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雅琴
摘要 互助縣城鎮周邊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溝道下切、溝岸擴張、滑坡、崩塌較多,屬災害預防區域,嚴重影響了群眾生產、生活,制約當地經濟發展。針對城鎮周邊流域生態環境惡劣現狀,通過實施水保造林、水保種草、坡改梯、封育、小型水保工程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步伐,改善生產條件及生態環境,推動了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城鎮周邊流域;治理現狀;問題;對策;青海互助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208-01
互助縣城鎮周邊流域位于青海省互助縣縣城所在地威遠鎮周邊,南北長44.37 km,東西寬1.4 km,總面積62.13 km2,水土流失面積58 km2。地處青海省東部的干旱山區,嚴重影響了群眾生產、生活,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
1 地貌
1.1 溝道
互助縣城鎮周邊流域屬丘四區后期發育地貌,境內溝壑縱橫,地形破碎,主要由梁、坡地、川臺地、溝坡4類地貌單元組成,溝壑總面積為30.26 km2,占流域總面積的48.7%,溝壑密度為2.62 km/km2。
1.2 坡面
互助縣城鎮周邊流域坡度<5°、5~15°、15~25°、25~35°、>35°的土地面積分別為20.94、18.14、15.65、5.08、2.31 km2,分別占流域總面積的33.71%、29.20%、25.20%、8.18%、3.72%(表1)。
互助縣城鎮周邊流域耕地總面積23.40 km2,坡度 <5°、5~15°、15~25°、>25°的耕地面積分別為16.60、3.40、2.36、1.04 km2,分別占耕地總面積的70.94%、14.53%、10.09%、4.44%。
2 土地、土壤
2.1 土壤分布
流域土壤以栗鈣土、黑鈣土為主,呈垂直分布,栗鈣土(2 500~2 600 m),黑鈣土(2 600~2 900 m),成土母質為黃土和次生黃土,有少量的第三紀紅土。栗鈣土有機質含量為1%~4%,pH值8.0~8.5,氮、磷、鉀速效養分含量低,土層瘠薄,土體干旱,結持力和抗蝕力差。黑鈣土分布范圍較小。
2.2 土地資源評價
土地資源評價是根據土地理化性質、土壤水分、土壤侵蝕危害及改良等因素為依據,對農、林、牧等各類土地利用的適宜性及程度進行綜合評價。土地資源評價等級劃分標準如表2所示,土地資源等級評價結果見表3。
3 存在的問題
一是占耕地面積29%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來源地之一[1]。當地政府在保證農民基本生活用地的基礎上,應將>25°坡耕地納入退耕還林計劃。二是林地面積小,零星分布,植被蓋度低,荒山面積大,防護效益低。面蝕、溝蝕嚴重,侵蝕基準點抬高,水土流失日益加劇,生態環境惡化。
4 治理對策
根據流域發展生產的資源優勢、限制因素和存在的問題,土地利用調整的方向如下:以建設和恢復林草植被為中心,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種草、封禁治理[2-3];在宜農的坡耕地進行坡改梯建設,有效調整農林牧用地結構;實施小型水保工程等,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流域可持續發展[4]。
5 參考文獻
[1] 于春江.清水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探討[J].科技展望,2016,26(15):297.
[2] 劉曉宇.甘南縣永久小流域水土流失現狀及治理措施[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40(11):175-176.
[3] 鄧健.陜北黃土丘陵區典型退耕流域農林景觀配置模式綜合評價及優化[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4] 陳建榮.蘭州市城郊型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08(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