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潘如丹
突破國際技術壟斷建設海洋開發強國
——專訪上海美鉆能源總經理張鵬舉
文/本刊記者 潘如丹
在深海油氣開采裝備方面,美國的技術一直處于壟斷狀態,并對我國實行產品限制及技術封鎖。俄羅斯受美國制裁,海洋油氣開采幾乎處于癱瘓狀態。此情此景,令中國海洋裝備設計和開發者深感其肩上的使命之重。
美鉆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鉆能源”)勵精圖志、不辱使命,終于在深海油氣開采裝備技術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成為第一個打破美國壟斷技術、攻入深海的“排頭兵”。

美鉆能源位于寶山區,是一個占地面積不大,公司人員也算不上多的中型企業。但是,這個外表毫不起眼的公司卻在深海油氣開采裝備技術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如果要問這么一個公司如何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那首先要讓我們看一看總經理張鵬舉的個人履歷。
張鵬舉是一個看上去非常平易近人的普通中年男子。這張普通的國字臉背后,有著不一般的經歷。在進入美鉆能源之前他是名海軍軍官,任職于海軍裝備部,上校軍銜。他曾作為質量管理責任人,主持過多個項目的研發、制造和質量監督工作,如國家“殺手锏”工程094型核潛艇巨浪-2(JL-2)導彈水下發射系統、“遼寧”號航母操縱系統和指揮系統、我國第一艘國產化護衛艦操縱系統。2003年曾被海軍黨委表彰為在武器裝備建設中有突出貢獻的個人。
在張鵬舉進入美鉆能源之前,公司的業務范圍還只是局限在陸地油氣開采裝備的生產和開發上。張鵬舉任職之后,業務范圍開始向海洋拓展。他將突破國際技術壟斷、自主研發深海油氣開采裝備和建設海洋強國,作為美鉆能源義不容辭的使命。
在公司深海油氣開采裝備產品問世之前,全球只有美國掌握該技術,并對我國實行產品限制及技術封鎖,但是向越南及菲律賓等國提供產品和技術服務,目前“九段線”內中南部被蠶食近2/3,其中越南已由貧油國變為原油出口國,出口占其GDP的近50%,而我國石油進口現已超過60%。深海油氣開采裝備長期依賴進口,無異于海底國門大開,嚴重威脅我國的海洋能源和軍事安全。

表1 美鉆能源研制的深海油氣開采裝備技術項目
張鵬舉帶領全體員工,發自內心地認同這一使命,始終抱著堅定信念為實踐使命而努力奮斗,攻克技術難關,實現了深海油氣開采裝備國產化,解決了南海“等米下鍋”的局面,并開始為東海作技術儲備。 使命感支撐他十年如一日地帶領著這支團隊,使美鉆能源成為世界上繼美國5家公司之后的少數掌握深海油氣開采裝備技術的高科技公司。
水下泥線采油樹等項目成果打破了國外水下核心裝備技術的壟斷,填補了國家空白,成為中國唯一一家解決海底管道密封的廠家,并榮獲“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水下電纜連接項目的攻克,使得在海底的電源更加安全。9 000伏電壓的絕緣要求是地面的幾十倍,這項技術當時只有英國企業擁有。2016年,美鉆能源的新技術成果成功地用于我國南海的油氣開采工作上。
科學無止境, 在深海油氣開采裝備方面,美鉆能源在國內可以說是傲視群雄的,但他們依然不斷探索,思考進一步減少裝備投入費用的技術,為國家節約開采成本。比如,目前他們正在研發的水下控制電源模塊技術,可以解決海底電路跳閘這一隱患。該項目目前尚在試驗階段,如果成功,可以為國家大大節約深海開采裝備的投入成本,僅電源投入一項,可比原先節省一半的投入。并且,該項目研制的新型電源,有著原先液壓傳輸所無法達到的傳輸速度。
張鵬舉經常采取新方法,用以提高管理水平。如:在標準出臺之前采用標準管理模式,APIQ1標準第九版(2014年)出臺之前,于2011年在項目管理過程中,率先運用了風險評估和應急預案管理模式;2010年他堅持建立了壓力艙試驗室與振動試驗室,到2014年API17D標準第二版才有壓力艙試驗要求,預測第三版會有振動試驗要求。另外,到目前為止,張鵬舉帶領團隊共獲專利授權141項,其中發明專利51項 。
水下油氣開采裝備需承受高壓,在高壓模擬試驗中,為確保員工和環境安全,都會對每一位新員工進行安全培訓,配發勞防用品,并要求人人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承諾書》。到2016年底為止,環境破壞事故、重大傷亡事故率均為0。
張鵬舉十分重視工作細節質量,通過“建章立制”,進行體系化管理,如產品制造:從設計、采辦、加工,到組裝、測試、過程檢驗,都有詳細的作業指導書和檢驗規程,任何一個細小環節都得到有效控制,其中的作業指導書精細到每一步的作業流程。
海洋油氣開采裝備使用工況極為苛刻。張鵬舉提出了產品“零缺陷”的意識理念,要求全員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具有“零缺陷”意識,在形成產品質量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進行風險評估并制定應急預案,將質量隱患扼殺在搖籃中,以保障產品使用安全。
張鵬舉不但要求自己企業的員工做到“零缺陷”的意識理念,還要求供應商具備“零缺陷”的意識。通過“請進來培訓”(不定期邀請外協廠家來公司進行質量文件和質量管理方法的培訓,使他們具有“零缺陷”意識),“走出去審核”(定期和不定期對外協廠家的產品質量進行檢查)和“定期考核”(以每年的綜合評定對供應商進行等級劃分,并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模式)的方式來幫助產品鏈實行“零缺陷”的意識理念。
張鵬舉提出的“質量經營”理念是以質量為中心的經營管理,是強調高質量管理與經營的緊密結合。先進管理和先進技術是提高質量的兩個輪子,不可偏廢。 強調“技術是可靠的根基,質量是可靠的保證”!讓大家認識到,要在世界上領先僅靠科技進步是不夠的,還要靠質量。
張鵬舉帶領大家追求“靜態”和“動態”統一的質量意識。靜態:就是通過標準和組織把質量控制在一個穩定的水平;動態:強調人的作用和持續改進,根據市場需要和變化,不斷滿足用戶需求。張總說:“只有‘靜態’和‘動態’管理的良好結合,才能讓企業追求卓越的發展空間,展現更高水平的質量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