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楊燕 趙曉夏
圖/葉邁峰 楊燕 趙曉夏
輿情 重點 方法 能力
——記《中國公路》雜志社第二十六期特約記者培訓班
文/本刊記者 楊燕 趙曉夏
圖/葉邁峰 楊燕 趙曉夏
10月24日,來自全國各地100多名公路行業從業人員相聚于“燕趙大地”河北石家莊,參加為期3天的全國交通行業新聞輿論培訓班暨《中國公路》雜志社第二十六期特約記者培訓班。河北省交通運輸廳公路管理局副局長劉秀菊,《中國公路》雜志社常務副社長兼數據資源中心主任劉傳雷,《中國公路》雜志社公路與監理發展中心主任、《中國公路》雜志主編張波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劉傳雷主持。會上還授予上海浦東新區公路管理署曹紀蘭等140名同志“《中國公路》2017年度優秀特約記者”稱號。
1994年,《中國公路》雜志創刊。同年,由雜志社主辦的首屆全國公路行業新聞宣傳培訓班在山東開班。迄今,26屆培訓班,100多位新聞宣傳業界專家、5000多名公路交通行業的學員,通過培訓班這個平臺,互動交流行業新聞宣傳新趨勢、新方法、新業態,使行業宣傳工作的質和效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作為行業核心期刊,《中國公路》雜志見證了公路交通的跨越式發展,與許多公路人結識,時刻關注全國公路建管養工作的創新與成績……雜志每年都在內容等方面有所改變,但服務行業的辦刊初衷始終沒有變,23年的堅持,贏得了公路人的認可和贊譽,成為共同前進的伙伴。
開幕式上,劉秀菊表示,《中國公路》雜志社與公路交通行業同呼吸、共命運,記錄了最具價值的新聞報道,見證了公路交通行業輝煌的發展歷程,以堅守行業立場、踐行媒體責任的積極形象,成為備受行業和社會關注的期刊。尤其是一直以來,堅持定期組織全國公路行業新聞工作者的學習交流活動,為提高公路行業新聞輿論引導水平和推動行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上圖:全國100多名交通行業從業人員,參加本次培訓班。
中圖:會上還授予上海浦東新區公路管理署曹紀蘭等140名同志“《中國公路》2017年度優秀特約記者”稱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的核心篇章中,明確提出了建設“交通強國”。劉傳雷在講話中表示,交通強國戰略的提出,對交通行業的發展是巨大的利好信息,預示著未來交通發展面臨巨大的機遇期。但相較于其他行業,公路交通行業在新聞輿論方面還存在觀念陳舊、新媒體發展遲緩、創新不足等問題。劉傳雷表示,行業內的新聞從業人員要轉變思路、主動作為,加強輿情研判與應對能力,順勢而為,加大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結合與運用,積極為行業的發展服好務。
劉傳雷介紹,近年來,《中國公路》雜志社立足行業,在加強《中國公路》等幾本雜志的采編與出版的同時,積極開展新媒體建設,其中“中國公路”等公眾微信號發展迅速,在新聞性、數據資料性等方面加大了功能建設,對行業的服務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充分體現了“行業的媒體為行業服務”的宗旨。劉傳雷希望各位特約記者加強與雜志社的聯系,多寫好稿,將各單位的先進理念、創新技術、工作經驗等,通過《中國公路》雜志社媒體平臺,分享到全行業,為行業發展服好務。
下圖:學員們前往河北省正定治超站,參觀“天眼工程”監控室。
基于行業發展的新契機和新聞輿論發展的規律,此次培訓班還安排了行業如何用好新媒體、新媒體運營的技巧和內容選定、從“0”到“1”話深度、對媒體融合宣傳的實踐、新聞攝影的藝術性、上帝視角——無人機航拍知識與實例6堂課,引發了授課老師和學員們之間的熱烈互動。
在3天的培訓結束之際,太多的學員用類似的語言表達著自己的感受:“受益匪淺、只是時間太短”“有時間一定去我們那里采訪報道”……這是對培訓班最好的認可。
通過這次學習,學員們不僅拓寬了視野,也在培訓中提高了自己的新聞輿論意識和能力,對他們來說,這才是最大的收獲。
互聯網及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崛起,使得報紙、雜志、電視等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能力進一步下降,“兩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成為了解新聞時事的第一信息源。新媒體就像一把“雙刃劍”,機遇與挑戰并存。為此,在本屆培訓班上,劉傳雷著重分析了行業運用新媒體的情況,以及行業如何運用好新媒體。
從微信興起后,微信公眾號的應用隨之激增,目前,開通微信公眾號的省級公路局數量大大超過開通微博的數量。同時,微信發布的內容更為新潮,微視頻、動畫、動漫等行業新聞宣傳方式紛紛登場,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但是從目前的運營情況看,仍存在不少問題。”劉傳雷分析道,整體規模小,集群化程度極低,互粉互動太少,綜合影響力差,運營發展的瓶頸十分明顯。比公安(特別是交警)、鐵路等微信的傳播力、影響力存在等級上的差距。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總體而言,行業對新媒體平臺的應用能力不斷增強,但是整體實力不強,對新興媒體的掌控和利用能力較弱,與新媒體的聯系少。
就行業在新媒體運營方面存在的問題,劉傳雷也從輿論引導和主動作為兩方面給出了建議。“對負面信息,要利用自身權威性、第一時間介入的優勢,忠于事實、第一時間、公開透明、開誠布公地予以回應。”劉傳雷建議,無論是應對積極還是消極的網絡信息和社會事件,都要堅定原則。
在新媒體上,應當說些什么,也就是在新媒體上發布何種內容,決定了在新媒體這條路上能走多遠。北京青年報王海晉以“6月21日,新華社官微發布一條只有40個字的消息:剛剛,沙特王儲被廢了。”為例,講述了內容對于新媒體運營的重要性。
2018年《中國公路》雜志宣傳重點
《中國公路》雜志社常務副社長兼數據資源中心主任劉傳雷從行業如何用好新媒體的角度,講述了新媒體與行業發展。
組圖:學員們來到石家莊市公路管理處直屬站環城機械化養護中心進行實地采訪。
一條40字的消息,引發10萬以上的閱讀量。而真正“引爆地球”的還是新華社微信小編的神回復,“每一條小編的回復,點贊數都遠遠高于評論點贊數。”王海晉表示,原創是新媒體生命力,它既包括內容的原創,也包括形式上的原創,而微信小編的互動溝通更能調動讀者的興趣。此外,用好朋友圈也是運營新媒體的手段之一,在不同的粉絲群里經常發布相應的話題,話題要有明確的觀點才會引起讀者的共鳴,才會引來轉發。
深度報道是一種闡明事件因果關系、預測事件發展趨勢的報道形式。它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是新聞五個“W”和一個“H”進一步深入的報道方式。主要特點是要在“Why”和“How”中進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態核對昨日的背景,從而說出明日的意義來。
河北傳媒學院教授董立龍用從“0”到“1”的方式,向學員們深入淺出地講述了深度報道的概念、文體表現及與其他文體的區別。“新聞界對深度報道存在著三種主要觀點,即一種報道文體、一種報道形式和一種報道思想。”董立龍告訴學員,深度報道沒有固定的格式,也不應過多地受篇幅長短的限制,只要能從深層反映新聞事實真相,通訊、評論、特寫、專稿、調查報告等都可以寫成深度報道,即便是一條消息,只要它立意高遠,對問題反映深刻,也可以被看作是深度報道,所以深度報道也被認定為是一種報道思想。
然而,并非所有的新聞事實都適合做深度報道,如何挖掘深度,首先要能夠發現選題,并確定選題。董立龍表示,深度報道一般要選擇重大的題材,不論單篇式還是集合式,往往都是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社會生活的迫切問題、人民群眾普遍關注而又迷惑不解的問題等。多為“三點”題材,即社會中的熱點、工作中的重點、受眾關注的焦點。
浙江省公路管理局人事處副調研員龔百曉以“多媒體融合宣傳的實踐”為題,向學員們講述了浙江公路在宣傳方面的經驗及具體做法。
如何順應新媒體發展大勢,開展公路宣傳工作?浙江省公路管理局人事處副調研員龔百曉用三個字回答了這個問題,即“借”“融”“拓”。
“汲取太極文化精髓,在‘借’字上做文章,借題發揮、借勢發力、借梯上樓。”龔百曉以近幾年浙江省公路局借助“ETC盜刷”之勢,順應新媒體發展新形勢為例,講解了“浙江公路”微信公眾號及時準確發布涉及民生的公路權威信息,有效引導社會輿論;與浙江經視合作,策劃大型新聞活動“五朵金花在路上”“花開最美路”等例子,展現了“借”字的重要性。
而“融”字,則成為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宣傳的法寶。融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放大公路聲音;融合線上宣傳和線下活動,提升傳播效力;融合省局和市縣公路部門宣傳資源,形成“大合唱”——從“融”字拓展出來的無限功能,構建出了浙江省公路管理局上下聯動、互通有無的全省公路宣傳一盤棋的大格局。僅2017年上半年,浙江省公路管理局聯合各地市,策劃推送了“美麗公路+特色經濟+鄉村旅游+歷史人文+休閑體育+養生健康”,共85篇微信,積極展示浙江美麗公路建設成果。
拓展發布內容,提升服務能力;拓展粉絲數量,增加用戶黏性;拓展編輯隊伍,做活宣傳文章……借助“拓”字,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做亮了新媒體平臺,這其中,微信小編的“腦洞”散發出的能量不容忽視——截至2017年10月,浙江公路系統共有微信公眾號71個,三分之二單位已開通微信公眾號。微信編輯隊伍已達200余人,他們思維活躍、善于創新、樂于編輯、風格各異,分布在全省各地公路部門中,為“浙江公路”微信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鮮活素材。
江蘇昆山市開發區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汽車輪轂拋光車間發生爆炸,騰訊新聞和《都市快報》使用航拍;臺灣高雄市前鎮區多條街道陸續發生可燃氣體外泄,并引發多次大爆炸,四軸航拍飛行器投入使用,畫面被中央電視臺直播節目時采用……一段時期,原本只出現在大型紀錄片和影視作品中的航拍鏡頭,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新聞節目里,以俯瞰的角度向觀眾介紹新聞現場,極具沖擊力和震撼力,業內人士稱之為“上帝視角”。
交通運輸部環境保護中心研究員蔡志洲研究、應用無人機拍攝經驗豐富。他表示,航拍對于日常電視新聞報道來說,是非常好的一種拍攝手段。首先,“上帝視角”的形態,可以讓記者更為全面地了解新聞現場的面貌,也能給觀眾帶來異乎尋常的視覺體驗,提升新聞節目的畫面質量。其次,“上帝視角”的形態,可以讓記者掌握普通拍攝工具無法或很難拍攝到的內容,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比如,怪叫不斷的樓房頂上到底有什么東西,大門緊閉的非法生產窩點大院內到底是什么樣子……再者,僅從技術角度來說,航拍可以實現大型搖臂、地面滑軌、飛貓索道攝像系統等多種大型設備的功能,甚至效果比這些設備更強大。
此外,蔡志洲還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對比了國內的大疆科技、零度科技、Xaircraft等公司出品的無人機的利弊。
通過此次培訓,學員們收獲滿滿。
江西省公路科研設計院 黃菲
第26期《中國公路》雜志社特約記者培訓班的課程安排緊抓行業發展新契機,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在6位授課老師中,浙江省公路管理局人事處副調研員龔百曉的講課尤為生動,他以新媒體為切入點,講述了如何將多媒體融合到宣傳實踐中,即必須抓住契機,抓住每個新聞點。此外,通過交通運輸部環境保護中心研究員蔡志洲老師的講解,我第一次了解了無人機的航拍知識與實例,“炸機”和“提控”這兩個專業術語,也引起了我對無人機的興趣。
河北省滄州市公路局 郭文玲
聽過多位行家的講課后,深入了解了新媒體如何在交通行業應用,如何利用新媒體做好宣傳,做好緊急問題的處理。此外,在攝影方面的收獲也不小,在以后拍攝過程中,我知道了如何將照片拍攝得更加飽滿,有內容、有思想。
河南省許平南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 李春麗
本次培訓就像及時雨,針對目前新聞輿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設置的課程,對于指導我們公司在“三微一端”的建設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中國公路》雜志社的培訓班,課余時間我學習了前幾期的課件后發現,《中國公路》雜志社舉辦的特約記者培訓班以問題為導向,站在理論與實踐的前沿,更加注重與時俱進、培養人才,提升行業內特約記者的內生素質。希望明年還能有機會參加培訓。
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宣傳辦 鄧伊
感謝《中國公路》雜志社舉辦的第26期特約記者培訓班,在為期3天的學習中,不僅開闊了眼界,而且增長了專業知識,同時結識了許多各省市的同仁。在培訓中,大家相互交流經驗,相互借鑒學習,彼此受益良多,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高速公路路政總隊 趙文彬
這次培訓,課程安排緊湊且接地氣。學員都是帶著問題來,載著豐碩的成果歸。這次培訓也開闊了我的交通攝影思路——運用多樣化表現手法突出主旋律,拍好路,更要拍好交通人。
山東省日照市公路管理局 張守軍
這次培訓班,各位專家授課就像是一頓豐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他們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在學習和工作中的經驗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深入淺出,可謂是異彩紛呈。在今后,我將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將所學知識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