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孩子的作業,家長的苦惱”,這大概是全球現象。俄羅斯最近發布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家長幫孩子做過作業。歐洲一教育網站也給出一個數據:43%的家長承認幫孩子做過作業。
與中國孩子相比,歐洲孩子的作業非常少。小學低年級學生很多時候作業就是畫畫、涂色。我的孩子在愛爾蘭上小學二年級,每天的數學作業不超過10題,5分鐘就搞定。即便如此,仍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已直挺挺地坐了大半天,回家后應該玩耍,不該多做作業。
當然另一個原因是,一些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作業時苦苦掙扎,受不了眼淚的家長就越俎代庖。這種壞習慣一旦形成,孩子就越來越依賴家長,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代寫作業,歐洲家長“陪學”還遇到其他問題。陪著陪著,要么是孩子痛哭流涕,要么是家長情緒失控。為此,不少國家想過各種方法。許多地方學校放學很早,小學生2點多就結束課程。學校提供由老師管理的家庭作業課后班,專門看孩子寫作業,解答難題。還有些社區組織也會招文化素質較高的社工,給無力或者無錢輔導孩子作業的家庭提供幫助。
不過,低年級孩子還好辦,孩子年級一高,作業就令人頭痛。課程難度加大,電視和社交媒體又不停干擾,讓大孩子更不愿寫作業。西方家庭往往孩子多,從“小屁孩”到青春期孩子一起做作業,此起彼伏的狀況真會把家長搞崩潰。于是,有公司想出奇招,給孩子付錢來鼓勵他們學習。有家公司建了個網站,建議家長們每周給他們交一定數量的錢,如果孩子們做完了作業,這些錢就直接由網站轉到孩子們的賬戶里。不過,這個產品后來受到各方痛批,大家說這是在“賄賂孩子們做作業”。
不管愿不愿意,在全球化大潮的席卷下,再淡定的歐洲家長也知道亞洲國家的孩子作業更多、成績更好。許多家長擔心孩子做不好作業,會影響他們未來的競爭力。但專家們一直在呼吁家長不要忘記一個事實:作業的初衷是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當個平靜的家長,才能養育出快樂的孩子;只有停止大喊大叫,才能夠建立更加健康的親子關系。
我采訪過一個愛爾蘭高考滿分學生的媽媽。她從不過多干涉孩子的作業,只要求孩子專注寫作業、字跡工整。當然,她也會進行必要的提醒,比如有沒有及時把錯題記入專門的筆記本,定期復習?有沒有和老師進行良好的溝通?至于考試,“不用告訴我成績,我相信你!”在這種“放養”下,媽媽省心,孩子反而爆發出超強的自控力和學習動力,考出了滿分。
這個媽媽給我的建議是:如果一個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眼含淚水,可能是需要幫助或者安慰;但如果孩子情緒接近失控的話,不妨給孩子和自己一點時間,放松一下情緒,然后再一起尋找解決的辦法。畢竟,“明天還會有作業,但明天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