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當代詩詞創作批評與理論研究”青年論壇,作為第二屆海峽兩岸詩詞論壇的青年版塊,2016年10月9日在武漢召開。全國當代詩詞研究前沿的五十多位主要學者黃仁生、陳友康、楊景龍、李遇春、張桃洲、曹辛華、王巨川等就詩詞價值觀念演變、藝術態勢、突出現象做了專門研討,提交了六十多篇論文,正在中國詩歌網陸續選登。
大家認為,2014年是當代詩詞發展的里程碑。一方面,7月10日中國文學研究最高陣地《文學評論》召集全國詩詞研究的青年主力齊聚廣西桂平,召開首屆“當代詩詞創作批評與理論研究”青年論壇,總結創作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8月11日首次有詩詞作品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在被關注同時,也遭到各方激烈批評。傳統詩詞價值觀與當代文學價值觀沖突,成為備受關注的“文學大事件”①,詩詞界、文藝界爭議不休。對此,會議認為新舊詩之間要平等對話、互相借鑒;要振衰起敝,構建當代詩詞創造論文學價值觀;作為文學的詩詞,要從情感表現論走向境界創造論。主要觀點分三個部分:
一、新舊詩之間相互借鑒,重建當代詩詞價值觀提上日程。復旦大學黃仁生梳理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價值觀念、“五四”以來詩歌價值觀念的演變,提出了當下價值觀念重建的問題。認為文學價值觀念在發展過程中呈多元復雜的態勢,應該從優秀作品中所體現的、最具代表性的價值觀念來討論。一要破除以新詩為正宗的觀念,注重作品之好壞。二是要從文學“通變”的觀念,從三千年中國詩歌演變史的角度,正本清源,振衰起敝。三是具體要研讀古代優秀作品,掌握“有常之體”的法則,繼承優秀作品所體現的核心價值觀。
云南中國社會主義學院陳友康回顧中外詩歌發展史,發現詩體演進是累積性的,漸趨多樣。旗幟鮮明指出“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一些文化激進主義者,為了給新詩爭得生存空間,宣稱中國傳統詩體已死亡,造成了百年來新舊詩的緊張、對立乃至對抗,這種偏激的觀點有違詩歌史的事實,因此需要從根本上厘清詩體發展規律,正確對待新舊詩體關系,提出構建更富包容性的詩歌生態,促進漢語詩歌健康發展。
安陽師范學院楊景龍從新詩與古典詩詞的傳承關系入手,耙梳了胡適、何其芳、余光中、李金發、戴望舒、舒婷、紀弦等新詩名家的作品和創作,發現他們創作實際和古典詩學有著牽扯不斷的瓜葛。同時,新文學理論批評界也相當注重向古典探源,引導新文學作家和新詩人自覺從傳統文化和文學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因此,20世紀新詩不僅創造性轉化優秀古典詩歌傳統,取得可觀成就;在橫向借鑒世界詩歌方面,也有全面收獲,發人深省地提出當代舊體詩人應該真實了解百年新詩積累的經驗與已有的成果,虛心向新詩學習,突破自身發展的瓶頸,開創新局面。
華中師范大學李遇春就編寫《21世紀新銳吟家詩詞編年》的體會,談了中國古典詩詞“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命運、價值和生存現狀。從幾十位新銳吟家的鄉土詩詞、城市詩詞,以及底層寫作看,不可忽視詩人們對傳統詩詞的現代主義藝術塑型和拆解白話與文言的二元對立,所抵達的新境界。把新詩和舊詩等量齊觀,發現兩種詩體不僅精神上相通,詩藝上也相通。他說:“編撰叢書是為了集中展示近二十年來中華詩詞創作中所取得的思想和藝術實績,我們想表達在‘老干體之外還存在著另一種中華詩詞。”這種現實主義或現代主義的新興詩詞創作潮流代表著新世紀中華詩詞的歷史成就,也必將引領中華詩詞的藝術走向。
首都師范大學張桃洲著重談了新格律詩的幾個問題,提出新詩應該能夠根據現代漢語本身的特點,形成自己的格律體系。分析了格律與聲音、與現代漢語的音樂性,發現新詩格律具有內在化的傾向,即根據現代漢語自身的特點,對日常語言所具有的散文性、浮泛化進行剔除和錘煉。并在傳達時,根據內在情緒的律動而選擇一種既貼合這種情緒本身的節奏,又符合現代漢語特性的形式。
南京師范大學曹辛華呼吁學界關注當代歌詞研究,他從新格律詞的定義、創制基礎及產生意義三方面來談新格律詞的創制問題。提出“新格律詞”是按照唐宋詞體生成原理,依照當前現有的流行歌曲的樂曲形式或歌詞形式來重新填制的歌詞,并當場示范。
貴州師范大學周軍以貴州水族詩人為例,提出新詩不僅沒能洗脫“新”字的尷尬,亦曾在 “古典”與“現代”二者之間出離抑或復歸。饒有意味的是,某些少數民族詩人的漢詩寫作卻在新文化洗禮下返歸了舊體詩的懷抱。從文化的被啟蒙到文化自覺,文化身份的混雜與家國命運的重建努力,這雙重的訴求催生了少數民族詩人舊體詩寫作的現代因子。
藝術家向彬認為當代詩詞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在詩,還關系著畫。他指出當代不通詩詞格律的國畫家重工筆而輕寫意,重技法而輕人文,導致題畫詩在國畫的款識中普遍缺失。格律詩傳承不好,將使文人畫在當代日漸衰微,如果不再回歸真正的文人畫,最終會讓文人畫走向消亡,提出要詩書畫協同傳承。
二、網絡詩詞刷新舊體詩,理論上提出詩詞創造論價值觀。吉林大學馬大勇通過網絡詩詞文本的平民立場、人文溫度、哲學品格、語言特色、詩體交涉,論述了網絡詩詞的流向與形態。認為起于2000年的網絡詩詞以悲憫凝重的人文情懷、自由深邃的思想取向、守正開新的藝術追索,刷新了當代詩詞的寫作面貌。
評論家晏杰雄指出理論批評本身應該成為一種創作。一是批評家應該有原創體驗。二是寫批評文章本身就是一種高難創作。中國有“以詩論詩”傳統,用具象化或感覺化的評論語言描繪出難以言說的意味,令讀者感受到水面之下那個宏大的意義世界。
中南大學宋湘綺從理論角度分析傳統詩詞中三種主要價值觀念已制約當代詩詞文學性的生成。一是社會功利型文學價值觀有利于發揮詩詞的社會作用,但不利于維護詩詞的藝術特點和獨立性。二是“為藝術而藝術”,有利于挖掘詩詞本身的藝術性,卻容易割裂詩詞和社會現實的關系。三是中國傳統詩詞的情感表現論文學價值觀,認為詩詞的作用在于抒懷遣興,服務于個體自我表現和修身養性。這種觀念重視詩詞的審美價值和意義,尊重詩詞藝術規律,但忽視了王國維境界說中“遺其關系限制處”所包含的創造論旨意,后者正是文學性的深刻內涵。她提出從詩性到文學性,構建當代詩詞創造論文學價值觀:將創造貫穿詩詞創作過程,詩詞文學價值在于創造超越世界的境界,將創造人的理想生存狀態作為詩詞審美理想,將是否具有獨創性藝術形象作為詩詞審美判斷的尺度。
詩人李子提出“非我詩”才更文學化。他說,我們現在寫詩詞可以像小說電影一樣,創造出若干人物形象,以及更為復雜完整的故事。小說電影中有許多人物,這些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品行會隨著故事的演繹而變化,人物之間會發生各種關聯和矛盾沖突。一首詩詞只能描寫一個生活片斷。但是否可作這樣的理解和處理:每首詩詞相當于小說電影的一個片斷,把所有這些片斷穿起來,構成一首“大詩”。這首“大詩”相當于一部較完整的小說或電影,這當中人物可以有年齡、身份、性格、品行的變化,也可以有各種矛盾沖突和各種人物關系。顯然,這種“大詩”與目前通行的“組詩”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一個詩人可以寫兩種詩,一種是“我詩”,一種是“非我詩”。所謂“我詩”,就是傳統的以作者的經歷、見聞為基礎的寫作;所謂“非我詩”,就是作者虛構的故事。詩詞作為文學之一種,應該立足于文學本位。從這個意義上說,“非我詩”應該提倡。
詩人曾崢說:“發軔于詩經時代的中國古典詩詞,在五、七言詩正式勃興以先,慣常使用單字或雙字結構的語詞形式。雙字,要么是兩個單字詞組成的偏正格式,要么是并列單字(詞)或聯合詞,超過這一字數暨格式限制,便難免‘打泡起繭,產生語言上的違和感。如何解決此類問題,除了‘符號改良‘簡縮等手法外,還有其他一些套路,比如拆解-重構,即通過拆解字詞重組語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舊語感沖突,在現代語境下實現平靜的語言審美效果,該手法亦為我所嗜用。這次論壇大家在討論虛構、創造論的問題,我完全支持。事實上,我自己的部分創作實踐本身,已表明了該態度。”
《詩潮》主編劉川說:“作為‘文本的當代詩詞,可能更需要藝術真實。基于生活真實而進行的合理虛構或者說創意、創境、創思,統而言之,即藝術真實,是詩詞實現從現實主義詩學到現代主義詩學的必經之路。這是古典主義詩學未曾深入企及的一個重要階段。詩詞的講述邏輯,是建立在經驗、情感、思想的有效性上的,如果能夠保證這個邏輯的有效,詩便不會脫離現實,而是轉而成為表現更深層次、內涵更豐富的文本。我甚至贊成把詩像今天小說一樣寫,天馬行空,五彩繽紛,適當地經營虛構手段,使詩脫離被塑型、被束縛的苦惱。應該讓文本意識成為寫作自覺。唯其如此,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世界性文學思潮與寫作經驗,才能被當代詩詞借鑒與化用。不可以繼續抱殘守缺,我希望我們有了個古典主義之母,還要找個現代之父。”
山東財經大學張春華分析了葉嘉瑩對古典詩詞的“細讀”,指出葉先生受新批評理論的啟發與影響較大,但葉嘉瑩對之并非無原則地接受與吸收,而是有辨析地采納,批判地繼承,力圖借“知人論世”的評賞方式來彌補。但她對“知人論世”說也不是照單全收,因為知人論世這一傳統文學批評模式盡管有一定道理,也較為切合中國古代文學的實際,對古代文學的闡釋不乏有效性。但作為批評方法,它還有其局限性,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這種不合理性突出的表現為:它確立的是一種以“人”之價值取代或影響“詩”之價值的批評標準。對此,葉嘉瑩采取了“擇其善者而從之”的策略。
中國藝術研究院王巨川認為,當前的詩歌批評仍然存在著以下幾個維度的缺失:一是適應于當前社會沿革狀態的批評理論的缺位。二是跟風時評傾向盛行。許多批評話語越來越依賴于“快餐式”的批評模式,讀者期待有一得之見的批評文字。三是文本感悟的思維模式更新不足,還局限于以往習慣的套數之中。四是學院化“精致的功利主義”導致批評話語批量化生產,缺乏應有的創新性。要努力達到批評與創作的交融與對話,才能實現從容自由的心靈呈現和富有活力的當代詩學氣象。
三、現當代詩詞文本研究起步,先鋒詩詞嶄露頭角。上海交通大學劉士林談了王國維、陳寅恪、馬一浮、錢鐘書等人的舊體詩詞的學術與思想,認為對這些不同尋常的文字、意象與學理予以深入解讀、梳理,不僅可以直接還原、鉤沉出他們隱蔽在“冷僻故實”與“寄托遙深”背后的廬山真面目,更可由此建構一種以“學人之詩”為研究對象的微型中國現代思想史。
陜西理工大學李仲凡論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文學家的舊體詩寫作轉向,指出1950-1960年代數次關于新詩發展問題的討論以及如何繼承古典文學遺產的討論,以及毛澤東詩詞的公開發表,改變了人們早先對舊體詩一味否定和排斥的態度與做法,對舊體詩變得更加包容起來。
中國文學地理學會會長曾大興獨辟蹊徑提出用文學地理學的方法分析詩詞的時空結構,將其分為“寒江獨釣型”“重九登高型”“西窗剪燭型”和“人面桃花型”。
西南科技大學周于飛論述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郭沫若為首的“新臺閣體”詩詞的創作潮流,分析、總結、反思了其發展歷程和創作特點,以及繼續發展形成后來的“老干體”。清理這個問題,對當下舊體詩創作有借鑒價值,也為文學史如何評價“新臺閣體”提供參考。
《中華詩詞》副主編林峰提出“舊體詩”之名可以休矣,認為文言在今日中國得到了更好的繼承和發展。雖然當今寫作、教學、人際交往等各個社會領域已經普遍使用白話,但社會上流行的萬千成語、傳統詩詞、散文、曲賦、楹聯等無一不是經典文言,各種古今章回小說也是半文半白的。
國務院參事室中華詩詞研究院莫真寶將當代舊體詩置于現代詩歌研究的廣闊視野中,在先鋒詩歌的背景下審視“先鋒詩詞”,揭開被忽視的另一種全新的中國當代詩歌圖景。“先鋒詩詞”特征在于:其一,文體選擇上的多樣性與格律上的保守性。其二,語言運用上的守舊性與開放性。其三,書寫都市生活經驗和日常生活經驗。其四,取法新詩,甚至直接取法西方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表現手法。
復旦大學羅劍波、南開大學汪夢川、澳門科技大學趙海霞等人就南社和詩詞名家做了細致考證。有五篇論文點評、專論厲有為的《悟牛齋詩詞》(三卷)。深圳大學陶濤認為“悟牛齋詩詞”所顯示的作者火熱的詩性情懷,來自他的不斷開拓、創造,在成就他人生、事業的同時,也成就了他的詩詞境界。還有分析其作品的當代價值在于見證時代滄桑,是獨具自家面目的生命歌吟。也有認為其意境之源在于詩人厲有為的人生境界,關乎“人+事”的實踐活動;他在現實局限處立意,拉開“世界到境界”的理想之維,在詩和人生的創造中確立了生命的存在感。
海峽兩岸中華詩詞論壇組委會由聶紺弩詩詞獎組委會、中華詩詞研究院、武漢大學、成功大學、香港詩詞學會、湖南省詩詞協會等單位組成,是目前最大的全國性詩詞交流平臺,“當代詩詞創作批評與理論研究”青年論壇的新銳觀點展示了海峽兩岸中華詩詞論壇的學術追求和當代詩詞研究的最新成果。
上述觀點從古代文學、詩學、美學、哲學的角度,聚焦當代詩詞創作現場,就當代詩詞的文學價值觀和虛構問題提出了具有當代性的見解。有兩方面不足:第一,研究方法上,需要進一步感悟和闡釋相結合。第二,當代詩詞研究目前落入“古代文學和現當代文學”研究的中空地帶,當代詩詞是當代文學的組成部分,當代文學研究者要接過擔子,把詩詞傳承作為文化創新的時代命題。
(宋湘綺 莫真寶)
[1]陳定家,當前我國文藝理論研究的幾個熱點問題[J],文藝理論,20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