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振
(南京市伯樂中學,江蘇南京 210038)
我們都有一種認知,學生一旦進入九年級,對于數學學習的差異性就愈加明顯,教學難度不斷加大,尤其到了中考前復習時班級學生的差距將更加明顯,有些優秀的學生成績快速下降。這些問題仿佛魔咒般困擾著我們的教師和學生,怎么化解“魔咒”?首先,必須正視學生間的學習能力差異,利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真諦在于教人要“因其材”,才能使人“盡其材”。分層教學法是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國著名學者研究員華國棟在其編著的《差異教學論》一書就有細致的闡述,有效地利用分層教學可以在班級教學中兼顧所有學生,阻止分化,縮小班級差異。
數學難,做一名數學教師更難。要做好一名數學教師,我們通常要比其他學科老師付出更多。在”教學五認真”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備學生”,要求我們必須了解學情,充分掌握學生的現狀,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目標更加明確。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有獨立的思維形式和自我學習習慣,因而我們在分層教學活動中,不能簡簡單單地根據學生某次或者幾次的考試成績去進行分層教學。我們都知道考試成績常常存在著一定的偶然性,顯然僅僅根據成績分層是不合理的。那么我們還應該考慮哪些因素呢?我們應該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數學的能力。
筆者所帶的班級是學校的C層次班級,班級均分在53分左右。通過家訪了解到近70%的學生在家沒有一個相對安靜和穩定的學習環境,學生在家的學習基本在餐桌上完成。60%左右的家長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不高甚至忽視,家長工作忙,對孩子缺乏必要的管理,孩子的教育主要靠學校,學生學習習慣較差,作業按時完成難度較大。班級人數只有26人,故而將學生大致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基礎一般,相對比較自覺,能依照教師要求完成學習任務,這個層次的學生能完成基礎學習任務;第二層次是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這個層次的學生在課堂給予多關注,多提問,課后加強輔導和督促。通過有效的分層,我們才能為下一步的分層教學工作做好鋪墊。分層是為了教學效果更高效,因為需要得到所有學生的認可,充分避免不良情緒的產生。
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就是教學目標合理,這也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條件。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難易程度不一的問題,并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實施,使各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復習目標。由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知識儲存量、解題能力等各個方面不同,在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備課過程中細化備課環節,盡量做到面面俱到,不留知識死角,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講解時把學生作為初學者對待,不高估學生學習能力,做到有的放矢,根據難易程度設置問題。這不僅能讓大部分學生掌握解題過程中的方法和技巧,還能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復習《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組》時,第一層次學生已經掌握,即便不復習,也只有小細節存在問題;第二層次的部分學生還不知所以,好像初次學習一般。于是,筆者從一元一次方程入手,講明解題環節和要點,從零起步,第一層次的學生學會比較學習,第二層的學生熟悉解題方法和步驟。遇到較難問題,鼓勵或直接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互相討論,相互幫助。這樣的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減少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感隔閡,也較好地實現了分層教學的目的。
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需求層次理論。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不同的需求,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跳一跳就能夠到”,對不同層次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要求,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滿足感。
如在講解平面上兩點間距離時:
(1)點(0,8)與(0,-6)的距離。
(2)點(8,0)與(-6,0)的距離。
(3)點(0,8)與(-6,0)的距離。
(4)點(0,a)與(b,0)的距離。
(5)找出在直線y=2x-1上,且與點P(3,4)的距離為5的點。
讓第二層次會做(1)(2)(3),第一層次會做(4)(5)。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在課堂上更應尊重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以教師講授教學為主,合作學習為輔,可以充分結合學生的討論學習能力,結合教材內容,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班級中,總會存在各種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盡最大可能照顧到每個學生個體的發展,尊重每一個不同層次的學生,不歧視,不偏薄,使每一名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都能提高。
例如,在復習“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這一內容時,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訓練。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分別出了三道不同難度的練習題。比較容易的題目是:如圖1所示,在△ABC中,∠B=∠C,那么,三角形的邊AB與AC的關系數量如何?
中等難度的題目是:如圖2所示,在Rt△ABC中,∠C=90°時,BC=AC, 那么我們能夠得出什么結論?
較難的題目是:如圖3所示,△ABC的一個外角是∠BCD=60°,且∠A=30°,那么我們又得到什么結論?
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一起合作解決這幾個類型的題目,不會的小組討論解決。教師密切關注各個小組的討論交流情況,適時給予學生指導。最后,教師分別推薦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不同難度的問題,檢查學生的合作學習效果。結果發現,這樣的方式,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部分基礎較弱的學生還完成了中等難度和高難度題目的解答,進一步加深了知識點的理解。
圖1
圖2
圖3
問題有效設置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有著較好的激勵作用,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人文精神上、思想方法上、數學認知上收獲提高,同時在思維情感上獲得滿足。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教育的目標是使廣大受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增長知識技能,獲得自我學習的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分層教學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新課程改革所大力倡導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這種方法也存在諸多弊端,由于面對學生個體的不同,也不存在統一的方法,根據學習情況綜合考慮多重因素,定能在使用分層教學法中獲得理想的教學成果。
[1] 張文鎮.提高初中數學課堂分層教學效果的策略探析[J].中學生數理化,2013(05):27.
[2] 余文森,劉冬巖.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