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霞
文學翻譯是翻譯工作中的一項特殊部分,它的翻譯標準不僅包括語言文字和文化的準確表達,還包括文學語言的審美性和文化的可傳播性。許淵沖先生是我國文學翻譯理論的先行者,他在美學的視角下來實踐和總結文學翻譯的標準和方式,強調在文學翻譯中要從整體上符合美學的基本原理,要能夠生動再現原文學作品的審美功能和美學內涵。《翻譯的藝術》(2018年1月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收錄了許淵沖先生從1978年到1983年之間的論文成果,以豐富和多樣的翻譯實踐經驗來深入闡明和探討了文學翻譯藝術中的基本論點。
首先,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突破了傳統翻譯的“信、達、雅”標準,許淵沖先生將之總結為“信、達、優”的新標準。一方面,無論是文學翻譯還是非文學翻譯,“信”和“達”是最基礎的翻譯標準,翻譯者要充分尊重原文本,讓原文本的翻譯更加準確和通暢,打破語言之間的間隔,實現兩種語言和文化的有效溝通和傳播。另一方面,語言翻譯的“優”和“雅”強調的是兩個不同的方向,“雅”是指語言翻譯的格調和情緒,一般來說,交流語言的翻譯更傾向于“雅”,讓翻譯的文字不至于太過粗糙和直白,能夠給人帶來良好的語言感受,提高語言交流和互動的質量和水平;而許淵沖先生所說的“優”則需要從傳播效果和審美效果來談,文學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翻譯后的文本是否能夠適應目的語語言和文化的習慣,是否能夠在目的語文化環境內達成更好的傳播效果,是否能夠給目的語受眾群體以更佳的審美感受。因此,許淵沖先生的“信、達、優”是美學視角下文學翻譯藝術標準的一個較為簡練的概括,在文學翻譯的實踐過程中,文學翻譯的傳播效果和審美體驗是文學翻譯者必須高度重視的重要元素,也是文學翻譯者提高翻譯水平和質量的有效評價標準。
其次,許淵沖先生在古典名著的文學翻譯實踐中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包括詩詞歌曲、散文和戲曲等,因此他的文學翻譯藝術充分強調了翻譯藝術的意境美,提出了“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化”(淺化、等化、深化)和“三之”(知之、好之、樂之)的文學翻譯藝術理論。從許淵沖先生的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中分析,他充分強調了翻譯者的主觀審美,通過翻譯者的優化和再創,讓原文本獲得更多新的審美內涵,也就是說,在原文本、翻譯者和翻譯文本中,翻譯者不只是一個語言翻譯的橋梁,而更像是一個語言翻譯的加工環節,通過自身的審美體驗和語言感受,給予原文本更多的美學優化和再創,讓原文本的審美內涵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展現在異域語言文化環境之中。美學視角下,文學翻譯往往不僅僅是語言的翻譯、故事的翻譯、文化的翻譯,同時還有原文本的審美取向、文化內涵和意境象征等,對文學翻譯者來說,純粹的客觀和機械翻譯會失去原文本在人文和藝術性上的審美性,對文學翻譯藝術來說,個人的主觀審美體驗和審美取向的意境化翻譯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許淵沖先生的“競賽論”強調了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文學藝術溝通問題,在美學的審美視角下,文化與文化之間只存在著語言的差異,而不存在藝術審美的高低優劣,它們都可以在本國本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基礎上更好地展現出某一美學內涵和特質。在文學翻譯藝術的實踐過程中,語言文化的美學特質是重要的參考元素,也就是說,在文學翻譯的過程中,如何保留原語言的審美內涵,如何重新賦予目的語的審美特質,如何擴大文學翻譯作品的傳播力度和通俗度,對文學翻譯實踐是同樣重要的。對此,筆者認為,文學翻譯的目的并非都是一樣的,從文化的溝通交流來說,文學翻譯者的主觀性應當得到更多的約束,實現原汁原味的文學翻譯,而從美學的視角來說,文學翻譯文本的可讀性、思想傳播影響力和情感共鳴效果則需要文學翻譯者的再創和重賦來實現,因為目的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翻譯實踐方式,兩者并不矛盾。
以上就是筆者在研讀《翻譯的藝術》的過程中,對“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這一課題的思考和總結。筆者認為,美學視角下討論文學翻譯藝術的理論和實踐,就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文化和文學的傳播效果;二是文學作品的審美體驗,即以文學接受者為主體的翻譯實踐標準,力圖給予文學接受者更好的文學審美體驗。具體來說,從美學的角度來看,文學翻譯者要充分考慮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審美情趣、閱讀習慣和情感共鳴,并對原文本進行恰當的優化和再創,讓文學翻譯的接受者在文學翻譯作品中感受到良好的美學體驗,從而推動文學翻譯作品在目的語文化背景下的廣泛傳播和共鳴。
(/碩士,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