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郁瓊
(南通市第四人民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用無抽搐電休克療法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分析
吳郁瓊
(南通市第四人民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目的:分析用無抽搐電休克療法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方法:將南通市第四人民醫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間收治的68例老年抑郁癥患者作為本研究的對象。隨機將這6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采用疏肝解郁膠囊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采用無抽搐電休克療法與疏肝解郁膠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然后比較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BDC評分和MMSE評分。結果: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的BDC評分及MMSE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的BDC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兩組患者的MMSE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無抽搐電休克療法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能有效地改善其抑郁癥狀,且對其認知功能的影響較小。
無抽搐電休克療法;抑郁癥;老年患者
抑郁癥是精神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目前,臨床上對該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多數學者均認為該病的發生主要與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等有關。該病患者普遍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焦慮、抑郁、激越等臨床表現。有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老年抑郁癥患者的數量明顯增加。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常規的抗抑郁藥物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不明顯。近年來,臨床上用無抽搐電休克療法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為了進一步探討用無抽搐電休克療法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筆者對南通市第四人民醫院近年來收治的68例老年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南通市第四人民醫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間收治的68例老年抑郁癥患者。隨機將這6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34)和觀察組(n=34)。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有18例;其年齡為61~75歲,平均年齡為(69.1±5.2)歲;其病程為1~24年,平均病程為(11.8±2.6)年。在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5例,女性患者有19例;其年齡為62~78歲,平均年齡為(69.6±4.8)歲;其病程為2~25年,平均病程為(12.1±3.0)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中68例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規定的抑郁癥的診斷標準。2)年齡>60歲。3)入院時的BDC評分>20分。4)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5)沒有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的禁忌證。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2)患有精神分裂癥。3)病歷資料缺失。
采用疏肝解郁膠囊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疏肝解郁膠囊的用法是:口服,2粒/次,2次/d,早晚各服1次,連續治療1個月。采用無抽搐電休克療法與疏肝解郁膠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用多功能電痙攣治療儀對患者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先用0.8 mg/kg的丙泊酚和0.6 mg/kg的氯化琥珀酰膽堿對其進行靜脈麻醉。待患者的肌肉松弛后,將電極置于其頭部的兩顳側,然后根據其年齡、體重等調節多功能電痙攣治療儀的脈沖。通電的時間為2~4 s,在患者出現抽搐前即停止對其進行電刺激。治療結束后,為患者吸氧,以恢復其自主呼吸。每隔1~2 d對患者進行1次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連續治療6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用疏肝解郁膠囊對患者進行治療,疏肝解郁膠囊的用法同上。連續為患者治療1個月。
進行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采用伯恩斯抑郁癥清單(BDC)評價兩組患者抑郁癥的嚴重程度。BDC中包括悲傷、泄氣、焦躁、睡眠變化、臆想癥、自殺傾向等15項抑郁癥狀,根據各項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分別計0分(無抑郁癥狀)、1分(存在輕度的抑郁癥狀)、2分(存在中度的抑郁癥狀)、3分(存在重度的抑郁癥狀),總分為45分。患者的得分為0~4分,表示其不存在抑郁癥狀;得分為5~10分,表示其偶有抑郁癥狀;得分為11~20分,表示其存在輕度的抑郁癥狀;得分為21~30分,表示其存在中度的抑郁癥狀;得分為31~45分,表示其存在重度的抑郁癥狀。進行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價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MMSE中包括定向力、語言能力、記憶力、注意力、計算能力等條目,總分為0~3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認知功能越佳。
用SPSS12.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的BDC評分及MMSE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BDC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兩組患者的MMSE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BDC評分及MMSE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BDC評分及MMSE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BDC評分 MMSE評分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n=34) 25.2±3.9 7.2±1.5 23.8±4.2 23.2±2.3對照組(n=34) 24.8±3.6 14.5±1.8 24.3±4.4 23.8±2.5 t值 0.439 -18.167 -0.479 -1.030 P值 0.662 0.000 0.633 0.307
抑郁癥是臨床上常見的精神疾病。臨床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癥患者的癥狀較為復雜,且其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差,采用常規的抗抑郁藥物對其進行治療的起效較慢,其預后欠佳。無抽搐電休克療法是一種改良的電痙攣療法,是臨床上治療抑郁癥的非藥物手段之一。用無抽搐電休克療法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能通過用小電流刺激其大腦,在其不出現抽搐的前提下使其發生短暫的意識喪失,從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2]。趙蕾等[3]的研究結果表明,用無抽搐電休克療法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雖然在短時間內可影響其記憶力和認知功能,但治療1個月后,其記憶力和認知功能均可全部恢復。這表明無抽搐電休克療法對神經系統的副作用是可逆的。申紅梅[4]的研究結果也表明,無抽搐電休克療法對老年抑郁癥患者的認知功能和智力無明顯的損害。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BDC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的MMSE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申紅梅和趙蕾等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用無抽搐電休克療法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能有效地改善其抑郁癥狀,且對其認知功能的影響較小。
[1] 謝琴,王高華,劉連忠,等.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老年難治性抑郁癥臨床研究[J].精神醫學雜志,2016,29(1):9-12.
[2] 馬莉,伍力,吳昊.艾司西酞普蘭聯合MECT治療老年期抑郁癥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5):38-39.
[3] 趙蕾,范勇,董玉霞,等.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對老年抑郁癥病人的效果[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5,51(1):48-50
[4] 申紅梅.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嚴重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及護理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6):178.
R749
B
2095-7629-(2017)20-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