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剛 李俊樂 李炳昆 趙超 范存飛 肇振國 米雷 沈斌 全美蘭
摘要 本文利用常規觀測資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資料,對2017年8月3—4日發生在遼寧地區的暴雨天氣過程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本次過程水汽條件較好,主要受低渦前部分裂出的短波槽的影響;遼寧地區200 hPa高空急流不明顯,低空急流明顯;水汽輸送主要來自黃海,水汽通量輸送明顯,水汽條件較好,比濕較高;遼寧地區均存在水汽的輻合,均處在高能舌內,降水開始前,大氣潛在不穩定,在有利的觸發條件下,能量暴發,有利于暴雨的產生。
關鍵詞 暴雨;水汽;動力;遼寧省;2017年
中圖分類號 P4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205-01
近年來,有許多專家針對遼寧地區暴雨的發生發展做了大量分析研究。遼寧省暴雨過程高層主要影響系統為高空急流,中層主要影響系統為高空槽,低層主要影響系統為氣旋頂部切變線[1]。低空急流對水汽和能量的輸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既為暴雨的產生提供了大量水汽,又為暴雨的發生提供了大量的不穩定能量[2]。暴雨期間,500 hPa高空槽與850 hPa切變線形成前傾形勢,前傾槽為大暴雨的產生提供了有利條件[3]。現對2017年8月3—4日遼寧省的暴雨天氣過程進行分析。
1 降水實況
8月3日8:00至8月4日8:00遼寧省出現局部暴雨到大暴雨天氣,全省有2個暴雨中心,一個位于遼寧省西北部,降水中心為朝陽市喀左縣,降水量95 mm;另一個位于遼寧省東南部,降水中心為鞍山市岫巖縣,降水量226 mm。
2 天氣形勢分析
2.1 500 hPa高度場及海平面氣壓場分析
本次過程貝加爾湖以西地區為一深厚的高空冷渦(圖1),中心強度可達568 dagpm。西伯利亞高壓脊穩定維持,脊前西北氣流攜帶冷空氣不斷向低渦輸送,使低渦穩定維持,低渦不斷分裂短波槽向東移動,東移短波槽受下游副熱帶高壓系統的阻擋作用,在遼寧地區形成一橫槽,橫槽不斷分裂冷空氣南下,橫槽穩定維持,副熱帶高壓穩定維持在35°N附近,副熱帶高壓邊緣的西南氣流源源不斷地輸送大量暖濕空氣到遼寧地區,有利于低空急流的形成。
2.2 風場分析
200 hPa存在大于30 m/s的高空急流(圖2),遼寧位于高空急流軸右側,上空高空急流并不明顯。850 hPa上,內蒙古東北部至河南中部有切變存在,遼寧位于切變線東南部,受切變前西南風向控制,西南急流建立,最大風速達20 m/s以上。本次急流強烈,主要從黃海地區沿西南方向延伸到遼寧,水汽在渤海灣得到進一步增持,為此次過程提供了豐富的水汽條件。遼寧中北部地區存在風向輻合,偏西北氣流與偏西南氣流在遼寧地區交匯,低空西南急流攜帶大量水汽至遼寧地區,為暴雨發生發展提供了水汽及動力條件。
2.3 單站剖面圖分析
由單站(42°N,125°E)剖面圖可以看出(圖3),8月2日8:00至4日8:00,整層的omega均為負值,整層上升運動,8:00后omega轉為正值,降水結束;4日2:00—8:00 700 hPa以下層結相對濕度均達80%以上,低層濕空氣在較強的輻合抬升作用下得以抬升,利于降水的產生和維持。
2.4 溫度場分析
本次過程高空溫度槽均落后于高度槽(圖4),槽線上有冷平流,利于槽的發展及維持,為降水的產生提供有利條件。
3 物理量分析
從渦度場看,500 hPa遼寧大部處于正渦度區內,有利于短波槽的發展加深。從水平散度場可以看出,200 hPa遼寧地區為一弱的散度場,輻合輻散不明顯;925 hPa遼寧地區由一負的散度場控制,中心值較大,低空輻合程度更強。從假相當位溫場看,本次過程中遼寧地區均處在高能舌內。低層的水汽輸送主要來自黃海,處于水汽通量輻合區內,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區位于遼寧西北部,水汽通量的輻合利于暴雨的產生。對流層低層均維持著高比濕,加之低空急流對水汽的輸送作用,為暴雨的產生及維持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水汽條件。整層壓曲線與層結曲線都較為接近,整層空氣接近飽和,降水前期大氣潛在不穩定,在有利的觸發條件下,能量暴發,有利于暴雨的產生[4-5]。
4 結論
本次過程水汽條件較好,主要受低渦前部分裂出的短波槽的影響;遼寧地區200 hPa高空急流不明顯,低空急流明顯;水汽輸送主要來自黃海,水汽通量輸送明顯,水汽條件較好,比濕較高;遼寧地區均存在水汽的輻合,均處在高能舌內,降水開始前,大氣潛在不穩定,在有利的觸發條件下,能量暴發,有利于暴雨的產生。
5 參考文獻
[1] 公穎,陳力強,隋明.2001—2010年遼寧區域性暴雨階段性特征[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1,27(6):14-19.
[2] 孫欣,陳傳雷,趙明,等.遼寧2008年3場暴雨對比分析[J].氣象科學,2010,30(6):881-888.
[3] 閻琦,孫欣,喬小湜,等.“20110730”遼寧大暴雨過程分析[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3,29(5):6-11.
[4] 白志娜,楊丹寧,蘆曉彤,等.2016年7月25—26日遼陽地區暴雨過程天氣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7(5):202-203.
[5] 張潔婷,張薇.2010年5月6—7日南寧市局地暴雨過程天氣分析[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1,32(增刊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