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慧
【摘 要】目的:分析良肢位的擺放在偏癱病人護理中的效果評價。方法: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8月時間內收治的56例患者,使用隨機分組方式,分為正確良肢位組和常規護理組,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的Fugl-Meyer評分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正確良肢位組在偏癱患者的具體運動功能評分情況、并發癥出現情況均優于常規護理組(P<0.05)。結論:科學的良肢擺放護理方式具有較好的護理效果,不僅能夠有效對偏癱患者運動功能評分進行提升,而且能夠在極大程度上避免偏癱患者出現肩部關節脫位癥狀、肩手綜合征癥狀等并發癥,有利于患者的偏癱治療與健康保障。
【關鍵詞】 良肢位擺放;偏癱病人;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7-169-01
近年來,我國偏癱病人的數量不斷增加,其具體的治療方式與護理方式受到我國醫療研究的重視[1]。其中正確的良肢位擺放護理方式不僅影響著我國偏癱患者的具體治療,而且對于偏癱病人的肢體功能恢復也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2]。故而,在偏癱病患的護理研究中,應不斷對其護理方式進行優化,對良肢位的擺放護理進行深入的研究與落實,進而保障良肢位護理方式能夠具有較好的護理效果,能夠降低偏癱病患者的測肢體出現概率,能夠有效對患者的并發癥出現情況進行改善。在本文的研究中,以偏癱病人的良肢位擺放護理為具體的研究對象,對該種護理方式在偏癱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的具體患者運動功能Fugl-Meyer評分數據以及并發癥出現情況進行觀察與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7年10月-2018年8月時間內收治的54例患者使用隨機分組方式,分為正確良肢位組和常規護理組,每組28例。正確良肢位組,男、女分別為12、16例,年齡53~78歲,平均年齡(69.15±5.98)歲。常規護理組,男、女分別為9、17例,年齡55~79歲,平均年齡(65.16±7.42)歲。本研究均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礎上進行。所有患者一般資料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護理組使用常規護理,按照神經內科的傳統護理流程進行。例如:對患者的腦細胞營養進行加強,對患者本身的水、電解質平衡情況進行維護,對患者實施脫水方式降低顱內壓。
1.3 觀察指標 主要對兩種指標進行觀察與收集。(1)對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評分情況進行進行重點監測與記錄,具體比較偏癱患者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Fugl-Meyer)評分。(2)對并發癥出現情況進行比較,具體比較患者肩部疼痛情況、肩部關節脫位情況、關節攣縮、肩手綜合征情況、廢用性肌肉萎縮情況的具體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情況 正確良肢位組治療前運動功能評分情況與常規護理組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正確良肢位組治療后運動功能評分情況優于常規護理組(P<0.05),見表1。
2.2 比較患者并發癥出現情況 正確良肢位組患者并發癥出現情況優于常規護理組(P<0.05),見表2。
3 討論
在偏癱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其具體的護理方式不僅影響著患者治療后的肢體健康,而且對于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也具有重要影響[3]。良肢位正確擺放的護理方式不僅對患者實施常規的護理手段,例如:脫水降低顱內壓,對患者的腦細胞營養進行加強,對患者本身的水、電解質平衡情況進行維護,而且還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肢體正確擺放位置進行重視,將患者的肢體放置于正確的肢體位置,進而避免患者由于擺放位置不正確而出現的關節脫位等情況。在本文具體數據研究與臨床調查后得知,正確良肢位組在偏癱患者的具體運動功能評分情況、并發癥出現情況均優于常規護理組(P<0.05)。
參考文獻
[1] 張小琴,李瑞芳.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的擺放在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效果評價[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31):6240-6240.
[2] 劉萍,劉韋.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10):154-155.
[3] 戴翠梅.良肢位擺放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效果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6,14(08):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