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洋
摘要:作為德育的主渠道――高中政治課是建構在人的生命基礎之上的社會實踐活動。高中政治課堂在構建生命倫理觀遵循生命化原則、生活化原則和情感性原則的基礎上制定整合性、人文性的教學目標,突出"人性養育的理念";開展生活性、社會性的教學內容,倡導"真實情景中生命教育" 和構建開放性、互動性的教學方式,營造"科學生命倫理的環境"。
關鍵詞:生命倫理觀;政治課堂;人性養育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036-01
作為德育的主渠道——高中政治課是建構在人的生命基礎之上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文化影響的最終產物——生命倫理觀,直接影響生命意識的激發,是存在于人格深層結構中的一股強大的力量,它指引著人類的行為,體現了生命意志的成分。因此高中政治課應該擔負著培養學生生命倫理觀的重任。
1.構建生命倫理觀的重要性及現狀
1.1重要性。隨著生物、醫學以及其他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環境和健康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愈來愈認識到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人的生命權利與尊嚴,以及關于人們個體生死選擇自由等問題上的倫理困惑,而這些困惑的澄清、討論與解決都直接關系到人們對于生命倫理知識的掌握,以及人們解決生命倫理現實問題的能力。構建科學的生命倫理觀,有利于激發高中生的生命體驗和生命追求,并推動他們在面對現實問題時能用科學的生命倫理觀來分析和處理問題,抵制誘惑,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判斷。
1.2生命倫理教育的缺失。筆者以某中學高一、高二兩個年級共900名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以班級為單位,發放調查問卷900份,收回調查問卷900份,其中有效問卷870份,有效回收率為96.7%。問卷主要包含了當前高中生對艾滋病人、學生中暴力事件、流浪貓、落水救人及校園慘案的看法等五個方面的問題。通過調查統計,大部分學生能夠尊重動物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但仍有30%的學生存在歧視艾滋病人,對校園中的暴力事件不能有冷靜、客觀地處理。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折射出我國國民教育中有關生命倫理教育的缺失。
2.政治教學構建生命倫理觀的初步探索
2.1制定整合性、人文性的教學目標,突出"人性養育的理念"。高中政治課程標準中確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立體價值觀,并且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即人性的養育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的主導目標。為此,政治教師應本著"三者和諧發展""突出人性養育的理念"去設計課堂教學,使課堂既成為師生共同傳播知識的殿堂,又成為人性養育的殿堂。
筆者在備高一《經濟生活》(新課程人教版)第五課第二框《新時代的勞動者》時,由于本節課的內容淺顯易懂,備課時一直在想這節課應該給學生什么?我能給學生什么?"就業是民生之本",可見"勞動和就業"與學生的今天和未來息息相關。知識是基礎,更關鍵是一種觀念,那我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勞動是光榮"、"熱愛勞動""知識就是財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法律維權意識"等觀念呢?我在人才招聘網上找到了三則招聘啟示,通過采用模擬招聘會的形式,引導學生在參與中思考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2.2開展生活性、社會性的教學內容,倡導"真實情景中生命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體現在"從知識形態走向生命形態";突破了學科中心視野和"文本"視野;重視知識學習的情境性、生成性、聯系性、發展性。高中政治課引導學生把學習過程視為生活實踐、生命發展的過程,體驗生命世界本身就充滿知識和需要知識的道理,深刻領悟知識所蘊涵的生活和生命意義。
例如筆者在講授政治生活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內容時,結合剛剛舉行的學生會選舉大會,要求學生展開討論:你參加了選舉嗎?你選了誰?為什么要選他(她)為學生會代表?然后由選舉學生會代表擴展到人大代表。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擁有了選舉權的同學尤其興奮,因為他第一次享受了這一權利,感受到自己作為學校主人翁一份子的存在價值。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要珍惜手中的權利,尊重自己生命教育的感性認識。
2.3構建開放性、互動性的教學方式,營造"科學生命倫理的環境"。在生命倫理觀的構建中應從更多地關注由"外"灌注轉變為由"內"建構。在《生活與哲學》這本教材里包涵的世界觀為生命倫理教育提供了基礎,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緊密。為了學生樹立科學的生命倫理觀,筆者在講授《矛盾的對立統一》特地開展了一場辯論賽,辯題為"科學技術有利于人類文明的進步""科學技術不利于人類文明的進步"。以前學生往往簡單地認為:只有科學技術的發展才會有人類文明的進步,甚至直接認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就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認為科學技術幾乎具有無限的社會和文化功能,相信唯有科學才是解決所有科學問題與社會問題的唯一良藥。通過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和辯論中,學生清醒地認識到科學與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生物多樣性的下降、生物資源的銳減、溫室效應、生化武器的制造、克隆技術的濫用、智能手機的過度使用等問題也是科學與技術對社會的負面影響。通過辯論學生不但領悟了"矛盾的對立與統一""一分為二的觀點""辯證的思維方式"等觀點,而且有了更深的感悟,從而為樹立科學的生命倫理觀打下基礎。
生命倫理觀提供了一個倫理框架來評價人們的具體行為,高中政治課堂在構建生命倫理觀中應遵循生命化原則、生活化原則和情感性原則,從而使課堂向生命個體的無限未來開放,實現生命意義的不斷超越。讓高中政治課堂真正成為人性養育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