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玉
(徐州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江蘇 徐州 221000)
用羥考酮與咪達唑侖對行剖宮產手術后的產婦進行靜脈自控鎮痛治療的效果分析
王明玉
(徐州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江蘇 徐州 221000)
目的:分析用羥考酮與咪達唑侖對接受剖宮產手術后的產婦進行靜脈自控鎮痛治療的效果。方法: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徐州市婦幼保健院進行剖宮產手術的60例產婦作為本研究的對象。隨機將這60例產婦分為對照組(n=30)和研究組(n=30)。剖宮產手術結束后,采用地佐辛與咪達唑侖對對照組產婦進行靜脈自控鎮痛治療,采用羥考酮與咪達唑侖對研究組產婦進行靜脈自控鎮痛治療,然后比較兩組產婦術后不同時間點的VAS評分、鎮痛治療的總有效率及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結果:術后6 h和12 h,研究組產婦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產婦術后鎮痛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產婦,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羥考酮與咪達唑侖對接受剖宮產手術后的產婦進行靜脈自控鎮痛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減輕其術后疼痛的癥狀,且其不良反應較少,用藥較為安全。
羥考酮;咪達唑侖;剖宮產手術;靜脈自控鎮痛
臨床研究表明,進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在術后極易出現切口疼痛和宮縮痛。臨床上若未及時對此類產婦進行鎮痛治療,就可能導致其疼痛癥狀發展為長期的慢性疼痛,從而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上主要對進行剖宮產手術后的產婦實施靜脈自控鎮痛治療。在本研究中,筆者就用羥考酮與咪達唑侖對接受剖宮產手術后的產婦進行靜脈自控鎮痛治療的效果進行了探討。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徐州市婦幼保健院進行剖宮產手術的60例產婦。其中,排除不具有進行剖宮產手術指征、對羥考酮或咪達唑侖過敏及不愿參與本研究的產婦。隨機將這60例產婦分為對照組(n=30)和研究組(n=30)。對照組產婦的年齡為18~34歲,平均年齡為(26.4±3.9)歲;其孕周為35~42周,平均孕周為(39.4±1.5)周;其體重為47~76 kg,平均體重為(57.9±7.2)kg;其孕次為 1 ~ 3 次,平均孕次為(1.4±0.3)次;其中,有初產婦22例,經產婦8例;在其分娩的新生兒中,有早產兒4例,足月兒26例。研究組產婦的年齡為19~36歲,平均年齡為(26.1±3.5)歲;其孕周為36~41周,平均孕周為(39.8±1.1)周;其體重為46~77 kg,平均體重為(57.5±7.8)kg;其孕次為1~4次,平均孕次為(1.6±0.5)次;在其分娩的新生兒中,有初產婦20例,經產婦10例;其中,有早產兒3例,足月兒27例。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剖宮產手術結束后,采用地佐辛與咪達唑侖對對照組產婦進行靜脈自控鎮痛治療,方法是:將20 mg的地佐辛與10 mg的咪達唑侖加入到100 ml的生理鹽水中。將上述混合液注入到電子輸注泵中,為產婦連接電子輸注泵,以4 ml/h的輸注速度對其進行靜脈泵注。負荷量為4 ml,鎖定時間為15 min,然后指導產婦根據自身的疼痛情況控制用藥的頻率。術后進行鎮痛治療的時間為24 h。采用羥考酮與咪達唑侖對研究組產婦進行靜脈自控鎮痛治療,方法是:將30 mg的羥考酮與10 mg的咪達唑侖加入到100 ml的生理鹽水中。將上述混合液注入到電子輸注泵中,為產婦連接電子輸注泵,以4 ml/h的輸注速度對其進行靜脈泵注。負荷量為4 ml,鎖定時間為15 min,然后指導產婦根據自身的疼痛情況控制用藥的頻率。術后進行鎮痛治療的時間為24 h。
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兩組產婦在術后不同時間點(術后2 h、6 h和12 h)的疼痛情況,產婦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嚴重。將兩組產婦術后鎮痛治療的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經治療,產婦在術后未出現疼痛感,能夠正常地照顧新生兒,且其產后恢復方案能夠順利實施,為顯效。經治療,產婦在術后出現輕微的疼痛感,略影響其照顧新生兒,其產后恢復方案能夠實施,為有效。經治療,產婦在術后出現較為嚴重的疼痛感,影響其照顧新生兒,且其產后恢復方案不能實施,為無效[2]。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統計并比較兩組產婦在接受鎮痛治療期間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
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2 h,兩組產婦的VA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h和12 h,研究組產婦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在術后不同時間點其VAS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產婦在術后不同時間點其VAS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術后2 h 術后6 h 術后12 h對照組 30 7.83±1.37 5.69±0.63 3.97±0.76研究組 30 7.49±1.54 3.14±0.46 1.02±0.24 P值 >0.05 <0.05 <0.05
研究組產婦術后鎮痛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術后鎮痛治療效果的比較
在進行術后鎮痛治療的過程中,研究組產婦中有1例產婦出現頭暈,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3%。對照組產婦中有2例產婦出現惡心嘔吐,有1例產婦出現皮膚瘙癢,有3例產婦出現頭暈,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0%。研究組產婦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有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產婦的剖宮產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進行剖宮產手術固然能夠解決難產和某些產科合并癥,但產婦在術后易出現嚴重的疼痛癥狀(如切口疼痛和宮縮痛等),從而影響其產后恢復[3]。目前,臨床上主要對接受剖宮產手術后的產婦進行靜脈自控鎮痛治療,以緩解其術后疼痛的癥狀,促進其早日康復。羥考酮是一種雙阿片受體激動劑,能同時作用于μ受體和κ受體,從而起到強效鎮痛的作用。咪達唑侖具有鎮靜、催眠、抗驚厥及松弛肌肉的作用,是臨床上常用的鎮靜藥。該藥經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后,可使患者產生短暫的順行性記憶缺失,從而能有效地起到鎮靜的作用[4]。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羥考酮與咪達唑侖對接受剖宮產手術后的產婦進行靜脈自控鎮痛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減輕其術后疼痛的癥狀,且其不良反應較少,用藥較為安全。
[1] 羅曉琴,張檀,劉慶,等.高原地區剖宮產術后應用靜脈自控鎮痛和神經阻滯鎮痛復合靜脈鎮痛效果比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2):89-90.
[2] 周宏偉,張世棟.鹽酸羥考酮在婦科全子宮切除術后靜脈自控鎮痛中的臨床應用[J].海峽藥學,2015,1(14):156-157.
[3] 侯振環,周泓屹,王雷.硬膜外、靜脈自控鎮痛在剖宮產術后鎮痛效果中的應用比較[J].山東醫藥,2015,9(8):79-80.
[4] 魏曉永,王濤,董正華,等.羥考酮與曲馬多用于剖宮產術后患者靜脈自控鎮痛的效果比較[J].臨床醫學,2015,4(7):31-33.
R453
B
2095-7629-(2017)20-0056-02
王明玉,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