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華
摘 ?要:農村垃圾問題成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短板,應轉換思路,通過建立綜合協調管理機構、創新垃圾處理理念、實行垃圾源頭分類、跳出傳統垃圾處理方式以及統一規劃農村垃圾處理等途徑對農村垃圾加以治理。
關鍵詞:農村垃圾 ?治理 ?人居環境
地域廣闊的農村,有時卻是城市環境污染的源頭。我國環境保護法規對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排污有明確限制,而對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垃圾處理和農業生產廢棄物的處理一直沒有明確規范。生活污水排放逐年增加,農業生產生活產生的秸稈、果蔬剩余物處理不當造成的垃圾污染難以有效處置。生產垃圾與生活垃圾相互重疊,城市垃圾和工業廢棄物不斷轉移至農村,在農村由于填埋、堆放或處理不當增加了環境治理難度。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農村垃圾問題顯然成為短板。過去,農村財政收入多用于水、電、路、訊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垃圾處理等配套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大多數農村沒有垃圾處理設施設備,特別是財力較弱的地區治理力度更是無法滿足現實要求。由于群眾環保意識淡薄,對垃圾危害了解不足,產生的生活垃圾除簡單的廢品回收變賣外,基本不經分類。生活垃圾任意排放,建筑垃圾不合理傾倒,導致土壤污染日趨嚴重,農業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同時存在,面源污染日漸加劇。由于農村發展對環境資源的可依賴性特點,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在農村廣泛存在,且互為因果。因此,農村人居環境污染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雖然,垃圾治理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文明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但是,我國農村垃圾治理仍然成為最緊迫的關鍵問題。農村垃圾治理具有很強的外部性,不僅可以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也可提高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點和難點在于農村垃圾治理。農村垃圾治理成功,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將會掀開嶄新的一頁。
一、我國農村垃圾治理的主要原則
消除或避免污染產生的危害是北京市農村垃圾治理的目標。在實現垃圾治理過程中,需要轉換視角,將農村垃圾作為資源進行重新利用,以生態方式治理垃圾,最大限度降低污染治理投入,遵循資源化、生態化、系統化和精細化的指導原則。
(一)資源化
從資源的角度,沒有污染物和廢棄物,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對生活污水、垃圾、秸稈、果蔬剩余物等,都需要從資源的角度看待,將其處理并資源化。從資源的視角看待污染物,就可將污染治理轉化為資源利用。
(二)生態化
以生態的方式治理污染是公認的最好方式。在進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農業生產廢棄物治理的過程中,既要追求資源化利用,又要尋求生態方式與污染治理的有機統一。
(三)系統化
在對具體的垃圾污染治理過程中,可能并不缺乏技術。但在實踐過程中,農村垃圾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通過集中人力物力,將不同垃圾的治理方式進行有機整合,形成系統的解決方案。通過系統解決方案,實現農村垃圾治理的整體性、系統性、有效性。
(四)精細化
由農村垃圾產生原因的復雜性和農村地區的特殊性所決定,農村垃圾治理有必要推行精細化治理的理念。根據治理對象和參與群眾的特點,對治理流程進行改良再造,在區域共治中開創合作共贏局面。
二、我國農村垃圾治理途徑分析
(一)改革現有農村垃圾管理體制,建立綜合機構統籌管理農村垃圾事務
目前農村垃圾處理仍以現狀管理為主,預防性管理嚴重缺位,呈現多頭管理格局,沒有實現分級管理,缺乏協調機制。事實上,農村垃圾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社會性和廣泛性,涉及部門多,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末端環節。因此,借機構改革之機,成立主管垃圾事務的專門機構,分區域建立垃圾負責制。將垃圾分級管理的全部職能集中于一個主管部門,綜合協調垃圾管理中的相關事務,既有機構,又有編制和人員。城市向農村延伸,形成城鄉統籌、自上而下、縱橫到位的農村垃圾管理體系。這樣單一的管理體制,既簡化管理程序,又有利于落實責任,避免多機構分散管理造成的缺乏責任感、缺乏整體協調和控制的弊端。同時,改革現有社會管理體系,建立責任明確、渠道暢通、保障有力的垃圾回收利用體系,明確各方主體的責任和居民配合垃圾治理的義務。抓緊制定和完善農村垃圾分類、運轉和處理等環節的法規,對已有的法規需要明確和細化相關條款。
(二)創新農村垃圾處理理念,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農村垃圾治理的機制
由國家專業部門獨自處理轉變為村民廣泛參與,從曾經被動處理當做廢物的垃圾,轉變為積極主動開發可再加以回收利用的資源。從過去單一的環境安全目標,轉變為環境、資源和經濟效益多贏的目標。改變村民在垃圾處理中對政府的嚴重依賴心理,向村民充分介紹和展示垃圾處理在保護農村人居環境和節約資源方面的重要作用,促進村民主動參與并配合垃圾處理過程。一要利用覆蓋面廣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村民進行垃圾分類意識培養和農村垃圾分類知識普及,積極宣傳農村垃圾治理的緊迫性和現實性。二要明確管理責任,健全管理體制。發揮基層政府和居委會、村委會在人居環境治理中的自主作用,提高公眾參與垃圾治理的積極性,支持各類志愿者組織的活動,通過公眾參與政策制定、價格聽證、規劃公示、污染監督、權益維護等形式,實現人居環境治理的民主化。三要注重發揮基層組織的自治作用和農民的主體作用,引導農民參與人居環境治理,使其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文化,推行人居環境治理的“全民行動計劃”。日本垃圾處理做得好,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實行社區自治,居民互相監督。廣西宜州在自然村建立黨群理事會的做法,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甘肅西和縣開展的“小手拉大手”活動,效果也很好。
(三)實行農村垃圾分類投放,建立垃圾分類保障機制
目前,垃圾分類已成為世界趨勢,垃圾處理最重要的成功經驗,在于垃圾的源頭分類,由此可見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日本在將垃圾分為5類基礎上,不同地區還有更詳細的劃分,德島縣上勝町更是把垃圾分為44類。在美國,垃圾分類已深入居民生活。西班牙馬德里市政府和物業公司都會對垃圾分類情況進行檢查,一旦發現違規,將處以罰款。比較而言,我國農村垃圾分類任重而道遠。因此,在農村地區也應該大力宣傳引導垃圾分類回收并督促規范。需要明確農村垃圾分類各相關主體在垃圾分類中的權利和責任,形成一套成熟的符合我國農村居民生活習慣的垃圾分類模式,同時建立垃圾分類保障機制。對垃圾分類相關主體展開垃圾分類義務培訓,管理垃圾收集和運輸企業執行分類作業,組織、指導并監督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建立與垃圾分類模式對應的回收處理渠道。垃圾源頭分類,不僅有利于垃圾減量,而且使分類處理成為可能,這樣才能減輕垃圾處理對農村人居環境產生的壓力。
(四)按照可持續發展理念,跳出傳統垃圾處理方式
垃圾本身是消費行為的產物,面對農村日益增長的垃圾產量,要建立循環利用機制,將其納入相關經濟政策來調節,逐步讓農村垃圾處理變成產業。美國世界觀察所在1999年就指出“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是21 世紀人類最重要的效率革命”。把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變成垃圾的“二次利用”,不僅增加資源和財富總量,還必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社會文明進程。我國農村垃圾處理,應該采取源頭分類—減量—分類處理—資源化利用這樣的過程,首先進行源頭分類,然后進行減量,再進行分類處理,對可再利用的進行資源化利用。農村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域特點,生產生活水平也不盡相同,因此,不同地區可根據自身條件選擇不同的垃圾處理方式。對于不可回收的垃圾在垃圾焚燒爐內進行焚燒,并用于發電和供熱。用衛生填埋法處理垃圾時,為了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在填埋垃圾之前要先經過前端分類和回收處理,無法再利用的剩余,經過無害化處理,最后再進行填埋處理。
需要改變過去先污染再治理的模式,以相對較小的成本對垃圾產生的源頭進行控制,這樣不僅為垃圾資源化利用打下基礎,而且在總體上節約垃圾處理費用。積極投入資金研發適合農村的先進垃圾處理技術,提高垃圾處理的能源化、產業化和無害化水平。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應該探索科學的“全資源化”垃圾處理方法,在把增量垃圾資源化利用并處理干凈后,還可以把原有填埋的農村存量垃圾再度利用,消除農村人居環境隱患。
(五)統一規劃農村地區垃圾處理,優化垃圾處理方式和場地布局
目前最為緊迫的任務是進行農村地區垃圾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包括垃圾分類設施、垃圾收運設施和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合理制定區域垃圾清理體系,建立符合農村人居環境要求的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系統,杜絕或減少垃圾收集、運輸過程中造成的二次污染。可以引導并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逐步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企業化、運行管理市場化。
要對農村垃圾處理方式制定導向性政策,不僅將農村垃圾處理列入地方發展規劃,要求發展規劃必須有垃圾處理的約束性指標,還要納入黨政領導班子目標考核中,與經濟社會各項指標一并規劃、一并部署、一并落實,特別要嚴格考核問責。農村地區應該把農村垃圾收集和處理納入區縣長期發展規劃,根據農村垃圾源的特點以及運輸路線的不同,對垃圾桶配置、中轉站布局、清運車運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都應有相應規劃。從短期規劃看,垃圾焚燒可緩解垃圾處理問題。但由于農村生活垃圾有機含量高,如果直接燃燒效率較低。隨著我國垃圾量增加,垃圾焚燒廠的運行壓力也會增加,能耗也會隨著相應增加,全國范圍內普及垃圾焚燒,將會難以為繼。從長期規劃看,通過垃圾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才能從根本上治理農村垃圾問題,進而達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育松.向歐洲學習垃圾處理[N].北京科技報,2008-7-28.
[2]王紅艷.農村治污需要精細化[N].人民日報,2016-1-18.
[3]當代綠色經濟研究中心.農村垃圾處理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所)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