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黎
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與睡眠質量的影響
孫 黎
目的:探討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觀察兩組患者疲乏程度、睡眠質量、情緒變化及護理滿意度指標變化。結果:實施前兩組患者疲乏程度及睡眠質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后均有改善,觀察組實施后RPFS評分及PSQI評分同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前兩組患者負性情緒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后均有改善,觀察組實施后SDS、SAS評分同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92.00%,同對照組76.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可有效緩解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改善睡眠質量,減少負性情緒,且能促進護患關系和諧,值得推廣。
血液透析;疲乏;睡眠質量;肌肉放松訓練
10.3969/j.issn.1672-9676.2017.24.020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挽救及延長終末期腎臟疾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在臨床中應用廣泛。由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理功能下降,機體免疫力較差,加之心理負擔較重,存在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極易出現疲乏及睡眠障礙。疲乏及睡眠障礙不僅影響治療效果,且會加重負性情緒,降低患者生存質量。如何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狀況,提高其睡眠質量,成為臨床護理研究重點。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作為一種護理干預手段,在較多領域均有運用,但國內關于其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應用的報道較少。本研究為進一步探尋維持性血液透析有效護理方法,對患者實施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2014年5月~2016年5月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慢性腎衰竭患者中選取100例為研究對象,經倫理委員會審查并批準,納入標準:年齡≥18歲;維持性血液透析時間≥6個月;對睡眠藥物無依賴性;意識清晰,無交流障礙;患者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治療方式改變者;精神疾病患者;病歷資料不全。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49.51±4.32)歲;原發病:20例為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癥,9例為糖尿病腎病,21例為慢性腎小球腎炎;血透時間:6個月~4年,平均(2.15±0.36)年。觀察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2~73歲,平均年齡(49.82±4.36)歲;原發病:19例為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癥,8例為糖尿病腎病,23例為慢性腎小球腎炎;血透時間:8個月~5年,平均(2.19±0.3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心理干預、飲食指導、健康宣教、遵醫用藥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具體方法為:(1)向患者說明漸進性肌肉訓練的原理、作用及步驟,使患者有一定了解。(2)對患者進行一對一指導,取平臥位,雙足分開,與肩部同寬,將雙臂平放于身體兩側,手掌向下,囑患者微閉雙眼,先放松全身肌肉,進行深呼吸。(3)指導患者收緊肌群,保持10~15 s后放松肌群,15 s后再進行1次。按照雙手、雙臂、面部、頸部、肩部、胸腹部、臀部、大腿、小腿、腳掌順序完成全身肌群訓練。(4)在每組肌群訓練時,囑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該肌群上,細心體察肌肉緊張、放松時產生的感覺,并注意其他部位肌肉保持放松。(5)在第一次肌肉放松訓練完成之后連續2 d,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再次予以肌肉放松訓練,將訓練技巧及注意事項向患者或家屬予以詳細說明,確保患者及其家屬能夠完全掌握要領。(6)患者能夠熟練掌握技巧后,可自行完成肌肉放松訓練,每次訓練20~30 min,每日2次,連續訓練2個月;囑患者在安靜、舒適環境下進行訓練,訓練時可播放舒緩音樂。(7)患者自行完成肌肉放松訓練時,護理人員可通過電話隨訪對患者訓練予以監督、指導,糾正訓練過程中存在錯誤;向患者發放自評記錄表,囑患者對每日訓練時間、感受等內容予以記錄,在透析時由護理人員收回核查。(8)訓練過程中護理人員多對患者予以鼓勵,對患者訓練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囑家屬陪同患者進行訓練,給予家庭支持,使患者保持訓練積極性。
1.3 觀察指標 (1)采用修訂版Piper疲乏量表(RPFS)[1]對兩組患者實施前后疲乏程度予以評價,量表共包括22個條目,各條目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方法,0分為無,10分為極度,量表總分=各條目評分之和/條目數,滿分10分,分值同疲乏程度呈正相關性。(2)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2]對兩組患者實施前后睡眠質量予以評價,量表共包含18個條目,滿分21分,分值同睡眠質量呈負相關性。(3)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3]對兩組患者實施前后負性情緒予以評價,SDS、SAS量表均包含20個條目,分界值為50分,分值同抑郁、焦慮程度呈正相關性。(4)向患者發放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量表包括護理技巧、服務態度、隨訪、交流溝通、人文關懷等,量表滿分100分,<60分為不滿意,60~80分為一般,>80分為滿意,(一般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滿意率。
1.4 統計學處理 選擇SPSS 20.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疲乏程度及睡眠質量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實施前后RPFS,PSQI評分比較(分
注:兩組患者實施前后RPFS評分及PSQI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情緒狀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實施前后SDS,SAS評分對比(分
注:兩組患者實施前后SDS、SAS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例(%)
持續性血液透析作為一種腎臟替代治療方法,可對終末期腎臟疾病患者生命需要予以維持,有數據顯示[4],我國近年來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呈上升趨勢。維持性血液透析雖然能延長患者生命,但無法達到根治疾病目的,且長期透析治療可引發較多并發癥,患者預后通常較差。有報道表明[5],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出現生理、心理應激反應,普遍存在疲乏及睡眠障礙。采取有效護理手段,減輕患者疲乏程度,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漸進式肌肉放訓練是一種有序的、逐漸的訓練方式,也是臨床較為常見護理手段,通過使肌肉先緊張后放松,并要求患者對肌肉緊張、放松時的感覺予以細心體驗,從而達到緩解心理緊張狀態,降低身心疲憊感的目的。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及護理觀念的轉變,傳統生物醫學開始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作為一種科學的心理行為干預方法,在臨床得到廣泛運用。交互抑制是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的理論基礎,其認為肌肉放松可對心理緊張產生抑制作用。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6],肌肉放松訓練能夠對視皮層活動予以抑制,從而減輕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調節植物神經系統,以促進患者睡眠,減輕疲乏感。
為探討漸進式肌肉訓練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結果顯示,其實施后RPFS評分及PSQI評分同單純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比較,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在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消除睡眠障礙方面有確切作用。持續性血液透析患者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使心理處于應激狀態,從而加重疲乏程度,降低睡眠質量,另一方面,失眠、疲憊是常見應激源,可加深患者負性情緒,產生惡性循環。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干預后,SDS、SAS評分均顯著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漸進性肌肉訓練可通過改善患者疲乏及睡眠質量,減輕患者負性情緒,使患者生理、心理處于良好狀態。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率達到92.00%,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其原因可能為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可使護患相互信任,建立良好關系。
綜上所述,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中,應用漸進性肌肉放松循環,可降低患者疲乏感,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減少負性情緒,利于護患關系和諧,具有較高臨床價值。
[1] 王思遠,高 敏,趙 岳,等.中文版慢性病治療功能評估-疲勞量表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信效度評定[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5):613-617.
[2] 路桃影,李 艷,夏 萍,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的信度及效度分析[J].重慶醫學,2014,43(3):260-263.
[3] 段泉泉,勝 利.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的臨床效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9):676-679.
[4] 張曉英,許 嫻,鄧勝蘭,等.維持性血透患者疲乏狀況及其與睡眠質量、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4,15(6):504-506.
[5] 高 云,李亞潔,徐慧穎,等.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癥狀困擾的現況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2):5695-5696.
[6] 汪立新,顧曉燕,沈素娥,等.運動及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對緩解期COPD患者運動耐力、日常生活能力及情緒的影響[J].臨床肺科雜志,2014,19(8):1377-1379,1380.
213000 常州市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透析室 孫黎:女,本科,主管護師
2017-09-12)
(本文編輯 馮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