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艷
摘要:現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依舊遵循傳統模式,對學生采取一味的灌輸式教學,致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培養。本文將以蘇教版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為例,對其相關的有效教學方式加以分析。
關鍵詞:蘇教版;閱讀教學;高中語文;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047-01
前言:隨著課改的逐漸深入,各高中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就現下的語文閱讀教學而言,依舊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提升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必要深入研究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以此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
1.著重于閱讀興趣的培養
為了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可通過合理的方式,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知名教育理論家曾發表過相關言論:任何一位年輕人都擁有渴求知識的欲望。因此,在講述課文時,教師需要激發學生心底的"欲望",將其與文章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講解《我有一個夢想》,教師可以為學生們播放作者的演講,通過其深刻的情感以及激昂的情緒,感染學生,致使學生想要深入的了解文章內容,甚至想要進行嘗試演講,從而促進教師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講解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時,教師可以利用故事激發學生對文章的好奇心,為學生講述達爾文吃昆蟲的故事,并以此為基礎,引發出了所要講述的課文內容,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印象。引發學生好奇,使其產生想要深入閱讀文章內容的欲望[1]。
2.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最為關鍵的便是讓學生真正參與閱讀。在具體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合理引導學生進行詳細的文字內容閱讀,激發其主觀能動性,可以做到及時明晰問題、有效解決問題[2]。
例如,在進行《像山那樣思考》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將文章的主旨內容設計成填空的形式,如:(誰)像山那樣(如何)思考,原因是(什么),并要求學生仔細的研讀文章內容,對空隙進行搶答,從而刺激學生好勝心,達到培養其閱讀自主能力的目的。
在講解《我心歸去》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行設疑,提問學生:文章中提到的我在何處?向何處歸去?又為何而歸去?教師運用合理的問答方式,自然地引入文章內容,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3.懂得把握學生閱讀的疑點
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通常會思考"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充分引發其對課本內容的好奇,激發其求知欲望,可以讓學生做到舉一反三"等,但每個學生有著差異化的個性特點,教師理應著重思考如何隨機應變,以學生的疑點為閱讀契機[3]。
例如,有關《紅樓夢》中某章節的講解,教師依照提前設計的課堂順序進行課文講述時,某同學起立提出了疑問:"王夫人為何過問王熙鳳的月錢?月錢的具體意思是?"這一問題雖然超出了預先設計的教學范圍,但教師不僅夸獎了這位同學,并表示自己也很想知道問題的答案,也向其他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慮,于是學生們便開始就問題的答案展開了激烈的探討,其中,一些同學表示王夫人只是隨口一說,一些同學卻不這樣認為,認為《紅樓夢》字字珠璣,不會如此簡單,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文章中王熙鳳的解答內容,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文章內容。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適時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同時應懂得把握學生的疑點,有助于提高其閱讀能力。
4.實行重點明確的閱讀教學
經調查發現,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仍舊以提高學生課業成績為主,導致語文教學普遍具有局限性,過于注重形式,基本以高考相關題型的訓練作為主要內容,教師忽視對學生進行有關語文閱讀能力提升的訓練。雖然通過長久反復的題型訓練,學生可以掌握相關題型,可倘若高考題型更新或者改革,學生卻不會隨機應變,將會對其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高中教師應適時的對相關的教學方式以及內容實行創新以及改革,有重點的提升學生閱讀能力[4]。
例如,講解《雷雨(節選)》一課時,在以往的教學方式中,多數教師普遍會將課業內容融入進高考題型,再為學生詳細講解如何有效的進行"試卷閱讀",顯然其目的是為提升學生高考成績,致使在教師已經完成基本教學內容時,學生依舊對文章的主旨存在疑惑,甚至根本沒有明晰文章所概述的中心內容,不利于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因此,教師應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著重運用各種各樣的課業內容配合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盡可能的為學生創造可以提升學習能力的機會,教導學生學會以自身思維為中心深入思考,從而有利于其閱讀能力的提高。
此外,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講述一些與閱讀相關的段落結構、寫作手法等知識,引導學生將課內所學知識合理的應用進課外閱讀當中。同時,應注意的是即使再詳細的教學分析和課前準備,也需要教師將其以最合理的方式加以表現出來,因此,教師應擇選最優質的教學方案,有助于讓學生可以學到更多知識。
5.科學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習慣
課本是課堂教學的內容基礎,但教師在進行具體的內容講解時,也不能僅限于課本內容,應適時增添與課文相關的知識內容,從而擴充學生的知識容量,提升其閱讀效率[5]。
例如,在對英國詩人勞倫斯的作品《鳥啼》一文進行講解時,首先,教師就可以為學生介紹文章的歷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致使整個歐洲陷入了一片陰霾之中,戰爭牽連人口高達十幾億,使得幾千萬人民慘遭不幸,當時的歐洲幾乎為一片廢墟,而戰爭不但使人們的肉體受盡折磨,同時也為其心靈帶來了不可彌補的傷害以及揮之不去的陰影。面對此種慘狀,勞倫斯感慨萬分,不久后便寫下了《鳥啼》這篇文章,其對嚴冬以及初春的鳥兒啼鳴之聲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借此表達自己對死亡以及新生的獨特思考以及對生命衷情的贊美。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上述背景對文章進行深入分析,如鳥兒之所以啼鳴,體現的是對生命的渴望,同時死亡并不僅僅代表結束,也意味著新生。最后,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主旨內容,啟發學生珍惜有限的生命時光。教師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式教學,讓學生對文章擁有逐漸深入的了解,對培養其自主閱讀習慣具有促進意義。
在教學《神的一滴》《論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或者課后閱讀《瓦登爾湖》《論語心得》《論語別裁》等,在教學結束后,讓學生結合所學內容與課外閱讀知識,自行對課文某方面寫一篇閱讀品鑒,慢慢地加以實踐引導,有助于培養其良好的閱讀及分析能力。
6.結論
綜上,為了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本文借助案例,提出了幾點建議,相信,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高中生的語文閱讀素養將大幅度提升。
參考文獻:
[1]洪友兵.高中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7,(69):39+41.
[2]湯紅艷.高中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2017,(16):86.
[3]馮尚財.淺談微課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1):114.
[4]劉真真.高中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6.
[5]張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有效提問設計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