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文 黃茜
摘要 現代農業創新與鄉村振興戰略課程的開設需要完整的內容設計。該文首先提出凸顯戰略高度和圍繞“三農”問題的指導思想,接著介紹了緒論、現代農業創新和鄉村振興戰略3個部分的課程內容設計,最后指出不足并進行了展望,以期為現代農業創新與鄉村振興戰略課程內容設計提供借鑒。
關鍵詞 現代農業創新與鄉村振興戰略;公共課程;農業碩士;指導思想;內容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283-01
依據全國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文件(農業教指委秘〔2017〕26號),現代農業創新與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公共學位課。現代農業創新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門全新的課程,對于每一個主講教師都是一個必須面對的艱巨挑戰。
1 指導思想
1.1 凸顯戰略高度
以農村振興戰略對高質量農業碩士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深刻領會國家、農業和農村發展對農業碩士應具備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綜合素質要求,科學系統地設計現代農業創新與鄉村振興戰略課程內容,體現農業碩士的行業特色和農村發展急需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國情。作為除英語、政治以外的唯一一門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公共學位課,其主要作用在于讓所有農業碩士都能夠加強服務現代農業創新和鄉村振興的戰略意識[1-2]。
1.2 圍繞“三農”問題
現代農業創新和鄉村振興都是圍繞農民展開的,現代農業創新體系展現活力的核心之一就是農民的積極參與并融入其中,鄉村振興則是以農民為中心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村生態文明和社會進步。
2 課程內容設計
根據課程指導思想和現代農業創新與鄉村振興戰略課程所蘊含的要義可分為三大板塊,具體課程內容設計如下。
2.1 緒論
緒論是第1個板塊,內容主要是現代農業創新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國家解決“三農”問題方面的重要意義。現代農業創新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柱之一,農業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因而現代農業創新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3-4]。
2.2 現代農業創新
2.2.1 現代農業創新及其協同效應。主要內容:現代農業創新及其特點,包括創新、農業創新、現代農業創新體系及其特點;農業創新的協同效應,包括協同效應與現代農業創新、政府治理與現代農業創新;構建現代農業創新網絡,包括現代農業創新網絡、農業技術研發機構、涉農企業、農業推廣教育培訓機構、農民等;小農與現代營銷鏈,包括現代營銷鏈、農業扶貧、農產品利基市場;農業創新能力,包括農業技術研發機構、涉農企業、農業推廣教育培訓機構、農民及其組織。
2.2.2 農業教育培訓與現代農業創新。主要內容:高等農業教育改革,包括現代農業創新的需要與高等農業教育現實之間的差距、農村教育與培訓體系;高等農業教育課程體系變化,包括現有高等農業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不足、培養學生的創新和適應能力;教育和培訓與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包括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機構;在職培訓管理與改革,包括農業管理部門、涉農企業、農業開發項目管理和實施人員。
2.2.3 農業推廣和咨詢服務。主要內容:多元化農業推廣體系,包括農業推廣部門、農業科研機構、涉農企業、農民組織;農業市場化服務,包括農資服務、金融服務、市場服務;“推廣+”,即推廣和咨詢服務的新職能,包括技術推廣以外的諸多領域;農業創新經紀人。
2.2.4 農業研究。主要內容:農業研究與農業創新體系,包括研究信息分享與研究需求溝通、技術轉讓與商業化、利益相關方參與的融資機制;農業研究的公私合作伙伴,包括公私合作伙伴的潛力、可持續融資與公共物品、公私合作伙伴關系需要的政策支持。
2.2.5 創新合作伙伴關系和涉農企業發展。主要內容:公私合作伙伴基金,包括潛在效益、合作伙伴指導原則、選擇正確的合作伙伴與合作方式、退出機制與可持續發展;創新基金,包括潛在效益、提高參與能力與服務能力、資金利用競爭規則;利用創新孵化園促進涉農企業發展;涉農產業集群發展戰略。
2.2.6 為農業創新創造有利環境。主要內容:關鍵環境因素,包括創新投資政策、農業政策、農村基礎設施、農產品市場、農村信貸;國家創新政策,包括潛在效益、政策問題、發達國家經驗教訓及啟示;創新體系的治理,包括合法性、一致性、穩定性、適應能力、駕馭能力;保護知識產權,促進農業發展;農業創新背景下的生物安全監管體系;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
2.3 鄉村振興戰略
2.3.1 農業量變到質變。主要內容:農業現代化,包括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產業3個體系;質量興農,包括土特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地理標志農產品;綠色興農,包括氣候智能農業、綠色食品。
2.3.2 生態宜居。主要內容:綠水青山治理,包括生態保護與修復、農業綠色化、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現代綠色田園聚落,包括聚落布局優化、環境美化、交通便捷化、生產與生活現代化。
2.3.3 鄉風文明。主要內容:中國文化地理,包括民風民俗、鄉土文化、民族宗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村德育,包括社會公德、個人品德、家庭美德、封建迷信與無神論。
2.3.4 鄉村治理。主要內容:基層黨建,包括黨員先鋒模范、廉潔為民;村民自治,包括農民組織建設、鄉村領導人培養、電子村務;法治鄉村,包括鄉村法律科普、農村法律服務體系。
2.3.5 生活富裕。主要內容: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包括農村優質教育、職業技術培訓、健康鄉村;農村生計保障,包括鄉村特色產業、農民工就業、鄉村環境友好型企業;農村基礎設施,包括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氣象防災減災、數字鄉村;農村社會保障,包括醫療保險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社會救助體系。
2.3.6 擺脫貧困。主要內容:精準扶貧,包括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扶貧、金融扶貧、保障性扶貧;內生扶貧,包括提升技能、精神貧困與扶志、扶智;脫貧攻堅,包括重大扶貧工程、深度貧困、精準脫貧攻堅。
2.3.7 制度建設。主要內容:土地經營制度,包括“三權分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集體產權制度,包括宅基地與農房、有償轉讓;農業支持制度,包括“綠箱”政策、補貼制度、補償機制、農業保險。
2.3.8 人才支撐。主要內容:職業農民制度,包括職業農民培育、職稱評定試點;農村專業人才,包括鄉村教師、鄉村醫生、鄉村工匠、農業職業經理人;科技人才,包括農業科研杰出人才、農業科學家、農技推廣服務特聘。
2.3.9 投入保障。主要內容:財政投入制度,包括公共財政、農業信貸擔保體系、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地方政府債券;資金籌集;農村金融服務。
3 存在的不足與展望
3.1 不足之處
3.1.1 現代農業創新主體不全面。發達國家現代農業創新體系中,非政府組織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在現有的課程內容設計中未被納入,主要是因為缺乏國內相關非政府組織參與農業創新的資料數據。
3.1.2 鄉村振興戰略不夠具體和完善。鄉村振興戰略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將在2020年形成,該課程內容主要依據十九大報告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并結合相關研究成果和教學實踐進行設計,尚不夠具體和完善。
3.2 展望
隨著國家現代農業創新體系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開展,有關制度政策的出臺和付諸實踐,課程內容將隨之進行更新和完善。
4 參考文獻
[1] 邱小雷,馬吉鋒,張小虎.“互聯網+”時代農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探析[J].中國高校科技,2017(7):94-96.
[2] 杜麗華,沈高峰.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視域下天津農林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8,24(1):43-46.
[3] 黃茜,鮑文.論農業教育培訓與農業創新體系[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1):285-286.
[4] 唐斌,楊正喜.美國高校農業創新創業教學的經驗及其啟示[J].世界農業,2018(6):17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