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伊朗、德國特約記者 蕭達 晉燕 青木 ●本報記者 張倍鑫 崔杰通
如何才能不讓一場大火熄滅?很簡單,添加干柴。美國4日突然發力,宣布制裁伊朗5個經濟實體,美國國務院還發表聲明稱伊朗的反政府示威的犧牲者“將不會被遺忘”,美國有權追究伊朗政府中對示威者施暴人員的責任。華盛頓舉起大棒的背景是,伊朗過去10年來最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已經持續一周,但聲勢明顯減弱。上月28日伊朗爆發反政府示威之后,美國總統特朗普高調支持示威者“收回他們的政府”,副總統彭斯稱只要伊朗人民繼續爭取自由,美國能為他們做很多。美國對伊朗反政府示威的反應讓許多人翻出特朗普一年前的就職演說:我們不會將生活方式強加于任何人。華盛頓還試圖對德黑蘭發動“國際圍剿”,要求安理會北京時間6日凌晨舉行緊急會議討論伊朗問題,但這一攻勢遭到莫斯科的強硬阻擊,俄副外長公開批美國“無恥”。為什么美國逼伊朗,俄羅斯急了?《莫斯科時報》說:伊朗的反政府示威將俄羅斯推到了刀刃上。
美國緊急加柴
美國稱,遭受制裁的5家伊朗實體與伊朗導彈計劃相關。美國財長姆努欽的一番話頗有“悲天憫人”的味道:伊朗人民遭受苦難之際,伊朗政府和伊斯蘭革命衛隊卻在資助外國武裝分子、恐怖組織和侵犯人權的行為。他表示,對于伊朗政府經濟管理不善的問題,以及以犧牲國內民眾利益為代價將重要資源用于具有威脅性的導彈系統的做法,美國會毫不猶豫地將其公之于眾。對此,伊朗presstv網站上,網民Parvin留言稱,伊朗要想生存下去,必須24小時連軸轉制造導彈。
美國國務院4日也發表強硬聲明支持伊朗示威者,對“迄今發生的死亡和至少1000名伊朗人被捕”發出“最嚴厲的譴責”。聲明稱:“我們有足夠的權限讓那些暴力鎮壓抗議者、實施新聞封鎖、盜竊伊朗人民的人承擔責任。對于這個政權的受害者,我們要說的是:你們不會被遺忘。”此前一天,美國副總統彭斯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說: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能為伊朗人民做很多,只要他們繼續堅持爭取他們自己的自由、變革,抵制幾十年來壓制他們國家。
特朗普3日曾在推特上發文稱,“伊朗人民試圖罷黜他們的貪腐政府,真令人敬佩。在適當時機,你們將會見到來自美國的大力支持。”
據加拿大媒體報道,伊朗常駐聯合國代表霍什魯已給安理會輪值主席和聯合國秘書長寫信,抱怨華盛頓以可笑的方式介入伊朗內部事務,“美國總統與副總統,在多則推文中煽動伊朗人做出破壞性行為”。
一些美國媒體也變得亢奮。《華盛頓郵報》4日刊文稱“伊朗政府不可能永遠贏下去”,美國一名情報官員稱伊朗示威已蔓延到80個城市,將整個國家重新裝回到盒子里是不可能的。《今日美國》同日在社評中煽情地寫道:勇敢的示威者冒著子彈、水槍、催淚瓦斯、逮捕以及酷刑的風險,他們應該知道世界的民主國家與他們站在一起,伊朗的毛拉們應該知道另一場殘忍鎮壓不會毫無代價。
美國《新聞周刊》的報道可能讓不少國際觀察人士感到不安:小布什上臺后入侵伊拉克,驅逐了薩達姆;奧巴馬支持利比亞的起義,并于2011年(與法國一起)領導推翻了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特朗普在其首個國家安全戰略中,已盯上朝鮮以及伊朗等“無賴國家”。
伊朗,美俄的新戰線
美國還打響了針對伊朗的“安理會戰役”。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黑莉稱,6日的緊急會議將討論伊朗“麻煩而危險的局勢”,“這關系到伊朗人民的基本人權,還關系到國際和平與安全”。加拿大廣播公司評論說,美國提議舉行緊急會議之際,伊朗示威正在減弱,特朗普政府尋求利用示威增加對伊朗政權的壓力,公開支持示威者并呼吁聯合國做出反應。
“我們不認為聯合國安理會在這個問題上能發揮任何作用。”俄羅斯副外長里亞布科夫4日旗幟鮮明地反對舉行這一會議。他表示,伊朗國內的“某些活動是內部問題”,而安理會主要負責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伊朗國內事務與安理會的職能沒有任何關系。他稱,美國希望就伊朗局勢召開安理會緊急會議的提議“沒有益處,也沒有建設性”。里亞布科夫強調,俄堅決不接受美國單方面擴大對伊朗制裁的威脅。5日,里亞布科夫再度炮轟美國,稱德黑蘭說外部力量煽動該國示威并非沒根據,美國在利用所有可能的方式動蕩它不喜歡的政府。
據“今日俄羅斯”報道,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嘲笑黑莉有關捍衛伊朗人權的說法,提醒華盛頓應想想自己鎮壓示威者的歷史,她在臉書上寫道:黑莉可以分享美國鎮壓示威者的經驗,比如,告訴(安理會)對“占領華爾街”運動的鎮壓以及在弗格森小鎮的“清洗行動”。
黑莉選擇先發制人,在安理會會議前散發聲明。聲明稱:“世界目睹了敘利亞發生的可怕事件,起因是血腥的政權剝奪了人民和平抗議的權利。我們絕不能讓這種情況在伊朗發生。”聲明還稱,“如果有某個國家試圖阻止召開這次安理會會議,就會說明一切。就像伊朗政權試圖剝奪其人民的權利一樣。”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所所長牛新春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知道召開安理會會議沒用,其他國家不會同意美國的主張,但美國的目的是造勢,對伊朗政府形成壓力。美國想讓伊朗國內動蕩,想制裁伊朗,遏制伊朗的地區影響力。
“伊朗示威將俄羅斯推到了刀刃上。”《莫斯科時報》4日刊文稱,伊朗劇變將影響中東政治、敘利亞與也門的戰事、石油市場以及俄美關系。如今,莫斯科與華盛頓圍繞外部大國干涉伊朗內政已經在爭吵,俄羅斯指責美國煽動“政權更迭”。對俄而言,伊朗是重要的鄰國和盟友,其動蕩會帶來多重風險。俄羅斯宣示在敘利亞獲得軍事勝利,忽略了正是伊朗人加入使勝利成為可能。沒有數萬伊朗人支持的武裝人員,敘利亞軍隊是指望不上的。如果失去伊朗支持,莫斯科將不得不花更多錢、部署更多地面部隊,這將帶來風險導致政治困境。在地緣政治上,正如俄防長紹伊古所說,通過支持巴沙爾政權“給美國支持的顏色革命畫了一條線”。文章稱,伊朗當前面臨西方制裁,經濟低迷,影響了民眾生活,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俄羅斯。此外,特朗普曾在就職演講中表示不會尋求將生活方式強加于任何人,現在美國的表現增加了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
“鱷魚的眼淚”
“最重要的自由是能夠選擇自己的命運。”伊朗《德黑蘭時報》5日刊文引述該國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這句話。文章寫道,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勝利以來,美國一直尋求推翻伊朗的合法政府,華盛頓對德黑蘭施加制裁,支持極端主義組織“人民圣戰者”組織,在1979年至2015年,通過了30多個針對伊朗經濟的總統令與國會法案。該報還稱,伊朗駐聯合國官員將黑莉對伊朗示威者表示同情比作“鱷魚的眼淚”。
伊朗5日連續第三天舉行支持政府的大規模集會。該國的示威風波還出現了一個重要信號,當地媒體報道顯示,一位前任國家領導人“涉及”了此次抗議事件。此前有人懷疑是前總統內賈德,因為這次抗議的主體是窮人,這些人傳統上是內賈德的票倉。此外,伊朗情報系統管控嚴密,沒有革命衛隊許可,街頭抗議不可能出現。這次示威抗議規模這么大,并有一定組織性,一些比較認定的說法是,保守派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組織了一次反對魯哈尼的抗議,但后來事態失控,被國外情報機構利用,一些反政府組織一直在等待時機,于是暴亂和抗議都出現了。
記者還發現,中國國內與此次伊朗事件相關的視頻不少都是假的,一位朋友傳來一則“伊朗人示威”的視頻,記者發現,那卻是巴林的。但類似信息卻充斥網絡。
“示威發生后,我與十幾名目睹動亂的伊朗人聯系,沒有一個人能確定示威者的情況以及幕后主使,有人對示威前景保持樂觀,有人則擔心政府會更加嚴厲,但所有人都告訴我他們在置身事外。”加拿大《環球郵報》5日的報道稱。作者警告,伊朗的示威存在轉化為更廣泛的、中產階級加入的可能,真正帶來改變,但“與外界的聯系將會把它碾碎”。德國《時代》周報5日稱,伊朗局勢已引發西方分裂,法國總統馬克龍甚至批評美國的路線可能引發戰爭,法國希望對話、平衡。報道說,回顧“阿拉伯之春”,在錯誤的時間做出錯誤的鼓勵將帶來毀滅性后果。▲
環球時報2018-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