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運杰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131-01
生活化的數學課堂要求教師通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經驗之上。引導學生通過研究、合作等學習方式,陶冶情操,獲得有活力的學科知識、技能、方法,并能學以致用,創造性的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理想的數學課堂不應僅僅傳授知識,還要啟迪智慧、點化生命。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應努力讓生活化的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主陣地。
1.讓智慧在生活化的課堂中提升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數學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公頃和平方米這兩個面積單位對學生來說太抽象,只在課堂上講解學生根本無法理解并且記憶不深刻。我們學校的和老師在講這一課時,組織學生開展了一個實踐活動。在操場上和老師先讓學生認識測量需要的工具,有測繩、卷尺、米尺,并讓學生自己說出如何使用,然后引導學生說出如果沒有測量工具可以用步測。在學生了解了測量方法后,老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學生選用不同工具實地測量校園的大小,沒有測量工具的學生進行步測。結果發現,其中步測的一組同學竟然張開手臂測量校園圍墻的寬度,并且這個測量結果比步測還要準確。校園的長和寬測出來后,學生很快算出校園的面積,然后換算單位,得出校園面積大約就是1公頃。
和老師設計的這個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對公頃的大小有了直觀的認識,并且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創造能力,用手臂測量圍墻長度是學生留給我們的一個極大的驚喜,學生智慧在實踐活動中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2.讓思想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升華
三十年代,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倡導了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人們眼中,數學課堂就是認幾個數,算幾道題,學生學起來乏味,教師教起來無趣。傳統的教學認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語文老師的事兒,和數學老師無關。其實不然,生活化的數學課一樣可以讓學生的思想升華,華應龍老師的課 就顛覆了人們對數學課堂的看法。如三年級《解決問題》中連乘應用題一課,例題中出現的是三個方陣,要求計算三個方陣共多少人。老師們通常在教學這一節時都會先出示例題,然后引導學生分析題意,列出算式。華老師在汶川地震應邀去四川做課講這一節時卻打破常規,改編教材,活用教材。他讓學生從最熟悉的班級人數算起,算出一個年級多少人,然后算出全校六個年級多少人,很自然的學生列出的就是連乘算式。華老師沒有就此結束,而是在傳授連乘應用題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智慧的啟迪和生命的點化。汶川大地震,牽動著億萬人的心。華老師作為特邀專家,在這個特殊的時刻,他沒有就題講題,而是把人類靈魂的真、善、美傳遞給了災區的小朋友。課上華老師讓災區小朋友聽有關愛心的故事,在孩子們聚精會神聽故事的同時,華老師這樣總結:是呀,愛心是無價的,是不求回報的,但它可以在心和心之間傳遞,這就像是一個連乘的算式,然后板書:一個人的愛心*你*我*他=美好的人間,隨即播放《愛的呼喚》這首歌。在歌曲的渲染聲中,華老師又這樣總結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次來到汶川,讓我感受到另一個連乘的式子,隨即板書:一個人的愛心*13億*365=愛的海洋,愛的海洋可以解決任何問題,隨即板書《解決問題》。
多么巧妙,多么深刻,華老師讓我們懂得了數學課堂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技能和方法,更多的是思想的升華和生命的點化。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品質的主要渠道。在"數學即生活、生活即數學"這個教育理念下,我們教師要努力讓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成為啟迪學生智慧、點化學生生命的主陣地,讓學生在生活化課堂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