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張宇
內容摘要: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轉型將從投資拉動逐步向消費主導升級。在我國“互聯網+”發展戰略的支持下,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發展迅猛,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經營主體不斷增長,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并逐步進入迅猛發展的快車道。然而,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時間尚短,在法律政策、監管方式、技術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需要監管部門創新監管方式,為互聯網消費金融提供良好發展環境。
關鍵詞:互聯網消費金融 商業模式 監管對策
引言
互聯網消費金融作為“互聯網+”發展戰略下重要的金融創新模式,一直都是金融領域內的關注焦點。互聯網消費金融是通過互聯網網絡平臺媒介,依靠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互聯網技術為社會各類型消費者提供消費信貸業務,因此互聯網消費金融是傳統消費金融的升級模式,使傳統消費金融的各運行環節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和數字化特征,其市場定位與服務對象更準確,運作效率更高。
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起步于2009年銀監會頒發的《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之后。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北銀消費金融公司、中銀消費金融公司、四川錦程消費金融公司和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相繼成立,標志著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正式開始發展。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迅猛。根據艾瑞咨詢的研究和統計數據顯示,2012-2014年是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啟動期,該時期互聯網消費金融保持了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2015-2017年是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增長期,該時期內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規模達到千萬億級別,并同時保持高增長速率。在互聯網消費金融運營主體方面,除了有傳統銀行和持有牌照的消費金融企業以外,以互聯網技術為發展基礎的互聯網電商企業和互聯網金融企業也是重要的運營主體,并且不同類型的主體在業務經營方面具有不同的優缺點(見表1)。當前,互聯網消費金融通過線上場景和線下場景方式已經在許多領域進行了滲透與發展,其中線下場景包括旅游消費信貸、教育消費信貸、醫療消費信貸等,線上場景包括互聯網電商消費信貸、農村金融消費信貸等。互聯網消費金融已然成為我國金融領域的重要創新,不僅拉動了市場消費需求,還改善了市場消費結構,帶動了經濟增長。然而,在互聯網消費金融快速增長的背景下,許多平臺出現了過度授信以及違規經營現象,尤其是在模式創新方面與我國金融監管政策出現了相違背現象。因此,創新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監管模式,不僅可以保持互聯網消費金融健康發展,同時還可以促進經濟穩定發展。
互聯網消費金融內涵及商業模式分析
(一)互聯網消費金融內涵
互聯網消費金融作為一種全新的金融模式,發展時間尚短,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定義以及理論體系,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內涵進行了闡述。廖理(2010)認為互聯網消費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或者新型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渠道向消費者提供用于消費的金融產品與服務。黃小強(2015)認為互聯網消費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借助云計算、大數據、智能技術在互聯網網絡進行金融服務的一種新型業態以及服務體系。葉湘榕(2015)認為互聯網消費金融是通過互聯網媒介向家庭和個人提供支付、存儲、信貸和風險管理等與消費相關的新型金融服務。劉山(2016)認為從廣義角度來看,互聯網消費金融是在互聯網網絡上進行的一切與消費有關的金融活動,包括面向個人與家庭的理財產品、資產管理、消費信貸等;從狹義角度來看,互聯網消費金融專指針對個人和家庭的消費信貸金融活動。徐上博(2017)認為互聯網消費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以及具有相關資質的互聯網企業使用互聯網技術,向具有消費傾向的消費者提供產品或者購買產品資金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其本質還是消費金融,只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傳統消費金融各環節進行了信息化和網絡化。
(二)互聯網消費金融商業模式
按照互聯網消費金融經營主體分類來看,互聯網消費金融商業模式共分為四種,分別為:銀行互聯網消費金融模式、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模式、互聯網消費金融電商模式以及P2P互聯網消費金融模式。不同種類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商業模式在資金渠道、服務對象以及風險控制方面分別有不同的特征表象,具體特征如表2所示。
銀行互聯網消費金融模式。銀行互聯網消費金融模式是傳統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線上模式,主要通過銀行網上消費平臺為消費者提供產品與服務。其中,銀行互聯網消費金融模式的業務渠道分為自營商品和供貨商企業兩種,具體商業模式如圖1所示。第一,消費者在銀行網上消費平臺選擇產品并以消費信貸方式購買;第二,銀行根據消費者的信用狀況制定合理的信用額度用于購買產品;第三,如果是銀行自營產品,直接由銀行向消費者發貨,如果是供貨企業產品,則由銀行通知供貨商向消費者發貨。對于銀行而言,銀行互聯網消費金融模式的優勢在于銀行可以沒有時間、網點和地域等因素限制為消費者提供服務,服務客戶的覆蓋面更廣。銀行通過自營銷售產品以及收取供貨商攤位費的方式可以增加銀行收入來源。對于消費者而言,直接在銀行網上平臺購物更利于銀行對消費者的信貸評價,有助于提升消費者信貸等級和信用額度。對于供貨商企業而言,利用銀行的社會信用地位可以獲得更多消費者信任,以增加企業的產品銷售量。
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模式?;ヂ摼W消費金融企業模式是銀監會批準,專為消費者提供小額度的消費信貸服務。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模式為消費者提供的信貸額度主要依靠央行征信,但是資格審批力度比銀行更寬松,效率更高,具體商業模式如圖2所示。第一,消費金融企業自身并沒有消費場景,因此需要與購物平臺進行業務合作,采用嵌入到其它購物平臺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第二,消費者在購物平臺選購完商品時,會向消費金融企業申請消費信貸。消費金融企業在接收到申請后,會與央行征信系統對接,對于新的申請人企業會制定信貸額度,對于老客戶企業會查詢消費者的剩余信貸額度;第三,待消費者征信通過后,消費金融企業會使用自有資金或者同行拆借的方式將資金發放到第三方支付企業,再由第三方支付企業向購物平臺支付貨款。第四,購物平臺收到資金后向消費者發放產品。
互聯網消費金融電商模式。互聯網消費金融電商模式主要指具有自營電商平臺的大型電商企業,如淘寶、蘇寧以及京東等電商平臺?;ヂ摼W消費金融模式的實質是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以賒賬形式獲得產品,并以分期還款形式按月向電商平臺支付借款和服務費?;ヂ摼W消費金融模式優勢在于電商平臺基于自身流量優勢和客戶粘性優勢更受消費者認可,同時電商平臺的互聯網技術優勢在對消費者的信用評價方面更加準確,具體商業模式如圖3所示。第一,消費者在電商平臺進行產品選購,并申請平臺消費信貸服務;第二,電商平臺將消費者日常消費數據整合發送到平臺技術部門,技術部門在分析完消費者的日常數據后,會將結果傳送到平臺金融部門;第三,平臺金融部門根據數據分析結果認證消費者信用等級,為消費者提供相應的信貸額度,并向平臺支付貨款;第四,電商平臺在收到貨款后,向消費者發貨。
P2P互聯網消費金融模式。P2P互聯網消費金融模式由于資金限制只能將業務集中在某一領域,通過與供貨商的業務合作開展消費信貸業務。P2P互聯網消費金融模式的盈利來源主要有兩種途經:一種是通過向消費者提供借貸資金獲取利息,另一種是通過與供貨商的業務合作獲得一定比例的銷售分成,具體商業模式如圖4所示。第一,消費者通過互聯網渠道選購產品,并向P2P平臺提出消費信貸服務申請;第二,P2P平臺將申請人信息傳送到P2P平臺的消費信貸項目部門,并對申請人進行信用等級評定,待信用評定合格后P2P平臺使用投資人或者股東的資金向消費信貸部門提供資金;第三,消費信貸部門將資金打給供貨商,同時供貨商向消費者發送產品。
互聯網消費金融創新監管必要性分析
(一)信用體系和監管體系問題
當前,我國信用體系建設仍處于初級建設階段,傳統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仍以央行征信系統信息為主,市場信用信息不完善,給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帶來了諸多不便。而社會其他類型的征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我國僅有150家,不僅整體規模小,同時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種類少,同樣無法滿足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需求。商業銀行和消費金融企業目前也采用線下面簽形式對申請人的身份進行核實與驗證,但是該種方法的信用驗證方法效率較低,無法進行大范圍推廣。而對于互聯網電商企業以及互聯網金融企業而言,雖然該類型企業可以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對消費者進行線上信用評級,但是該種信用評級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所分析出的數據質量和深度不足,信用評級的準確性無法保證。在金融監管政策方面,由于互聯網消費金融屬于互聯網時代下的新型商業模式和新興產業,因此與產業相關的政策和法律較為落后,許多業務環節存在法律監管空白。在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速度較快的背景下,許多發展問題和糾紛問題無法及時解決,嚴重阻礙了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發展積極性。此外,互聯網消費金融是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金融業務的融合產物,因此許多業務存在二重性,而監管政策與法律對此監管存在模糊性。例如,電商企業在開展消費金融業務時,互聯網電商身份要受到互聯網相關法律監管,而消費金融業務要受到金融法律監管,因此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監管主體和監管方式存在定位模糊問題。
(二)專業技術安全問題
因為互聯網消費金融是傳統金融在互聯網網絡中開展業務,所以互聯網消費金融經營主體需要掌握兩種不同產業的技術特征。對于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而言,互聯網技術的落后尤為突出。例如,為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的數據系統以及計算機之間的數據端口極易受到網絡黑客或者病毒入侵,輕則造成系統癱瘓,業務無法順利運營,重則會對消費者或者平臺造成巨大資金損失,存在平臺技術不足以及軟件扛風險能力不足的問題。而對于互聯網電商企業或者互聯網金融企業而言,金融風險抵抗能力的缺失問題尤為突出。對于潛在的金融風險無法及時預知和防范,容易產生系統性風險。同時,互聯網企業的資金來源渠道不足,資金持有量遠不及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不足。因此,許多互聯網金融企業會忽略消費者的信用狀況而進行違規經營,容易發生金融風險。此外,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存在虛擬性和隱蔽性,無論是企業的產品還是服務都是在互聯網中虛擬交易,因此業務交易雙方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騙貸、逃貸事件頻發。同時,互聯網網絡的信息傳輸成本更低、信息傳輸速度更快,一旦產生了金融風險,勢必將引發大范圍的系統性風險。
(三)競爭及產品質量問題
隨著國家大力推廣金融改革以及創新力度不斷增強,政府陸續出臺了若干有利于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的政策。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以及互聯網企業加入到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開展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造成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數量急速增長,運營主體不斷增多,給產業發展帶來極大的競爭壓力。在較大的競爭壓力下,許多企業不惜采用惡性競爭方式以獲得消費者認可和市場份額,因此急需政府加強監管和創新監管,以助互聯網消費金融健康有序發展?;ヂ摼W消費金融行業競爭最主要表現在消費信貸金融產品創新性不足,同質化嚴重,市場中的消費信貸產品千篇一律。在產品相同的情況下,許多企業只能采用降低借貸利率方式吸引消費者,以降低收益甚至是虧損的運營狀態擠壓同行業,不僅損害了自身利益,同時還降低了金融市場的穩定性。此外,還有許多互聯網金融企業為了獲得客戶,盲目的擴大業務范圍,對借貸人的身份審查力度不嚴,忽視了信用狀況,增加了潛在金融風險。
創新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監管的具體措施
(一)完善法律體系,創新監管方式
第一,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相關法律,學習相關經驗并不斷完善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法律體系。在現有的法律基礎之上,針對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狀況和趨勢制定相應的行業約束與規范制度,為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同時,也要對不適合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的政策進行合理刪減,使政策法規更加合理;第二,制定互聯網消費金融專項發展政策,明確產業發展規范。當前,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政策只限于規章制度,法律效力層級和約束力較低,因此需要針對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特征制定專項政策,以達到監管發展的全面性。建議專項政策制定內容要明確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范圍以及業務交易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尤其是要對互聯網金融平臺對借貸人的催收方式進行約束與監管;第三,由于互聯網消費金融屬于新型業態,因此需要創新監管方式,深入了解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發展特征,采取差異化和功能化監管方式,一方面防止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產生違規行為,另一方面減少監管政策對企業創新發展的約束力。建議監管部門針對互聯網消費金融不同消費場景制定不同種類監管標準與策略,實行差異化監管方式,以滿足不同運營主體的發展需求,為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提供一個較為寬松、利于創新的發展環境。
(二)完善征信體系,建立高效風險防范機制
第一,重視信用產業發展,建設多元化征信體系。征信作為金融業務發展的重要保障,對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建議以央行征信為基礎,鼓勵其它金融機構開展征信業務,不斷豐富與完善我國社會征信數據,提升信用數據深度與廣度。同時,加強金融機構、工商行政部門、保險產業等不同行業以及部門之間的信用數據聯動性,增強信用數據的真實性與信用數據質量。此外,需要建立我國信用數據統一標準和信用信息庫,向社會提供更多的可查詢信用數據;第二,增強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風險防范意識,增強互聯網消費金融風險防范能力?;ヂ摼W消費金融風險防范措施可以從兩方面開展,一方面可以引進第三方監管機構對企業進行監管,防止企業違規行為,另一方面需要企業采用先進管理理念和風險防范技術,提升企業風險防范能力。例如,對企業員工進行風險培訓,包括風險預防、識別和處理。建立企業風險防范部門,提升企業風險評估能力;第三,建立相應的懲罰機制,對違規企業和失信企業進行嚴肅處理。例如,建立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黑名單制度,對于出現誠信問題以及違規操作的企業進行曝光,通過社交媒體等渠道對企業施加壓力,約束企業運營行為。而對于具有嚴重違規行為或者失信行為并造成較大危害后果的企業,需要將其列入行業黑名單,禁止再從事與行業相關業務,以凈化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發展環境。
(三)提升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技術水平,建立人才培養機制
第一,提高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技術水平,提升運營效率。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需要對計算機、互聯網網絡等硬件設施進行升級,保證硬件運行效率。同時,提升企業軟件水平,減少業務系統漏洞,增強計算機風險防范與抵抗能力。對于互聯網金融企業和互聯網電商企業而言,需要加強企業的金融業務能力,提升金融業務水平。建議互聯網企業和金融機構開展人才交流互動,互相學習交流經驗;第二,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為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發展提供充足人力資本。由于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是互聯網產業和金融產業的融合產業,因此需要復合型人才。建議人才培養機制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進行企業內部人員培養,對銀行從業人員進行互聯網技術培訓,提升互聯網思維,對互聯網企業從業人員進行金融知識培訓,提升金融知識水平;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與高校合作來培養人才。例如,與高校合作開設互聯網消費金融專業課程,提升學生理論知識水平,互聯網消費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使其將理論應用到實踐。
參考文獻:
1.吳悠悠.我國互聯網金融:問題、前景和建議[J].管理世界,2015(4)
2.黃文妍,段文奇.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與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15(8)
3.許文彬,王希平.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10(6)
4.王艷,陳小輝,刑增藝.網絡借貸中的監管空白及完善[J].當代財經,2009(24)
5.王江,廖理,張金寶.消費金融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2010(12)
6.張晶.互聯網金融:新興業態、潛在風險與應對之策[J].經濟問題探索,2014(4)
7.楊艷鵬.消費金融的理論內涵及其在中國的實踐[J].經濟問題探索,2011(5)
8.魏鵬.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研究[J].金融論壇,2014(7)
9.張杰.我國消費金融發展展望與策略選擇[J].經濟縱橫,2015(7)
10.王艷,陳小輝,刑增藝.網絡借貸中的監管空白及完善[J].當代財經,2009(24)
11.黃小強.我國互聯網消費的界定、發展現狀及建議[J].武漢金融,2015(10)
12.肖本華.美國眾籌融資模式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南方金融,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