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對宜昌市夷陵區困難戶實施退耕還林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夷陵區困難戶實施退耕還林的政策建議,以供借鑒。
關鍵詞 退耕還林;困難農戶;問題;原因;政策建議;湖北宜昌;夷陵區
中圖分類號 F326.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140-01
宜昌市夷陵區林業局根據湖北省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廳、水利廳、農業廳、林業廳、省扶貧開發辦公室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困難退耕地區和困難退耕農戶摸底排查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組織人員開展相關工作,為困難戶精準脫貧提供政策、技術依據。
1 基本情況
1.1 退耕還林的總體情況
自2001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夷陵區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99萬hm2,惠及退耕農戶逾4.9萬戶15.9萬人,其中退耕還林坡耕地造林面積0.91萬hm2,荒山造林面積1.08萬hm2,共營造特色產業基地(茶葉、柑橘、桑樹、板栗、意楊等)1.26萬hm2。截至目前,已累計兌現退耕還林補助資金2.96億元。
1.2 困難戶的基本情況
夷陵區嚴格按照困難農戶的確認標準開展調查工作,涉及全區10個鄉鎮的65村3 067戶7 000人。
2 困難農戶實施退耕還林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困難農戶收入低的原因較多,如文化程度低、勞動力不足、信息不通等,使其增收手段及途徑受限,導致其家庭負擔較重,生活狀況較差,自我發展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較弱[1]。
2.1 因病、殘等致貧
疾病、傷病是農民的大敵,子女就學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攔路虎”。困難戶家庭因災返貧、因病返貧、因殘返貧、因學返貧現象嚴重,家庭負債較為普遍。
2.2 基礎設施薄弱
大部分困難農戶居住于崇山峻嶺之中,交通不便,生產落后,很多農林業生產難以發展,雖然溫飽問題得以解決,但經濟條件十分脆弱。
2.3 收入結構單一
大部分困難農戶僅靠外出務工增加家庭經濟收入,他們參與農林產業結構調整的能力非常弱,收入渠道狹窄,經濟收入增加緩慢。
2.4 資金投入不足
困難農戶生產投入普遍缺乏,有些農戶連最基本的耕作器械、農藥、化肥都無力購買,更談不上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發展多種經營[2-3]。金融部門的條塊管理,信貸門檻抬高,產業發展信貸支持欠缺。
2.5 勞動力素質低下
近年來,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留守農村的勞動力年齡結構不合理,多為老、弱、病、殘,加之素質低下,普遍缺乏農林種植和養殖技術經驗,阻礙了當地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3 政策建議
困難戶是全社會的弱勢群體,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扶持。要使困難農戶盡快脫貧,必須加大政府政策支持、相關部門扶持力度,強化鄉(鎮)村領導干部脫貧責任,實現“輸血”與“造血”、物質幫扶與精神幫扶、“扶貧”與“扶志”的有機結合,幫助困難群眾自主創業,發現一個、幫扶一個、解決一個,共同幫助困難農戶脫貧致富[4]。
3.1 加強林木的撫育和管護,切實保護工程建設成果
針對困難戶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及老弱病殘無力進行有效管護的情況,國家和地方要盡快研究制訂退耕還林地林木管護辦法,進一步健全退耕還林管護體系,合理安排退耕還林管護和病蟲害防治經費,切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3.2 加強技術和就業培訓
一是要統籌勞動、教育、扶貧等部門資源,推進農家書屋與農村科技服務站等農村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實行校村、村企聯合,為困難農戶提供及時、科學、有針對性的技術指導,采取開辦知識講座、田間“手把手”指導等多種方式,讓其真正掌握各項種植和管理技術、技巧,真正成為新時期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5]。二是為保證困難農戶順利就業,政府應大力推行“訂單培訓”,要逐步形成“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保證就業”的新型職業技術教育,引導和組織好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有目的地轉移,保證退耕還林政策的穩定性。
3.3 發展社會事業,切實改善民生
一是對困難農戶中60歲以上的殘疾老人每月發放100元生活補貼,重點解決重度殘疾喪失勞動能力老年人生活、養老、醫療問題。二是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6]。扶貧促進發展,低保維持生存,工會、婦聯、共青團、教育局、衛生局、民政局、人社局、農業局、林業局等相關部門要聯手合作、群策群力,全面實施扶貧政策。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大病救助、關愛留守兒童、改善農民住房、創業小額貸款、貧困學生救助、公益性崗位安置等社會保障措施,著力提高保障標準和水平。
3.4 強化政策扶持,實行“造血”扶貧
一是把小額貼息信貸、扶貧互助資金、產業發展直補等項目資金重點用于困難農戶,引導金融機構投放小額貼息信貸,解決困難農戶貸款缺乏有效抵押物的政策障礙,簡化小額貸款手續扶持困難農戶發展增收產業。二是困難戶所在鄉鎮黨委、政府要加大扶貧措施的落實,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鄉村,通過送政策、送技術、送項目、送服務等多種方式,切實解決困難農戶行路難、吃水難、看病難、上學難、信息落后等問題[6]。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要根據幫扶村的發展規劃,帶資金、帶技術、帶人才、帶項目對困難農戶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從區到鄉鎮、到部門,再到村,各負其責,工作到戶到人,一幫到底,直到被幫扶的貧困戶脫貧。
3.5 整合項目,發展后續產業
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亂、捆綁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則,積極整合林業重點工程項目建設、農村危舊房改造、基本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資金,對地勢偏僻的深山區以及單家獨戶、零散居住的困難農戶,實施遷移扶貧,一次性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積極引導困難戶因地制宜,開發種植中藥材、反季節蔬菜、花卉、經濟林,發展飼養適宜的家畜和家禽,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擴大收入渠道。在政策和資金上對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中介組織和龍頭企業進行扶持,實行產加銷一體化配套推進,按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大戶+農戶”等模式,加快特色產業的培育和后續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做到“村村有產業、家家有項目”,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鄉一業”的生產經營格局。
3.6 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持續發展
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生態公益林體系建設等重點工程,建立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堅持義務植樹與工程造林相結合、城鎮美化與鄉村綠化相結合、營造生態林與發展經濟林相結合,實現增綠增收。實施城鄉清潔工程,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創建森林村莊和最美鄉村,建設和保護山區水清、樹綠、氣爽的生態環境。
4 參考文獻
[1] 張立訊.研究農民收入消費情況 落實增加農民收入建議[J].商場現代化,2011(15):160.
[2] 萬永明.宜昌市夷陵區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情況總結[J].現代農業科技,2015(14):185-186.
[3] 張殿發,張祥華.西部地區退耕還林急需解決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2001(3):11-13.
[4] 張成芬.扶貧攻堅問題與思考[C]//“決策論壇—決策理論與方法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北京:《科技與企業》編輯部,2016:1.
[5] 加快貧困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對策與思考[EB/OL].(2012-06-26)[2018-06-20].https://wenku.baidu.com/view/768be46e7e21af45b307a8
d6.html.
[6] 張坤,謝晨,彭偉,等.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政策建議[J].林業經濟,2016,38(3):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