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溝通使你更有魅力,溝通應遵循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服務于幼兒與家長。溝通首要的是“卑微”自己,“傾聽”對方。認真學習溝通技巧,實現家園共育,促使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溝通技巧;家園共育;溝通理念
幼兒《綱要》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這就要我們學習現代溝通理念,講究溝通技巧,善與幼兒、家長經常溝通,實現家園共育。為此就講究溝通技巧,實現家園共育課題談些看法,懇請同行批評指正。
一、 溝通首先要“卑微”自己,“傾聽”對方
幼兒教師要與領導、同事打交道,要與天真爛漫的孩子及其家長尤其是阿爹阿婆打交道,要與社區領導打交道,要與課本及教學打交道,情況都不一樣,不可能樣樣都隨你意,總會遇到不順心的人和事,有些誤會和意見分歧。面對這些有形無形的,有情無情的,如你不會溝通,對方以為你擺架子,與你爭吵,有的還向領導反映,你會急躁、煩惱、憂愁等。這就需要溝通,需要以人為本,面對面、心對心、眼對眼的溝通,從而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相互被了解、被關愛。
溝通,那怎么溝通呢?首先要“卑微”自己,“傾聽”對方!你表達心意,真誠傾聽,力求使溝通有個良好的開端。因為唯有“卑微”自己,才能真心“傾聽”對方,才能誠心接納對方。持誠心誠意的態度溝通,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矛盾得到解決,誤會得到消除,握手言和。可以這樣斷言:最好的溝通者絕不是拔足喉嚨滔滔不絕的說話者,最好的溝通者卻是最“卑微”自己的傾聽者,所以你要溝通應從傾聽開始。
二、 充分認識家長在家園共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十分重要。著名作家老舍曾經說過:“我真正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雖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間月親密的血緣關系,其情感的感染力是最強的,感化作用也是最大的。家長的教誨,子女會認真聽;家長的批評,子女會虛心接受;家長的希望,子女會盡力做到;家長所反對的,子女會自覺抵制。我們發現孩子身上不少好的行為習慣都是家長傳的。所以,實現家園共育,必須充分認識家長在家園共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此,我們要以新的理念,持誠懇、熱情、執著的態度,相互尊重、信任,共同探討,誠心誠意地把家長視為平等的“對話者”,與家長建立一種平等合作和諧融洽的關系,這是取得良好溝通效果的前提條件。“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懇中透出對孩子的熱愛和責任,這是打動家長的“圣方”。你不要不耐煩,不要有選擇性的傾聽,明明家長同你反映孩子在家里不好好吃飯的情況,你坐不住,進進出出接打電話,這對家長絕不禮貌、絕不尊重。因此與家長溝通時,一要聚精會神、眉眼齊飛聆聽,二要積極給予反饋,注意表情、體態、語言上的支持,從而讓家長暢所欲言,有什么說什么。聆聽時,還應及時了解家長的意見、困惑,與其討論。如家長要你說說孩子的情形時,你不要認為機會終于來了,一股腦兒對孩子的一些偏見全倒出來,而應充分肯定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夸孩子的好,巧妙地提出該注意的事,使家長感到教師對孩子是無微不至關愛的,從而樂意接受我們的意見和建議。
三、 因人而異,與幼兒溝通暢通無阻
首先,與幼兒溝通切忌空洞說教,不要婆婆媽媽一套套,比如“你上課老做小動作,這哪行?”。“你阿要讀小學,中學,你不好好聽老師講課這還了得?”這種語言表達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在課上當著全班人面前訓話,反倒容易造成幼兒焦慮逆反心理。積極的方式是找尋適當場合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幼兒溝通,了解為什么,彼此互動,就比較容易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幼兒心理思考、行動方向。讓幼兒通過努力達成每一步既具體又相對容易的小目標,享受到進步成功的樂趣。
其次,要認識與理解幼兒的人格類型。比如有的幼兒內向,有的幼兒比較外向,你也不能要內向的幼兒上臺表演節目,你也不能壓制外向的幼兒表演節目。認識與理解到了,不同人格類型的幼兒都有閃光點,都得到發展!教師要以口頭的鼓勵性評價、肢體愛撫等方法及時、真誠和恰如其分地給予點贊和激勵,讓幼兒愿說、敢說,逐漸變得愿意和他人交流,積極參與一日活動,激發興趣,增強信心。
再次,教師自身修養要好,要有模范性,既要內在美又要外在美,因幼兒特別敏感,這樣才會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良好的影響。如有次找個喜歡在課上打擾別人講話的幼兒來談話,誰知辦公室三個年輕教師互不相讓,“你不懂”,“你不了解”,“聽我說”,弄得我尷尬,我怎么講文明禮貌,互相謙讓,致使這次與幼兒談話式溝通失效。所以教師自身修養確實是有效溝通的關鍵。
四、 與家長交流、溝通,實現家園共育
1. 加強學習,豐富家教理論知識,注重家教指導的研究,善于總結家教經驗,不斷提高指導能力。組織家長學習教育理論,如陳鶴琴《家庭教育——怎樣教小孩》等名著,學習給家長帶來了信息、理論、經驗和方法。
2. 在內容的選擇上要有針對性。必須從實際出發,注意從家長的角度選擇家教指導的內容,這樣才能引起家長的興趣,受到家長的歡迎。有時我們請市教育局心理師作關于指導兒童心理方面的講座,家長們一致認為很受講座內容啟發,我們都應本著好奇,開放,放空,無懼的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
3. 堅持經常性的家訪制度,關注離異等特殊家庭子女的家訪工作,及時與家長交流、溝通,取得家長的積極配合,鞏固和提高家園共育效果。一方面通過親子等開放活動使家長們在親身的參與和合作中,真正體會到只有家園密切配合,孩子才會獲取更多進步。另一方面,采取個別化的溝通,運用適合的溝通形式,和家長共商教育對策。如和性格內向、不善交談的家長,可采用發放問卷的形式,與其交流;與工作忙,文化水平高,如沒有時間當面交談的家長可利用電話、微信進行交流和溝通。其形式從單一性向多樣性轉變,從封閉式向開放式過渡,充分發揮家長的主體作用。
總之,在家園溝通問題上,一定要“卑微”自己,“傾聽”對方,把家長作為平等的合作伙伴,做家長的朋友,幫助家長解決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只要態度誠懇,講究溝通技巧,就一定能贏得家長的擁護、支持,也一定把家園共育提升到新的高度!溝通讓您更有魅力!
作者簡介:
施雪花,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裕元實驗幼兒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