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湘茹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140-01
從傳統意義上講,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包括預習、上課注意聽、練習、作業等方面的習慣,在新課程下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必須從創新的高度出發,以新的教育觀、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以有利于學生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的形成,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形成主動探究的精神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何培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我認為應該采取以下策略
1.優化課前預習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預習是指學生運用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在科學的思維方法指導下,去開展觀察、記憶、聯想、辨析、比較等思維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主動學習新知識的過程。為了優化課前預習活動,教師需加強預習指導,首先要改變那種讓學生記下學習目標,把新知識標題變成問句的簡單做法,而應將思維焦點定位在學生的“疑惑”上,設切合學生實際水平及承受能力的問題,設有啟發性的、讓學生"跳一跳 就"夠得著"的問題,因而教師需要優化課前預習活動的設計。
課前預習活動的設計大致內容有:學習要求、舊知回顧、新知預學、思考與練習、存在問題等。學生可據此鞏固舊知識,認識新內容。在學習要求"中學生可預先了解要掌握哪些內容,用哪些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應達到的目標;舊知識認識新內容.明確新知識即將涉及到已學過的內容,這些內容恰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學生可根據預習活動的提示進行回憶及查閱有關材料;"新知預學"要學生預先去思考、體會一些學習內容并思考一些疑惑;“思考與練習”通過問題、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初步嘗試對新知識的運用;存在問題"主要要求學生通過預習后提出存在的問題及疑惑。教師可事先收集這些“疑問”,然后針對問題展開學習,討論。
2.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
2.1轉變觀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數學家哈爾斯認為:"最好的學習方法不光是習清事實,而更應該是激勵學生去思考,自己去動手。",因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需立足于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牢固確立學生第一、以學為本姐的課堂教學理念,擺正教師"服務主體、為學而教"的課堂教學地位,以突出主體,發展主體。
為此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最大限度地進行課堂學習和訓練活動,上課盡食少講精講,騰出時間讓各層次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讓他們多練、多思、多講如概念讓學生得出,思路讓學生講,疑難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結論讓學生得,錯誤讓學生析,小結讓學生做,讓學生勇于發表不同的見解,敢于提問質疑。
2.2營造良好氛圍,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提供環境保障。在民主、和諧,開放的氛圍中,學生的求知熱情和創造靈感才得以發揮,提問得到鼓勵,不同的見解得到尊重;學生自然會勇于質疑,長此以往,學生必將養成多思、善間、質疑、求真的習慣。為此我們允許學生犯錯誤,對學生中不成熟的見解不直接否定,而是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矛盾'對新穎獨特的想法及時鼓勵并加以完善;激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使學生永遠保持好奇、質疑、探索的意識和習慣,民主、和諧、開放的氛圍,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提供了環境保障。
2.3創設情景,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提供契機。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情況,創設課堂教學最佳學習情景,能夠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供契機。創設問題情景能觸動學生主動地思考、探索和討論,教學中,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或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不一致的問題能起學生的興趣、懸念、疑慮;恰當的問題,能使學生展開聯想;合適的問題情境,能觸動學生反思,觸發學生開展討論;另外可以通過一題多解來創設思維情境,讓學生的一些“別出心裁”的想法得以展現;通過一題多變,使學生能對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和思考,并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目的。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為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思維習慣(如反思、聯想、質疑等)提供了時機,也只有真正給予學生機會、時間和空間。學生的思維和行動才能落到實處。
3.開展專題性學習,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空
學習習慣的養成,關鍵要讓學生多實踐,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和時間保證。在這一方面,開展專題性學習為學生自主探索和實踐提供了機會。在專題性學習中,教師要堅持把提出問題的權力讓給學生,把自主實踐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互相探討過程中質疑問難。讓學生通過搜集材料,觀察特征,并具體地進行思考,分析和探究,并發揚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關系,以解決間題。研究性課程的開設,使我們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從課堂延伸到了專題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之中,為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習慣提供了時空。
4.個案研究,加強分類指導
學生是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個體。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特征、個性品質因人而異,學習習慣也各不相同,這些不同的個體才是我們的研究對象。因而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必須以學生的個性特征為基礎,以個案為線索,尋找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途徑和方法,并幫助學生校正學習中的間題行為和缺陷,通過對個案的分類指導來形成方法。為此應進行兩類個案研究:一是有特征的個案:主要指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突出,或處于落后地位的個案;二是“突變”的個案:指學習成績、學習能力有明顯改變的個案。通過對學生學習習慣的研究,積累個體資料,為培養學生良好數學學習提供素材,以個體發展帶動群體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