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生、菲律賓國家研究組織成員 安立馗
美國《外交學者》1月4日文章,原題:北京-莫斯科共識的地緣政治上世紀50年代后期的中蘇關系惡化,為1972年美中領導人歷史性會晤鋪平道路。直至冷戰結束后,中俄關系才開始融化。兩國在意識形態上摒棄前嫌,采取更務實做法,追求共同利益和對付共同威脅成為兩國新合作的主旨。盡管人們最初抱著悲觀預期,但兩國關系得到穩步改善。1996年兩國簽署第一份戰略合作協定以及其他協定。2001年,共同創建上合組織。2012年兩國達成的戰略伙伴關系在2014年得到提升……與此同時,中俄領導人建立了密切的私人關系。
兩國的密切聯系結出果實,特別是軍售、軍事技術轉讓和能源方面。兩國軍事關系也取得重大進展,中俄表現出前所未有的互信,兩國間越來越多的聯合軍演就是明證。但真正代表兩國間互信增加的是簽署普京鐘情的“歐亞經濟聯盟”項目與中國牽頭的“一帶一路”對接的協議。若二者對接成功,將標志中俄關系進一步鞏固,對亞洲和西方也會產生重要影響。
當初北京宣布啟動“一帶一路”倡議時,莫斯科和西方均猝不及防。受到制裁的俄羅斯似乎頗有理由擔心新絲路會進一步削弱其在自家后院中亞的地位,對歐亞經濟聯盟產生不利影響。當時各種評估得出悲觀結論,特別是鑒于兩個倡議在機構設置和戰略目標方面看似大相徑庭。“一帶一路”是個全球開放、以貿易為主的項目,體現了中國的“走出去”戰略,也預示著有中國特色的全球化貿易和多邊主義。歐亞經濟聯盟則是個“內向的”貿易一體化項目,旨在讓俄把控中亞鄰國并遏制歐美在那里的擴張。
盡管外界最初的預測并不樂觀,但中俄關系繼續發展,兩國要創造一個中俄控制下的中亞共同繁榮區的計劃也順利推進。
中俄友好的基礎是高度的互補、互惠、共同利益和共同威脅。兩國關系中,中國及其“一帶一路”扮演全球推動者角色,中國為俄羅斯經濟和歐亞經濟聯盟提供急需的生命線,同時推廣自己的影響力。而俄羅斯似乎是充當惠及兩國的地區穩定提供者角色。
對中國來說,俄在中亞的支持具有多重優勢。一、俄對地區的影響和了解可大大降低“一帶一路”項目風險并消除一些障礙,減少成本并將收益最大化。二、俄接受中國涉足中亞將使中央王國直接參與地區的安全和機制形成。最后,這種關系模式有潛力確立一個中俄控制的歐亞核心地緣政治空間,這個位于南亞、東亞和東南亞的發展中市場與富裕的歐洲市場之間的戰略地區,歐盟和美國的影響力難以企及。
美歐的制裁及油價下跌極大損害俄羅斯的貿易及其與歐美的關系。莫斯科被推上一條政治-經濟孤立之路。出于這些原因,俄開始把亞太視為擴大市場的可行途徑。從這個角度看,與“一帶一路”對接能為歐亞經濟聯盟提供進入亞太市場的特有貿易通道,并為俄帶來促進其“東進”戰略的獨特機會。
俄羅斯在亞太的拓展得到了中國的友好支持。這種在兩國地緣政治影響地區的互相依賴,建立在一種平等基礎上,具有對稱、互補和互惠的特點。
兩國似乎抱著共同塑造北京-莫斯科共識的目標。中國的任務是在全球擴大影響力,而俄羅斯在歐亞地區鞏固力量,發揮地區穩定作用,在一個對俄中利益都至關重要的地緣政治空間執行日益會同的政策。這種模式優點是其互補性均能滿足中國的全球雄心和俄羅斯的地區和全球目標,使兩國共同繁榮,它會對南亞、東亞和東南亞及中歐、東歐這些西方影響力衰落的地區產生重大后果。
中俄關系經歷過波折,如今合作日益密切。兩國似乎吸取了從前的教訓,知道面對共同威脅各自為政不是好事,特別是當應對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時。▲
(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8-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