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凡是議論文,理性邏輯論證與思辨是其根基,因此,任務驅動型作文也需要嚴密的邏輯,透徹的分析,需要的是論證過程的邏輯關系,本文介紹三種增強“任務驅動型”作文邏輯嚴密性的論證方法。
關鍵詞:任務驅動型;邏輯嚴密;論證方法
“任務驅動型”作文是2015年全國卷出現的一種新型作文類型,它與以往的材料作文、話題作文有極大的區別。但只要是議論文,理性邏輯論證與思辨是其根基,“論如析薪,貴在破理”劉勰如是說。
一、 引用材料法
為了豐富、增加寬度、更深刻地挖掘問題本質,引用材料是議論文的常用方法,材料(題外素材)引用時應辨其真偽,不能以表面上的相類似來生搬硬套,應是入情入理,還得注意不能讓材料喧賓奪主,不以段落形式借材料論證,因此引用材料應以兩三行為宜。
1. 引入史實。如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視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
解析:《答司馬諫議書》應該也是一篇比較典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文中王安石就司馬光“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等對其的質問,就事論事,據理力爭,表明自己與盤庚一樣不因為“怨者”之多改其初衷。王安石在文段中引用古代材料雖是寥寥幾筆,卻是如此自然貼切。
2. 引入名言。如:先哲曾云:不是世界變得無聊,而是你變成了無聊的人。無聊顛覆了我們的價值觀使我們染上了“無聊病”,雙眼中只容得下那些無聊的事物,對真正的美好的事物反而視而不見了。可以說,正是無聊蒙蔽了我們的雙眼,使我們本該投諸“弱勢群體”的關愛變為惡意追捧的“偶像”。
解析:文段中,將簡潔概括的先哲名言引入作為開頭,直接明了地表明自己的觀點,繼而結合要論述的對象細細分析,從而將二者之間的聯系解析清楚。但要注意名言的引用不是信手拈來,隨便引入,而應該貼切,吻合情境,且名言放置的位置要符合論證需要。
3. 引入課文。如:由此可見,愛孩子必須是一種理智的愛。育人如種樹,種樹一方面要為其仔細打好根基,使“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另一方面要“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不能“愛之太殷,憂之太勤”,作為父母者,呵護疼愛固然是天性,且也有必要,但是真正的愛不是溺愛,不是縱容。
解析:此文段在明確表明自己的觀點后,將高中課本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中關于種樹與育人的相通之處巧妙結合在一起,明確教育應“固其本”,夯實基礎,而不能以完全放任的形式聽之任之,給父母以很好的警示。這種論證方式學生很容易把握,當學生“無路可走”時,可以嘗試著向課本“求援”,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4. 引入時事。如:“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泣,也不坐在自行車后面笑”這種赤裸祼的金錢至上的觀點,就是從某真人秀節目嘉賓口中嘣出來的。這樣的觀點對于小學生而言是一種誤導。試問,電視節目與電視人的社會責任感哪去了呢?
解析:本段中引入了現實生活的作秀節目《非誠勿擾》中一位女嘉賓的“名言”,這種歪曲的價值觀在社會上也曾引起一部分人的響應。作者在作文中引入時是從實際,從具體的例子出發,繼而回歸到文章所要表達的“未成年人”的三觀培養上,最后扣問人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從而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與邏輯力量。
二、 運用論證法
由于學生在剛接觸“任務驅動型”作文時,總是害怕離開材料主題太遠,或者是思維不夠嚴謹,于是在運用一些語言時顯得比較呆板或者是不停地重復。為此,應教會學生使用多種句式形式來增強語言的邏輯性,如可以使用話題作文中的因果、假設、對比、反問、比喻論證等方法,通過語言的表述將道理闡述清楚。
如:小王與長輩間存在矛盾,存在種種無奈和苦惱,但事情難道不能解決嗎?并非如此,小王完全可以用一種更加平和的方式與長輩們溝通,不喜歡聚會的方式亦可以變成另一種讓小輩們覺得輕松愜意的方式。只要二者能和睦共處,共享天倫之樂,尋找一種適合的方式又有何不可?多一點溝通,多一點理解,讓長輩不自傷,讓晚輩不自惱。
如此抗拒,只會讓長輩們寒心、難過,不如笑臉相迎,迎合長輩們的希望,讓長輩們開心,不是一件好事么?古人可以為了長輩,在冷洌的寒風中臥冰求鯉,難道作為一文明富足社會中的青年連出席一些聚會都做不到么?
解析:本文段運用了設問、反問句式,很好地表達了對小王的勸慰,娓娓道來,將道理蘊含在句式中,特別是最后一句與古人的對比和反問更增加了對小王的勸撫效果。
三、 就事論事法
圍繞中心事件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始終圍繞任務進行分析,從一而終,不可要求論證過程面面俱到,能從本質上分析問題存在的糾結點在哪里,進而明確自己的任務展開論證。
如:家族聚會是當下人們聯絡親情、維系親人關系的重要紐帶。你出生在一個大家族,一定會有很多的親戚。親戚們聚在一起,能談談天,聊聊生活瑣事,不也是一種很愉快很輕松的放松方式嗎?如今社會,已不再像古老的原始社會或者古代的傳統家庭關系那樣,而是各自分散,呈現家族關系分散的模式。親戚們因為分散在各地,平常很少有時間聚在一起,時間一長,親戚間的關系自然就愈發生疏了。而這樣的家族聚會,正能把聚少的親戚們聯絡起來,哪怕是一起坐下來喝一杯茶,也是對親情的一種維護,是促進親情的一種好方法。而且,它也是長輩們的期盼,是長輩們對晚輩、家族之情維系的一種體現,你經常借故缺席,自然是拂了長輩們的好意,也難怪長輩們不高興了。還有,家族聚會大多在節假日舉行的,也不會占用你太多的時間,用一點時間換來親人之間的熱絡,不也是一種讓人溫暖的行為嗎?
解析:本段中能緊緊圍繞“家族聚會”層層分析,從古代講到現代,從分散講到相聚,從原因講到方法,始終圍繞“是否應該參加家族聚會”這個任務來論證,分析透徹。
在“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中,當然,以上所概括的這三種論證方法,如果僅僅使用一種,可能會使論述過于單薄。為增強議論的說服力,都會兼用多種論證方法。
作者簡介:
陳亞平,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