范地選擇運用相關史料論證問題;要從多種渠道和不同類型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要對各類相關歷史材料進行整理和辨析,從而使所選的史料經過甄別和質證,并能運用這些史料支撐自己對歷史問題的解答。
學生在學習歷史時,要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通過史料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歷史的理解與認識。總之“史料實證”既要成為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方法,也要成為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體現。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