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李才榮 石榮 成忠龍 黃可 陳德彬 劉元劍
摘要 闡述了昭通市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情況,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新路徑,以期為昭通市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問題;發展新路徑;云南昭通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265-01
近年來,昭通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高原牌、走特色路”,重點發展“高原糧倉、特色經作、山地牧業、淡水漁業、高效林業、開放農業”六大特色農業板塊,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重點打造蘋果、天麻、馬鈴薯、花椒、生豬、肉牛產業,全面提升以蔬菜、特色水果、魔芋、核桃、中藥材為重點的特色經作產業和以家禽、淡水漁業為重點的特色養殖業,力爭把昭通市打造成發達地區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優質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休閑養生目的地。
1 昭通市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概況
據統計,2017年昭通市農業總產值249.8億元,同比增長5.8%;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59.3億元,同比增長6.5%;實現農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8 798.71元,同比增長10.45%。以蘋果、馬鈴薯、天麻、花椒等為代表的特色經作、特色養殖“4+2”重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新型經營主體逐步壯大,特色新興產業較快發展,發展基礎進一步筑牢。昭通市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正以綠色生態為方向開辟發展新路徑,在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積極作用[1-2]。
2 存在的問題
2.1 農產品種類豐富,但多而不精
昭通市立體氣候特征明顯,生態環境良好,農產品種類豐富,產品優質,但農產品多為初級加工,科技創新能力低,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且同質化嚴重,分等分級少,缺少個性化產品。
2.2 農業體量大,但大而不強
蘋果、天麻、花椒、馬鈴薯、生豬等產業發展迅速,成為云南省主產區之一,但品種老化、產品產量低、商品性差,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市場競爭力與農業大市地位還不相稱。
2.3 農業品牌眾多,但雜而不亮
“昭通蘋果”“昭通天麻”“昭通花椒”等特色農產品雖然比較優勢明顯,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受發展區域條件的制約,全市農產品知名品牌不多,產業規模小,擴散效應不強,有市場影響力的更少,品牌效益和規模效應難以顯現[3-4]。
3 發展新路徑
3.1 圍繞綠色優質農產品,推進農業標準化
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要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綜合效益。突出綠色、安全、優質導向,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監管和追溯體系,加強投入品監管和風險評估監測,規范生產用藥,嚴格控制“菜籃子”產品農獸藥殘留量。按照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的要求,以種養業良種、投入品安全使用、農產品生產操作規范、產地環境質量、產品等級規格、包裝儲運等為重點,實施農業標準化,促進先進的農業成果和經驗迅速推廣,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競爭力。同時發揮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品牌效應,以品牌化帶動標準化,以標準化促進品牌化,不斷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3.2 圍繞提高產業素質,強化現代科技要素集成運用
要大力推廣運用新技術,圍繞提質增效重大需求,把具有示范前瞻性、引領性的技術組裝集成為特色高效品種技術。全面提升農作物、畜禽、水產良種質量。2017年糧食高產創建、規格化間套種、地膜覆蓋、測土配方施肥四大重點措施分別完成120片、39.96萬hm2、20.77萬hm2、32.65萬hm2,雜交玉米、雜交水稻、脫毒馬鈴薯良種覆蓋率分別達98%、100%、37%,主要科技措施綜合覆蓋率達91%。推動設施裝備升級,技術集成創新,大力推廣運用良種良法,提高良種覆蓋率和主要科技措施綜合覆蓋率,用先進科學技術保障全市高原特色農產品供給安全。
3.3 圍繞特色產業升級發展,優化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統一思想,進一步提高對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重要性的認識,將特色產業培育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大力培育蘋果、花椒、天麻、馬鈴薯、生豬、肉牛六大特色優勢產業,統籌推進特色經作和養殖業發展。
糧食生產要穩定水稻和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功能區,保障糧食安全;蘋果產業以昭龍綠色產業示范帶建設為載體,實現標準化生產、品質化提升和品牌化打造同步推進,打造中國蘋果第一品牌,加快蘋果產業轉型升級,壯大增收致富特色產業;天麻產業以彝良為中心,鎮雄、威信為重點,昭陽、鹽津、大關、永善為補充,夯實“兩菌良種”基礎,做好野生種質資源保護,擴大世界天麻原產地的地域輻射效應,擦亮、做響“昭通烏天麻”品牌,打造脫貧致富精品產業;馬鈴薯種植覆蓋面廣,群眾特別是貧困戶參與度較高,要切實改變種植模式和耕作制度,充分發揮“全市四季均可分區域種植、鮮薯常年供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以舉辦“2018年中國馬鈴薯大會”為契機,擴大昭通馬鈴薯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建設立足大西南,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優質種薯供應基地,打造精準脫貧示范產業;花椒產業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的指示精神,以永善、魯甸、彝良、巧家、昭陽為重點建立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強化品牌建設,補齊加工、倉儲、銷售、物流短板,著力提升產品質量和效益,2020年全市花椒綜合產值達60億元以上,打造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特色經作要深度挖掘立體氣候資源優勢,突出區域特色,在不同氣候帶、重點鄉鎮、重點村推行“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模式,建設特色經作產業區域版塊;特色養殖要突出區域特色、發揮比較優勢、促進產業聚集、提高競爭能力,抓好山地牧業和淡水漁業發展,做強生豬產業,加快發展肉牛、肉羊產業和特色家禽產業,以向家壩、溪洛渡和白鶴灘三大電站、大中型電站庫區為重點建設生態漁場,鎮雄、威信、巧家、鹽津優勢區域建設以虹鱒和鱘魚為主的名特優水產養殖基地,形成各具特色、規模適度、環境友好、效益明顯的特色養殖版塊。
3.4 圍繞品牌提升,培育農業特色品牌
堅持“市場主導、企業主體、政府推進、各方參與”的原則,培養一批市場信譽度高、影響力大的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推進系列化、專業化的大品牌建設,促進品牌數量、品牌質量、品牌效益進一步提升。積極參與中國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全市已獲云南著名商標40件、云南名牌農產品14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登記5件、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商標9件。2017年“昭通蘋果”入選全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此基礎上再推介一批叫得響的農業品牌,將品牌建設和產品認證緊密結合,強化品牌質量管控,確保品牌“含金量”。
3.5 圍繞種養循環,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近年來昭通市生豬和家禽養殖快速發展,已成為云南省生豬養殖的主產區之一,2017年全市生豬出欄 600萬頭,家禽出欄1 450萬只,畜禽產生的糞污造成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使環境承受著前所未有的污染壓力。畜牧大縣積極推廣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種養循環發展模式,積極發展畜禽糞污第三方治理和社會化服務,健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以鎮雄縣、昭陽區、彝良、巧家、魯甸等玉米秸稈較多的縣(區)為重點,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并開展農膜回收試點,建設秸稈綜合利用和地膜治理示范縣。
4 參考文獻
[1] 董曉波,陳良正,陽茂慶,等.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比較優勢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6,32(12):175-182.
[2] 向明生,宋麗華,普雁翔.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選擇[J].經濟研究導刊,2016(6):21-23.
[3] 陳惠敏.羅平縣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探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7):192-196.
[4] 汪楹.金融服務滇西邊境山區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問題研究:以云南省保山市為例[J].西南金融,2013(9):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