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寧茜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脊柱外科,江蘇 南通 226001)
對行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效果分析
季寧茜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脊柱外科,江蘇 南通 226001)
目的:探討對進行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效果。方法:回顧性研究近年來在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脊柱外科進行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的10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將這105例患者按照隨機的原則分為觀察A組(n=52)和觀察B組(n=53)。在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內,對觀察A組患者進行普通護理,對觀察B組患者在進行普通護理的基礎上進行集束化護理。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結束7天后和手術結束3個月后其VAS(視覺模擬評分法)的評分及ODI指數(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 結果:在手術結束7天后和手術結束3個月后,觀察B組患者VAS的評分及ODI指數均低于觀察A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可有效地緩解其術后疼痛的癥狀,改善其腰椎功能。
腰椎間盤突出癥;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集束化護理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DH)是臨床上常見的脊柱疾病。此病的病理表現為腰椎間盤發生變性,其纖維環發生破裂,使髓核組織突出并刺激和壓迫馬尾神經或神經根[1],導致患者出現腰腿部疼痛和腰椎功能障礙的癥狀。此病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的特點。進行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臨床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本次研究中,我們主要探討對進行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間在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脊柱外科進行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的10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這105例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病情經CT檢查或MRI檢查得到確診;2)發生單節椎間盤突出,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疼痛;3)進行3個月以上的保守治療其癥狀未見緩解。這105例患者的排除標準為:1)患有腰椎管狹窄、腰椎結核、腰椎腫瘤或脊柱畸形;2)存在嚴重的感染;3)存在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將這105例患者按照隨機的原則分為觀察A組(n=52)和觀察B組(n=53)。在觀察A組患者中,有男37例,女15例;其年齡為24~56歲,平均年齡為(41.56±8.75)歲;其病程為7~39個月,平均病程為(22.05±8.68)個月。他們中病變部位為L3~4者有10例,為L4~5者有25例,為L5/S1者有17例。在觀察B組患者中,有男34例,女19例;其年齡為21~60歲,平均年齡為(42.84±11.38)歲;其病程為5~37個月,平均病程為(20.19±10.94)個月。他們中病變部位為L3~4者有13例,為L4~5者有21例,為L5/S1者有19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可以進行對比研究。
在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內,對觀察A組患者進行告知醫院的相關規定、遵醫囑安排其進行術前檢查和術后病情監測等普通護理,對觀察B組患者在進行普通護理的基礎上進行集束化護理。進行集束化護理的方法是:1)進行術前集束化護理。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程較長。患者在長期受到此病的困擾后,在進行手術前很容易因擔心預后不佳而出現恐懼、疑慮、煩躁等負性情緒,從而影響其治療的積極性和對護理工作的配合度。針對此類患者,護理人員在其入院后,要使用容易理解的語言向其介紹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的方法和預后,以便消除其負性情緒,提高其治療的積極性和對護理工作的配合度。對于在手術前腰腿部疼痛嚴重的患者,護理人員可按照醫囑給其使用少量的止痛藥進行治療,以便使其在手術前能夠獲得充分的休息,從而以良好的精神狀態來迎接手術。此外,在患者進行手術前,護理人員還可指導其練習在床上進行翻身、直腿抬高等鍛煉,以便使其在手術后能夠熟練地進行早期功能鍛煉。2)進行術后集束化護理。(1)在手術結束后的6 h內,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保持去枕平臥位,并每2 h幫助其翻一次身。(2)在手術后的24 h內,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尤其要注意觀察其手術切口是否存在滲血和感染的情況。此外,護理人員還要注意觀察患者下肢皮膚顏色的變化情況和排大、小便的情況。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手術后的12 h內其尿液若呈藍綠色,護理人員應告知其此情況是由術中使用亞甲藍引起的,大約在12 h后即可消失,因此不必緊張[2]。同時,護理人員可囑咐尿液呈藍綠色的患者多飲水,以促進其體內亞甲藍的排出。(3)在手術結束、麻醉效果消失后,護理人員要認真評估患者疼痛的程度,并指導疼痛癥狀較輕的患者通過聽音樂、與家屬聊天等方式來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的癥狀。對于疼痛癥狀較重的患者,護理人員可在醫生同意的基礎上,酌情給其使用止痛藥進行治療。(4)在患者手術結束24 h后,護理人員可囑咐其進食高蛋白質和高纖維素的食物,以促進其手術切口的愈合,預防便秘的發生。(5)在患者手術結束6 h后,護理人員可指導其在床上進行雙下肢肌肉等長收縮鍛煉,15~30 min/次,2~3次/d。在患者手術結束12 h后,護理人員可指導其在床上進行直腿抬高鍛煉,10~20下/次,2~3次/d。在患者手術結束1周后,護理人員可指導其使用5點支撐法、3點支撐法和飛燕法進行腰背肌鍛煉,40~50下/次,2~3次/d[3]。(6)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要囑咐患者在出院后的3個月內多臥床休息,睡硬板床,在起身活動時需佩戴腰圍,在手術結束后6個月內應堅持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在出現腰部不適后要及時來醫院就診。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結束7天后和手術結束3個月后其VAS(視覺模擬評分法)的評分及ODI指數(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VAS的分值為0~10分。患者VAS的評分與其疼痛的程度呈正比[4]。ODI指數與患者發生腰椎功能障礙的程度呈正比[5]。
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手術結束7天后和手術結束3個月后,觀察B組患者VAS的評分低于觀察A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 分,±s)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 分,±s)
組別 例數 入院時 術后7天 術后3個月觀察A組 52 6.87±1.49 5.15±1.19 2.05±1.01觀察B組 53 7.15±1.39 2.53±0.78 1.38±0.77 t值 1.019 14.173 4.655 P值 0.313 0.000 0.000
在手術結束7天后和手術結束3個月后,觀察B組患者ODI指數低于觀察A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ODI指數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ODI指數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入院時 術后7天 術后3個月觀察A組 52 68.25±7.42 27.44±3.96 20.84±5.57觀察B組 53 69.46±6.21 21.96±4.11 14.67±3.46 t值 1.154 7.612 6.694 P值 0.254 0.000 0.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引起腰腿疼痛常見的原因之一。此病多發于男性青壯年,其發病的腰椎節段主要為 L4~5和L5—S1[6]。目前,臨床上主張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先進行保守治療,在進行保守治療3個月以上無效的情況下,方可進行手術治療[7]。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是一種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新型術式。該手術具有創傷小、可精確地切除病變組織、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脊柱結構穩定、可保留脊柱節段功能等優點[8]。有調查資料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進行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后,其腰椎功能恢復的優良率高達86.6%~94%[9]。
有研究證實,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的圍手術期內,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對減輕其術后疼痛的癥狀、改善其腰椎功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集束化護理是一種將多種護理措施綜合應用于同一患者的護理方法[10]。在術前對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可以減輕其恐懼等負性情緒,提高其治療的積極性和對護理工作的配合度[11]。在術后對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可減輕其術后疼痛的癥狀,降低其手術切口感染、便秘等并發癥的發生率,使其盡早進行功能鍛煉,促進其腰椎功能的恢復[12]。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進行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可有效地緩解其術后疼痛的癥狀,改善其腰椎功能。
[1] 馮瑞蓉.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的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0,9(2):323-324.
[2] 儲蘭芳,魏愛淳,秦廣珍.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的舒適護理[J].全科護理,2014,12(34):3198-3200.
[3] 袁紅.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的圍術期護理[J].全科護理,2016,14(4):363-364.
[4] 李曉霞,劉娜.漸進性肌肉放松對骨折術后止痛的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6):41-42.
[5] 馮誠誠,羅春梅.屈髖屈膝功能鍛煉在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后早期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3,27(6B):1769-1770.
[6] 方衛軍,李章華.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癥的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32):34-37.
[7] 吳繼彬,葛保健,吳東迎,等.椎板開窗與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6,24(21):1972-1976.
[8] 李濤,李娜.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應用及進展[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20):162-164.
[9] 閆家智,林欣,潘海濤,等.經皮椎間窺鏡下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脊柱髓核雜志,2011,21(3):189-192.
[10] 周曉敏,高翠霞,王琴麗,等.集束化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慮的效果分析[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6,43(5):901-903.
[11] 莫永蘭.舒適護理在頸椎病患者康復期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18-19.
[12] 繆云仙,楊曉娟,董澤蘭,等.集束化護理干預在甲狀腺手術患者舒適管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7,3(10):87-89.
R473
B
2095-7629-(2017)20-0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