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芙蓉
【摘要】“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語文課程標準小學段閱讀教學的共同目標。而能有效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則,是對一個語文老師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課堂教學 朗讀 情感
在實際的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能把學生的朗讀指導得娓娓動聽。有的朗讀時一字一頓,緩慢沉重;有的自始至終都是同樣的語速和語氣,讓人感覺壓抑、乏味。如何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感情飽滿的朗讀呢?
一、理解重點詞語指導有效朗讀
“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這是在課堂上經常聽到老師對讀課文的要求。可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把課文讀出感情,怎樣才算是讀出了感情呢?如果之前教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朗讀,學生也沒有真正體會到課文的主旨,那么感情從何來呢?有的老師指導朗讀沒有得到要領,只注重了聲音的形式等表層朗讀技巧,而忽略了語言的內涵和學生的內心體驗,這樣的指導即使有一些效果,那讀的也是非常的勉強。有的學生甚至認為朗讀聲音越大就越有感情,在課堂上就聲嘶力竭的朗讀,讓人聽著十分費勁。朗讀不是簡單、機械、生硬的強調,而要建立在恰當的理解上。教學中要利用句子中的重點詞語指導朗讀,如果句子中出現了“多么、更、一定、非常、特別、十分、那么”等字詞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引導:抽一個人讀一讀,讓其他的孩子聽一聽他那個詞讀得比較重?讓學生在這個詞的下面做上了重點記號,然后全班同學再練習讀一讀。
二、引導學生從想象中體念情感
想象力是在人頭腦中創造一個念頭或思想畫面的能力。我們在教學寫景類的文章時,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課文,讓學生在頭腦中想象出相應的情境,從而更好的理解文章內涵,使其受到情感熏陶。《荷花》是一篇很樸實又很美的散文,它描寫公園里一池生機勃勃的白荷花和表達“我”看荷花時的感受。在理解白荷花開放時的三種姿態時,我依次向學生展示了三幅不同姿態的栩栩如生的白荷花圖畫,用充滿激情的語調和表情的范讀,使學生的想象得以誘發,引發了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師:看!這半開半合的荷花多像個……
生:含羞答答的小姑娘!
師:我們都用鼻子去聞一聞,哇——好香呀!你們喜歡嗎?
師:咦,這嫩黃色的小花托是什么?
生:小蓮蓬!
師:瞧!躲在里邊的小蓮蓬探出頭來了!真像個——
生:張開笑臉的胖娃娃在向我們打招呼呢!
師:看到這里,你們高興嗎?你的心情怎么樣?
這時,想象的欲望不但作用于學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他們心靈了。我因勢利導,讓學生通過范讀、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全班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把荷花的美和對荷花的愛從讀中表達出來,并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
三、層層推進讓朗讀漸入佳境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正確”“流利”“有感情”,既體現出了對朗讀的不同層次的要求,也體現了指導朗讀的順序。“正確”是要求朗讀要“讀對”,是朗讀最基本的要求。讓學生做到把字音讀準確,做到不錯字、不丟字、不添字,輕聲、兒化等正確。“流利”是要求朗讀要“讀通”,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讀通順。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能把文章讀流利,還可以抽一些同學個別展示,其他同學評議,在讀中相互比較、相互啟發,一個學生讀得到位了會立刻感染大家,讓大家豁然開朗。教師應及時點評,以點帶面的進行指導。“有感情”是朗讀的最終目的。通過朗讀,讓學生品味文章的句段,感知文中的形象,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四、借助媒體把握朗讀基調
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新鮮事物有著天生的興趣,多媒體通過圖文、動畫、色彩及音響等形式對學生形成強烈的刺激,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喚起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在課堂上,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制作一些相關的圖片或視頻,視聽結合,使學生身臨其境。如《秋天》是一篇畫面優美,語言精煉活潑的短文,怎樣讓學生進行整體感知呢?在學生對課文讀順后,我出示課件:藍藍的天空中飄著幾朵白云,一棵高大的梧桐樹,葉子已經變黃并隨秋風飄落,有的落在地上,有的落在水里,地上的螞蟻和水中的小魚在游戲,金黃稻田一望無際,像大海的波浪。讓學生邊看圖邊聽范讀,創設了一種意蘊優美的朗讀意境。學生在盡情欣賞畫面時,腦海里產生出一幅幅美妙地圖畫,心情也隨之開朗,輕快起來。這樣,學生的視覺、聽覺,全面調動,豐富的想象力也激發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躍,一雙雙小手高舉,爭著要讀給大家聽。
總之,要想提高學生朗讀的技能,就需要教師多方面和多層次地努力,不斷地挖掘探索,嘗試多種指導朗讀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實現朗讀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付紅宇.讓朗讀點亮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朗讀指導策略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2012,(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