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摘 要:該書就高等教育哲學中幾個基本問題以作者視角進行解答,比如高等教育市場化,學術自由、高等學校校內管理、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和核心使命等,結合當今時代以及社會情況進行分析思考,通過對經典的理解與現實結合,進行理性思辨分析,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哲學建立在思辨的基礎上,作者結合社會實際情況對這些問題進行闡述以及解答,值得深思。
關鍵詞:高等教育質量;學術自由;大學自治;市場化大學
一、 引言
高等教育質量是一個普遍的世界性的永恒話題。在高等教育規模小、受眾人數少、在經濟社會的整體結構中的地位比較有限、對市民社會影響不大的情況下,質量問題似乎不太突出。應為能夠接受教育的畢竟是少數,而這少部分人又是經過大浪淘沙、千挑萬選出來的,高等教育的精英性質掩蓋了質量問題。
二、 變革時期大學面臨的挑戰
按照約翰·S·布魯貝克(John·S·Brubacher)的分析框架,現代大學教育的哲學基礎已經從認識論轉移到了政治論,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社會變革,使這種轉變不僅更加廣泛、深刻和徹底,而且似乎不可逆轉,政治論是現代大學合法化的基礎,政治化和市場化是現代大學面臨的最大挑戰:一方面,大學教育被要求服務于國家的政治目標,這些目標包括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以及促進社會民主化等,另一方面,大學被要求獨立面對社會和市場,爭取更多教育資源,并對社會和市場的有用性證明自己的價值。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科學和技術推動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這些變化同時也給高等教育帶來了挑戰,以下幾個方面與高等教育尤為密切:(1)市場化(2)民主化(3)全球化(4)知識化。而在現代大學市場化的基礎上如何堅守大學的傳統與精神,如何堅持大學的核心使命和堅守核心價值?市場化、民主化、全球化、知識化這些不僅僅是改革,也是對大學傳統意義上的“象牙塔”精神進行挑戰,如何在維護傳統的基礎上完成改革,這是我們的研究方向,也是我們的研究目的。
三、 大學核心價值的保障條件
大學是學術性機構,學術活動是大學的基本活動。大學的核心使命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和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大學的核心價值是理性精神,所謂“理性精神”,就是尊重事實和邏輯,堅持真理。大學在學術活動中堅持理性精神,需要一定的保障條件,最主要,最直接的保障條件是保護教師的學術自由和大學的教學自治。
四、 大學的核心使命研究
大學是一個教育機構,但大學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大學是在人類知識發展的最前沿展開教育活動,所以大學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是生產知識。對于大學的教育與研究,其社會地位及社會功能的變化,我們可以從《變革時代大學的核心價值》中找到。從知識化及民主化角度出發,其中可能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 大學的教育與科研關系問題
西方自柏拉圖開始,認為大學的核心任務就是發現真理,認識真理,而19世紀洪堡創立柏林大學后這一觀點才正式明晰,“這兩種教育模式決定于不同的原則,普通教育已在加強,尊崇和指導人本身,專家教育將只提供實際應用的技能”。其實就教育與科研關系來說,兩項工作聯系緊密相互促進并非必然,當然,更不必然相互排斥,兩者平衡并相互促進,避免相互排斥,對于大學健康發展來說,顯然是至關重要的條件之一。這有賴于大學恰當的學術政策。
2. 大學的三大研究工作關系問題
就大學的研究工作來說,大學的研究工作主要分為三類,基礎研究、人文研究、應用研究。但就這三類來說,在資源以及政策扶持上現階段,存在嚴重不公現象。
但如同哈佛前校長薩默斯的話來說“檢驗一個大學的研究,最終,得看它對真理的貢獻。”當然,不僅包括在科學方面貢獻,也包括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的貢獻。大學也應該認識到,盡管解決實際問題有直接的重要性,但增加基礎知識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在社會變革時期,在越來越多的問題出現在我們面前,迫切要解決的時候,這種探索就越顯得重要。這不僅對社會有重要意義,對大學自身成長也很有價值。
3. 大學研究道德和規范問題
一般認為,研究與教育工作一樣,屬于大學學術自由范疇,教授們總是謹慎地維護他們對于這個領域的控制權,任何外界的干涉都會遇到激烈的抵制,然而,像其他工作一樣,研究工作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規范和道德,作者在文中舉出如“論文泡沫”、“研究剽竊”、“社會失德”等問題進行論述。究上述三個問題來看,其關鍵點在于對于大學的公共服務職能的定位,即作者想表達的核心思想“跟隨理性的指引追尋真理”,大學作為公共機構,是為公眾利益服務的。但是,大學以自己的方式服務于國家和社會,不同于其他機構。企業服務社會的方式是為消費者提供他們需要的商品和服務,為人們提供就業機會,并向政府納稅;醫院服務社會的方式是為公眾提供醫療和健康服務;政府服務社會的方式是維護社會安全和秩序,管理公共事務,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大學服務社會的方式,是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研究,守護真理和理性精神。
五、 總結
當大學“從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的時候,很多人歡欣鼓舞,卻沒有意識到潛在的危險。對大學來說,“走向社會中心”意味著面臨更多發展機會,也意味著面臨更大的變革壓力。在社會快速和實質性變化時代,大學應該尋求變革,落后于時代可能會被社會拋棄;但是,在尋求變革的時候,大學要辨明本末,要堅持自己的核心使命和核心價值,這是大學安身立命所在。大學自身、政府、社會、捐助者和學生,都應該明白大學的有限性,不要試圖讓大學承擔過分的工作,否則,受損的首先是大學,然后是所有利益相關者。
參考文獻:
[1]馬鳳岐.變革時代大學的核心價值[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馬鳳岐.變革時代大學的核心使命與價值[J].江蘇高教,2013,(1).
[3]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變革社會中大學的核心價值與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成果報告[J].大學,2013,(12).
作者簡介:
楊穎,湖北省武漢市,武漢工程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