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小濤
推進預防性養護應先“放水養魚”
文/何小濤
推進預防性養護,不僅要用理念解決發展方向問題,而且要用技術創新推動工程實踐。于春林/攝
近幾年,公路預防性養護很火。務虛的戰略研討、務實的技術推廣、專家的研究解讀、行業的業務培訓如過江之鯽,內外聯動、強力推進的工作勢頭十分明顯。為此,傳統的養護分類方式、工作內容甚至是養護思維都成了詬病質疑的目標。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國家實力顯著增強,公路交通資金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府投入大幅增加;二是投融資渠道得以拓展;三是改革紅利逐步釋放。困擾行業多年的投入增加后,“建管養”并重將逐漸成為現實,預防性養護有了資金保障。
經過近30年的高強度建設,我國的公路交通路網骨架基本形成。建設大發展時期已接近尾聲,公路管養基本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如果管養缺位,今天引以為傲的公路建設成就將因為集中養護問題,在10年以內在路網運行和資金投入兩方面,成為沉重的社會負擔。預防性養護技術提供了集中養護外的錯峰選項。
預防性養護是公路養護必須經歷的一個工作階段,建設大發展時期,行業將其納入小修保養管理,側重于小修、疏忽了保養。隨著對“治未病”理念的加強,行業必須面對“健全體系”的發展要求。這一要求催生行業追求品質,補齊預防性養護發展短板。
隨著社會對養護技術認識的加深,預防性養護科研工作受到了業界追捧,適用技術、成套設備、技術規范、驗收標準、施工工藝等研究向縱深推進。全壽命周期成本和養護科學決策概念的提出,讓大面積推行預防性養護有了基礎保障。市場作用和行業意愿交互,使得預防性養護有了技術保障。
私家車成為出行重要方式后,自媒體高度發展讓公路交通必須認真面對供給側改革,“保證公路經常處于良好的技術狀態”由單一的行業內部評價,轉向了外部監督與內部評價并重的發展階段,要求行業必須加速供給側改革,保障預防性養護到位。
發展紅利釋放提供的投入支撐、格局變化產生的內生動力、認識提升催生的品質追求、技術保障帶來的市場推動、環境倒逼要求的補齊短板相互作用,一起造就了預防性養護突然發力的印象。
預防性養護是在公路及其附屬設施技術狀態良好或病、損發生之初,及時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阻止病害繼續縱深發展,從而延長公路使用壽命、降低全壽命周期成本的養護管理理念。
預防性養護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對公路及其沿線設施進行經常性維護保養,以及修補輕微損壞。強調的是“治早治小、及時主動、提前介入”,通過治小病達到防大病的工作目標,是公路養護“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方針的具體體現,也是“保證公路經常處于良好的技術狀態”的重要抓手。
歐美標準明確將養護工程分為矯正型養護和預防性養護兩大類。我國則是將其納入公路“治未病”領域,1985版《公路養護技術規范》(J T J073-85)就提出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2009版則增加了“加強預防性養護、保持公路及其沿線設施良好的技術狀況”的工作要求。由此看來,預防性養護早已有之,但為什么卻給人以推進緩慢的印象呢?
在建設高速發展時期,公路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供不應求的問題,此時養護的重點是支持建設發展。特定發展階段造成養護觀念、資金投入、技術支持等要素保障滯后,即便行業有心,工作難免無力,這是推進緩慢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傳統的養護工程分類標準中將預防性養護納入小修保養范疇。少了分類上的“名分”,養護費用列支、養護工程統計等均并未將相關內容單列,即便行業投入且開展了部分工作,也未進入官方統計視野。
預防性養護自身還有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如預防性養護的工作范圍、預防重點是什么?如何預見、怎樣甄別?怎么評價、何時介入?方案如何確定、效果怎么評價?這些都因為發展投入不足未能及時解決,需要進一步工作。
對照現行規范對小修保養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我國公路養護規范將預防性養護納入小修保養范疇。在公路交通總量供給不足、資源受限的前提下,這是綜合考慮發展階段和發展順序的一種權宜之計。
盡管如此,預防性養護從未缺失,只是在條件受限時未將其放到突出位置強調而已。實際上,今天耳熟能詳的很多技術,如稀漿封層、瀝青灌縫等所謂的預防性養護技術,行業早已有所應用,只因投入有限而未能大面積鋪陳開來。
因此,預防性養護少了分類上的“名分”并不意味著相關工作停滯不前,只是行業在關注焦點和宣傳策略選擇上此消彼長而已。當前,我們不應糾結于預防性養護是否缺位的問題,而應將精力集中到如何將其推向深入,針對發展需要拓展工作范疇、融入新的工作內容等問題。
從這層意義上講,今天強化預防性養護工作無可厚非,但因此而否定過往工作、否定養護傳承,似有不妥。
預防性養護是一個值得期待的發展方向,是行業補齊短板的歷史性機遇。那么,究竟是推一種工作理念,還是推某幾項具體技術呢?現行《公路養護技術規范》將預防性養護作為理念來推,被業內專家認為無養護工程分類支撐,無法納入財政預算是預防性養護滯后的重要原因,從前文分析可以看出,這種論斷有失偏頗。但在討論預防性養護時,推理念還是技術依然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筆者認為,推理念解決的是發展方向問題,更加強調工作布局;推技術解決的是工程實踐問題,更加強調指標落地。預防性養護是一種理念,不能囿于具體技術,為技術局限的理念會逐漸趨于狹隘。但理念也需要技術支撐,沒了技術的理念就成為空中樓閣。為此,建議保留預防性養護推理念的工作思路,在養護分類標準中將預防性養護從小修保養中單列出來,從概念上清晰界定,作為工作推進依據。
談到預防性養護不少人會將其與路面再生、薄層罩面等路面項目聯系在一起。這是因為預防性養護作為具體技術推廣時,路面技術率先提出了整體解決方案,走在了工作前列。這也正是推廣具體技術容易將預防性養護帶入認識誤區的具體表現。其實,修復臨河路段下邊坡擋防結構基礎淘蝕,修補橋梁損壞錐坡、維護橋梁伸縮縫,清理堵塞涵洞、疏通排水系統、綠化維護等,對防治公路病害產生和預防早期病害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這從另一個側面證明預防性養護從未缺失的同時,也說明其覆蓋范圍、工作標準、行業認定等都需要進一步明確。為此,建議將預防性養護作為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路面作為重點但不僅限于路面,在公路路基排水、路面、橋涵等全專業范圍內納入預防性養護范疇管理并全面推行。
左圖:稀漿封層養護作業
右圖:預防性養護微表處施工 張守軍/攝
部分地方為推廣預防性養護,將其納入“養好公路”范疇管理,認為預防性養護可以逐漸取代大中修及改造工程,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其實,小修保養、中修工程、大修工程和改建工程分屬公路全壽命周期中的不同階段,預防性養護只是公路全壽命周期中的一個階段,不能代替大中修和改造工程。做好預防性養護可以延長公路使用壽命,推遲大中修、改造時間,從而達到節約養護資金、提高通行效率、提升服務水平的工作目標。因此,推行預防性養護不是要替代大中修,而是通過“治未病”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降低全壽命周期成本,宣傳時必須講清楚——預防性養護解決的是延年益壽的問題,不能為了推廣說成了確保長生不老,這是一個負責任行業的專業態度。
據筆者調查,目前瀝青混凝土路面熱再生的造價與新鋪路面比較不占優勢。在延長使用壽命缺乏定量概念時,經濟比較并不占優是預防性養護推廣面臨的又一個難點。新事物要立足,必須有一個成長成熟的過程。在成長期間,投入和包容是必要的,當前過多地糾結于經濟比較沒有實質意義,決策者要有放水養魚的耐心,也要有獨立研判的慧眼,多給支持、多給機會。同時,具體辦事者需要有立竿見影的危機感,在理論研究、工藝開發、設備支撐、造價節省上加大投入,抓緊時間降低造價,提升效益。換句話說,新事物的發展壯大,需要時間完成蝶變,這既需要社會的耐心,也需要成長的時不我待。行業要具備慧眼,有包容也要給壓力。
科學決策是建立在對數據的充分把握和對發展趨勢的準確預測上的,但預防性養護目前存在幾處硬傷。一是預防范圍、工作重點、預見甄別、客觀評價、介入時機、效果評價等均無明確的判斷方法和判別標準,養護臨界點確定和時機選擇問題成為推廣必須邁過的第一道坎。二是預防性養護節約量化需要收集大量的定量數據,這與推行之初“實踐面小、研究不系統、數據有限”需要大量實踐構成矛盾。三是預防性養護技術推行之初,資金投入效率上不占優勢,這是一個軟肋。同時,無論是基于“路面狀況觸發”,還是基于“費用效益計算”的決策模型,其本身離工程實踐還有不少差距。推廣預防性養護,決策體系上必須尋求突破。
單一技術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需要依托周邊體系完善。為將預防性養護做實做大,防止好技術因為落地過程中的問題被提前淘汰出局,必須面對技術工人短缺、質量均勻性差、人為干預過多等問題。這需要開發成套技術、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從決策、設計、施工、管理、裝備、檢測等全過程控制、全方位把關。按照“技術集成、整體控制”思路提升設計、施工、管理、檢測、控制和糾偏等六種能力,實事求是開展項目后評價,繼而探索具體技術的適用條件、范圍、用途,材料組分、設計方法、施工工藝、檢測指標等。用解決技術障礙帶動非技術障礙的消除。
總之,預防性養護理念從推出至今,行業一直在堅持,但受發展階段和保障要素制約,推進較為緩慢。這里面有社會認識的問題,也有預防性養護本身的缺陷。在大規模推進的過程中,還會遇到理念、技術落地過程中的陣痛,行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