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倩,張珍明,向 準,張家春,賀紅早*
(1. 貴州師范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8;2. 貴州省生物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9;3.貴州省植物園,貴州 貴陽 550004)
不同種植年限鳥王茶產地土壤物理性質及生長特征
羅 倩1,張珍明2,向 準2,張家春3,賀紅早2*
(1. 貴州師范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8;2. 貴州省生物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9;3.貴州省植物園,貴州 貴陽 550004)
【目的】為探明喀斯特山區鳥王茶高產優質栽培的最佳年限,促進鳥王茶高產優質發展。【方法】以不同種植年限下鳥王茶根區與非根區土壤為研究對象,通過野外調查與室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鳥王茶不同種植年限產地土壤的物理性質及其生長狀況。【結果】鳥王茶不同種植年限的土壤總體表現為土壤結構性好。其中,非根區粉砂粒含量呈逐年遞增趨勢,但土壤中粘粒含量則隨種植年限遞增而減少;根區土壤的容重差異不大,依次為0~5a(1.25 g/cm3)>6~10a(1.18 g/cm3)>11~15a(1.12 g/cm3);立地土壤總孔隙度差異很大,最大值為53.45 %(11~15a),最小值為42.55 %(0~5a),平均為49.76 %;隨種植年限增加,土壤1~5和0.25~1 mm團聚體的占比呈增大趨勢,粒徑大于1.00 mm水穩性土壤團聚體的總量均為根區大于非根區。【結論】種植6~10a鳥王茶的產量和生長狀況最佳。
鳥王茶;種植年限;土壤物理性狀;生長狀況;貴州
【研究意義】土壤是茶樹生長發育依賴的基礎物質與載體,能夠為茶樹的生長發育提供營養物質、水分、空氣及熱量。研究表明,土壤理化性質與茶葉品質和產量有密切的關系[1-4]。我國茶樹種植歷史悠久,長期栽培茶樹的土壤其理化性質均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前人研究進展】研究表明,在土壤質地和類型相同的區域,同一時刻土壤物理特性也具有較大差異,而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其性質變化更為明顯[4];且土壤物理性質對土壤肥力高低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5]。有關茶樹種植年限對土壤理化性質影響的研究表明,自然土壤植茶后物理性質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如土壤容重、孔隙、水穩性團聚體等指標得到明顯改善;隨著植茶年限增加土壤持續酸化、土壤的基礎養分以及微生物數量較自然土有大幅度增加,尤其是連續種植對茶園土壤性狀特征影響更為明顯[6-10]。【本研究切入點】貴州因地形與氣候資源適宜茶樹生長使其成為茶樹種植區之一,茶產業種植與加工正逐年加快發展。貴州適宜種植茶樹的土地約為32 417.00 km2,現有種植面積46.67萬hm2,已躍居全國前列[11]。鳥王茶主要在貴州黔南州大面積種植,尤其在貴定縣云霧鎮大規模種植,截止到2016年貴州鳥王茶在貴州省種植面積有0.88萬hm2。目前,有關鳥王茶不同種植年限對土壤物理性質影響方面的研究未見報道。但現階段隨著種植年限的變化,其生長狀況及產量均在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急需對其開展種植年限的研究。【擬解決的關鍵問題】筆者以貴州省貴定縣本地品種鳥王茶產地的土壤為研究對象,擬通過研究不同種植模式下茶園土壤物理性狀的變化,探明山區茶園連續種植對土壤物理性狀及茶葉生長的影響,以期為貴州山區茶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理論參考。
鳥王茶產地位于貴州省貴定縣(東經106°59′~107°21′,北緯26°05′~26°45′),平均海拔1200 m左右,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143 mm,年平均無霜期287 d,霧日數182 d,多云霧照、常年晴間多云天氣,漫射光多,自然條件優越,適宜茶樹等經濟作物的種植。
貴定縣不同種植年限的鳥王茶茶樹及不同種植年限鳥王茶種植土壤。
1.3.1 樣品采集 ①土壤。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間,采用GPS定位,利用梅花型采樣方法在貴定縣鳥王茶產地采集不同種植年限的土壤樣品。在20 m×20 m樣方的4個頂點和中心共5處的根區(鳥王茶根際周圍0~20 cm的區域) 與非根區(在植株垂直冠幅下)多點隨機采集原狀土壤樣品。充分混合后用四分法保留1.0 kg 左右混合土樣,共采集96個土壤樣品(表1)。②茶葉。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間,在采集土壤樣品的同時一一對應的采集茶葉樣品和測定相關指標。
1.3.2 指標測定 ①土壤物理性質。參照《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12]進行各指標測定,環刀法測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土壤毛管持水量,簡易比重計法測土壤質地,篩分法測土壤大團聚體組成。②茶樹生長指標。觀察、測量、記錄不同種植年限鳥王茶生長狀況,茶樹生長指標包括莖粗、葉片長度、發芽密度及百芽重。所測莖粗是距離新枝頂端20 cm處的莖粗。
根據對樣品的分析測試結果,采用Excel和DPS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研究鳥王茶不同種植年限產地土壤的物理性質及其生長狀況。
2.1.1 土壤機械組成特性 土壤機械組成是構成土壤結構體的基本單元,與土壤成土母質、理化性質關系密切[13]。由表1可見,在不同種植年限下,非根區粉砂粒含量呈逐年遞增趨勢,而土層中粘粒含量則隨種植年限遞增而減少。表明,非根區土壤隨種植年限增加,土壤侵蝕嚴重,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粘粒含量下降,粗大顆粒積累,土壤透水能力增加,保肥性和保溫性減弱。鳥王茶根區和非根區砂粒含量(1~0.05 mm) 均隨著種植年限增加緩慢遞增,鳥王茶立地土壤中粘粒含量(<0.001 mm)都較少,根區土壤平均粘粒含量為12.42 %~15.78 %,非根區土壤粘粒含量為15.07 %~21.03 %。表明,土壤礦質膠體缺乏,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總體看,砂粒含量高于粘粒含量,低于粉砂粒含量。表明,土壤顆粒粗大緊實。根區土壤砂粒含量呈增-減-增趨勢,而隨著種植年限增加,粘粒含量逐年增加,表明土壤的結構性變好,土壤保水性和保肥性改善。

表1 不同種植年限鳥王茶土壤樣點的分布

表2 不同種植年限鳥王茶土壤機械組成特性
可能由于鳥王茶茶樹的枯枝落葉等加入土壤,致使土壤減弱雨水侵蝕作用,土壤中有機質在土表積累,粘粒數量得以保持,土壤性能優越。
2.1.2 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土壤基本物理性質之一,土壤容重的大小能夠反映土壤的質地、結構和疏松程度等綜合物理狀況,其大小受土壤質地、結構、有機質含量及各種自然因素和人工管理措施的影響[14]。由圖1可見,不同種植年限鳥王茶根區土壤的容重差異不大,其大小為T1(1.25 g/cm3)>T2(1.18 g/cm3)>T3(1.12 g/cm3),其中,T3的土壤容重最低,由于11~15a種植年限下0~20 cm層土壤中根系占總吸收根長的90 %以上,同時土壤表層形成枯枝落葉,腐殖質不斷積累,從而改善了通氣性和透水性,降低了土壤容重。T1和T2的土壤容重較T3的土壤容重分別提高0.12百分點和0.05百分點。由此可知,根區土層0~20 cm土壤容重值的最佳種植年限為11~15a。種植年限小于15a時,土層開始板結,容重增加。非根區土壤容重隨著種植年限增加而增加,由于缺少枯枝落葉層和鳥王茶根系對土壤的穿插,人為活動以及重力作用,土壤堅實度增加;土壤侵蝕加劇,土壤中細小顆粒和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壤結構遭到破壞。

圖1 不同種植年限的鳥王茶根區與非根區土壤容重Fig.1 Soil bulk density in root zone and non-root zone of Niaowang Tea growing area with different cultivation years
2.1.3 土壤孔隙狀況 土壤孔隙度能反映土壤孔隙狀況和松緊程度,對土壤中的水、肥、氣及熱狀況有顯著影響[15]。由表3可知,根區土壤總孔隙度為42.78 %~53.45 %,孔隙性非常適宜;毛管孔隙值為32.53 %~41.09 %,非毛管孔隙值為10.25 %~12.36 %。不同種植年限鳥王茶立地土壤總孔隙度差異較大,土壤總孔度依次為T3>T2>T1,平均總孔隙度為49.76 %;T3總孔隙度最大(53.45 %),T1總孔隙度最小(42.55 %),T1和T3下總孔隙度差異顯著。隨著種植年限增加,0~15a內土壤孔隙度不斷增加,可能是由于鳥王茶植株根系分泌物的作用以及后期肥力的補施改善了土壤結構,增加了土壤孔隙性。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變化規律不明顯。由此推斷,鳥王茶改善土壤孔隙度的最佳種植年限是11~15a。非根區土壤孔隙度變化差異不大,其主要受季節變化、人為活動及土壤中雜草等的生物量影響而發生改變。
2.1.4 土壤團聚體 從表4可知,直徑大于0.25 mm的土壤團聚體是土壤中最好的結構體,即土壤團粒結構體,其數量比例越大,土壤的穩定性狀況越好。隨著鳥王茶種植年限增加,土壤中5~1 mm或1~0.25 mm團聚體的占比越來越大;同時,根區干篩和濕篩處理的土壤各粒徑土壤團聚體含量表現出明顯不同。其中,干篩土壤團聚體粒徑多為>1.00 mm,而濕篩土壤團聚體粒徑多為<0.25 mm。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尤其是耕作能夠促進水穩性土壤團聚體向較細小顆粒發育,形成較小水穩性土壤團聚體[16-17]。從表4還可知,不同種植年限下鳥王茶根區土壤團聚體在干篩和濕篩下粒徑>1.00 mm的水穩性土壤團聚體的總量均大于非根區土壤,濕篩下粒徑>0.25 mm的土壤團聚體數量顯著下降,且根區土壤粒徑>1 mm的水穩性土壤團聚體數量較非根區大。根區與非根區水穩性土壤團聚體的差異大于土壤團聚體的差異。究其原因是不同土壤上植被的年限和及其枯落物大小可影響水穩性土壤團聚體大小分布差異。

表3 不同種植年限的鳥王茶根區與非根區土壤孔隙狀況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異顯著,下同。
Not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 atP< 0.05 level. The same as below.

表4 不同種植年限鳥王茶根區與非根區的土壤結構
從表5可知,不同種植年限鳥王茶生長狀況的差別較大,隨著種植年限增加,莖粗、葉片長度和發芽密度均呈先增后減趨勢,T2處理下莖粗、葉片長度及發芽密度顯著高于T1和T3。葉子的長度體現植物的整體生長狀態,不同種植年限鳥王茶的葉片平均長度體現了其本身的生理生態特性和對環境的適應性,表中顯示,種植6~10a的鳥王茶葉片比其他年限生長較好,與種植過程中不定時增施促進生理生長的氮肥有關。
表5不同種植年限鳥王茶的生長發育
Table 5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Niaowang Tea with different cultivation years

處理Treatment莖粗(mm)Stemwidth葉片長度(cm)Leaflength發芽密度(個)BuddensityT1511a434a6872aT2613b603b14057bT3416ab425ab4321ab
茶葉的發芽密度和百芽重是構成茶葉產量的基本因素[18-19]。百芽重與發芽密度能夠直接體現茶芽的質量、單位面積茶樹的發芽數量,二者皆為衡量茶樹產量的重要指標,百芽重大,發芽密度高,茶樹產量相應較高,反之亦然。由圖2可知,不同種植年限鳥王茶百芽重與發芽密度均為T2>T1>T3。究其原因,鳥王茶生長環境的適宜性及人為活動對其影響較大。綜合不同種植年限下鳥王茶產地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質及鳥王茶的生長發育狀況,6~10a是鳥王的最佳生長種植年限,土壤環境適宜茶樹生長,為茶芽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茶芽長勢良好,飽滿肥大,發芽密度大。人為管理為茶葉高產優質提供了基礎條件,綜合因素的作用最終導致T2的產量最高,為45.13 kg/667m2,T3的產量最低,為13.94 kg/667m2。

圖2 不同種植年限下鳥王茶產量的差異Fig.2 Yield difference of Niaowang Tea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years
土壤質地是影響土壤肥力和土壤性質極其重要的因素之一[20],與鳥王茶產量和品質有密切關系。不同質地的土壤顆粒組成不同,導致的脹縮性、吸濕性、透水性及養分含量等土壤屬性也不相同。研究結果表明,鳥王茶產地土壤受其成土母質影響,其最適合的土壤類型是酸性砂質壤土,最終導致土壤的交換性能較高。土壤毛管水持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根系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在一定范圍內,水分越多則溶解的養分越多,土壤肥力越高。植物在不同程度上通過根系對土壤水分狀況產生明顯的改善作用,因此,鳥王茶的生產應該加強水分管理。
藺亞莉等[21]研究發現,土壤環境過于干旱可影響茶樹對營養元素的吸收、生理生化代謝、茶葉的品質,以至于整個茶園生物的生長發育,因此,加強土壤培肥管理,重施有機肥,提倡茶園鋪草,改善茶園土壤物理化學性質,可提高茶園土壤的抗逆性從而促進茶樹生理代謝和茶葉產量、品質的提高。土壤容重反映土壤的孔隙狀況和松緊程度,能夠影響植物賴以生存的土壤環境中水、肥、氣、熱的狀況,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22],尤其是根系改善土壤孔隙狀況作用較大。研究表明,鳥王茶茶樹根系分布對減小土壤容重有一定積極作用。其中,對鳥王茶采取地膜覆蓋、間作的種植模式,結合修剪、施肥的管理技術等可有效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貯水量,增加鳥王茶的生物學產量,提高其水土保持效益。有機廄肥的使用可直接提高土壤有機碳的含量,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降低土壤容重和增加土壤孔隙度,這與田永輝等[23]的研究結果一致。
總體看,鳥王茶土壤砂粒含量高于粘粒含量,低于粉砂粒含量,說明,土壤顆粒粗大緊實。隨著種植年限增加,粘粒含量逐年增加,根區土壤砂粒含量呈增-減-增趨勢,土壤保水性和保肥性先是得到改善,隨后有逐漸呈砂性的趨勢。土壤團聚體中粒徑為5~1 mm或1~0.25 mm團聚體占比最高,土壤結構性好。根區與非根區間水穩性土壤團聚體差別較大。不同種植年限鳥王茶根區土壤的容重在11~15a達最低值,預計15a以后土層開始板結,容重增加。在0~15a的種植年限內,土壤孔隙度不斷增加,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變化規律不明顯。由此推斷,鳥王茶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最佳時段是11~15a。通過對不同種植年限鳥王茶生長狀況進行觀察發現,種植6~10a的鳥王茶葉片較其他種植年限生長好,不同種植年限鳥王茶百芽重與發芽密度均為6~10a>0~5a>11~15a。6~10a鳥王茶的產量最高,為45.13 kg/667m2,11~15a的產量最低,為13.94 kg/667m2。
[1]鄧西海,蔣其鰲,周凌云.世界主要優質紅茶化學成分與產地環境研究[J].土壤,2008,40(4):672-675.
[2]劉美雅,伊曉云,石元值,等.茶園土壤性狀及茶樹營養元素吸收、轉運機制研究進展[J].茶葉科學,2015,35(2):110-120.
[3]任明強,趙 賓,趙國宣,等.貴州茶葉品質與地質環境的關系[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2):30-32.
[4]陳玉真,王 峰,尤志明,等.不同植茶年限茶園土壤的物理性狀及滲透性能[J].山地學報,2016,34(1):38-45.
[5]林紹霞,張清海,張珍明,等.不同墾植模式茶園土壤性狀及團聚體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45-49.
[6]夏建國,高福麗,凌 靜,等.植茶年限對土壤有機無機復合性狀的影響[J].土壤通報,2010,41(6):1399-1403.
[7]李 靈,張洪江,張 玉,等.巖茶種類和種植年限對茶園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分異特征的影響[J].揚州大學學報,2010,31(2):53-58.
[8]林 生,莊家強,陳 婷,等.不同年限茶樹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生物標記多樣性分析[J].生態學雜志,2013,32(1):64-71.
[9]俞 慎,何振立,陳國潮,等.不同樹齡茶樹根層土壤化學特性及其對微生物區系和數量的影響[J].土壤學報,2003,40(3):433-439.
[10]王晟強,鄭子成,李廷軒.植茶年限對土壤團聚體氮、磷、鉀含量變化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3,19(6):1393-1402.
[11]吳克華,趙衛權,廖鳳林,等.基于GIS的貴州省茶園生態適宜性研究[J].地球與環境,2013,41(3):296-302.
[12]魯如坤.土壤農化分析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13]何騰兵.貴州山區土壤物理性質對土壤侵蝕影響的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1995,1(1):85-95.
[14]黃昌勇.土壤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15]王 燕,宮淵波,尹艷杰,等.不同林齡馬尾松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J].水土保持學報,2013,27(5):23-31.
[16]張家春,劉盈盈,賀紅早,等.土壤團聚體與有機碳固定關系研究進展[J].福建農業學報,2016,31(3):319-325.
[17]張珍明,樂 樂,林昌虎,等.種植年限對山銀花土壤質量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2): 66-71.
[18]鄭生宏,柴紅玲,李 陽,等.葉面肥葉綠素對茶樹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2,1(10): 1382-1383.
[19]苑 媛,張崇玉,丁 釗.沼液噴施對秋茶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15,43(5):172-174.
[20]沈婧麗,王 彬,田小萍,等.不同改良模式對鹽堿地土壤理化性質及苜蓿產量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16,45(6):45-50.
[21]藺亞莉,李躍進,陳玉海,等.堿化鹽土摻砂對土壤理化性狀和玉米產量影響的研究[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6(1):119-123.
[22]田永輝,梁元發,令狐昌第,等.茶園災難性氣候的調控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2,18(6):49-51.
[23]田永輝,梁遠發,王國華,等.不同因子對茶葉品質構成因素的調控作用[J].貴州農業科學,2001,29 (1):19-22.
SoilPhysicalPropertiesofNiaowangTeaGrowingAreawithDifferentCultivationYearsandGrowthCharacteristicsofNiaowangTea
LUO Qian1,ZHANG Zhen-ming2,XIANG Zhun2,ZHANG Jia-chun3,HE Hong-zao2*
(1.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zhou Guiyang 550018, China; 2.Guizhou Institute of Biology, Guizhou Guiyang 550009, China; 3.Guizhou Botanical Garden,Guizhou Guiyang 550004,China)
【Objective】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optimal year limit of Niaowang Tea and promote high yield and high quality of Niaowang Tea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Method】 Th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 root zone and non-root zone of Niaowang Tea growing area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Niaowang Tea were studied by field survey and laboratory analysis.【Result】The soil structure of Niaowang Tea growing area with different cultivation years was good overall. The powder sand content in non-root zone presented a rising trend year by year, but the clay content in soil shows a declining trend with increase of cultivation years. 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soil bulk density of root zone among different cultivation years and the soil bulk density of root zone with 0-5a, 6-10a and 11-15a were 1.25, 1.18 and 1.12 g/cm3,respectively. There was an obvious difference in soil porosity,and the maximum, minimum and average value were 53.45 % (11-15a), 42.55 % ( 0-5a) and 49.76 % separately.The proportion of soil aggregated with 1-5 and 0.25-1mm presented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the amount of water stability soil aggregates with > 1.00mm in root zone was more than that in non-root zone.【Conclusion】The yield and growth status of Niaowang Tea with 6-10 cultivation years was the best.
Niaowang Tea; Cultivation year; Soil physical property; Growth characteristics; Guizhou
1001-4829(2017)12-2746-05
10.16213/j.cnki.scjas.2017.12.022
2017-07-21
貴州省農業攻關項目“貴州鳥王茶種植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黔科合NZ(2013)3014];貴州科學院科技項目“鳥王茶資源圃建設與原位肥力維持性綠色種植技術示范”[黔科院J合字(2017)18]
羅 倩(1979-),女,貴州清鎮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態學研究,E-mail:zhang6653578@163.com,*為通訊作者:賀紅早,E-mail: 195475891@qq.com。
S791.14
A
(責任編輯王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