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載僖公八年“秋,七月,禘于大廟,用致夫人。”《左傳》云“秋禘而致哀姜焉。”《谷梁傳》云“立妾之辭也,非正也。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乎?夫人卒葬之,我可以不卒葬之乎?”《公羊傳》云“禘用致夫人,非禮也。夫人何以不稱姜氏?貶。何為貶?譏以妾為妻也。其言以妾為妻奈何?蓋脅于齊媵女之先至者也。”三家各持己說,莫衷一是,結合多種文獻對照來讀,《公羊傳》所載較為合理。
關鍵詞:春秋;禘;夫人
《春秋》記載“秋七月禘于大廟用致夫人”(《春秋·僖公八年》)一句,《左傳》、《榖梁》、《公羊》解釋互相沖突,對于“禘”的理解以及“夫人”的解釋學界也有不少成果,然觀點也未能統一。筆者對照《春秋》三傳,引述多部文獻嘗試對《春秋》經文“秋七月禘于大廟用致夫人”進行考論,重點考察其文中的“夫人”所指為誰。
一、《左傳》魯莊公夫人哀姜說
《左傳》中對經文“秋七月禘于大廟用致夫人”解釋為“秋禘而致哀姜焉,非禮也。凡夫人不薨于寢,不殯于廟,不赴于同,不祔于姑,則弗致也。”哀姜為齊桓公之女,魯莊公夫人,哀為其謚號,姜為其氏。魯莊公二十四年迎娶為夫人,薨于魯僖公元年。《春秋》載:僖公元年“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齊人以歸。”(《春秋·僖公元年》)僖公二年哀姜葬,經文記載為“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左傳·僖公二年》)
《春秋釋例》載“夫人喪禮有三:薨則赴于同盟之國。既葬,日中自墓反,虞于正寢,所謂反哭于寢也。卒哭而祔于祖姑。皆然,則書曰:夫人某氏薨,葬我小君某氏,此備禮之文也。”《春秋》記載哀姜,前后經文皆稱“夫人”、“小君”,若依《左傳》所載,夫人指哀姜,則經文何以稱之為“夫人”、“小君”?
若理解為僖公為哀姜除喪禮,在大廟行吉禘禮。然吉禘禮乃服喪之人三年喪畢,將死者牌位遷廟才行的祭祀禮,哀姜作為魯莊公夫人,魯莊公昭穆已定,僖公尚且在位,無為夫人立廟之禮,亦不必毀廟,何禘于大廟?若經文中之“禘”為四時之祭,哀姜乃先君夫人,祔祖姑享祭,僖公八年時哀姜已葬六年,如何在周公大廟為一位與慶父弒子般、閔公有牽連的先君夫人舉行單獨的祭祀?從上文所舉可知“禘于大廟用致夫人”《左傳》所指為哀姜之說不妥。
二、《榖梁傳》成風與《公羊傳》聲姜說
《春秋》經文“秋,七月,禘于大廟,用致夫人。”《榖梁傳》解釋為:
“‘用者,不宜用者也。‘致者不宜致者也。言夫人必以其氏姓,言夫人而不以氏姓,非夫人也,立妾之辭也,非正也。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乎?夫人卒葬之,我可以不卒葬之乎?一則以宗廟臨之而后貶焉,一則以外弗夫人而見正焉。”
成風乃魯僖公生母,莊公之妾,成是她的謚號,風為氏。然案《春秋》所載成風于僖公之后的文公四年才薨逝,“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風氏薨。”(《春秋·文公四年》)并非在僖公在位期間薨逝。既未薨逝,何來“夫人卒葬之”之說?可見《谷梁傳》所載魯莊公妾成風之說亦不可信。
對于同樣的經文,《公羊傳》則解釋為“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致者何?致者不宜致也。禘用致夫人,非禮也。夫人何以不稱姜氏?貶。何為貶?譏以妾為妻也。其言以妾為妻奈何?蓋脅于齊媵女之先至者也。”《注疏》載“僖公本聘楚女為嫡,齊女為媵,齊先致其女,脅僖公使用為嫡。”
魯僖公本娶楚女為夫人,齊女為媵,雖依禮同姓相媵,異性相否,然禮崩樂壞,如魯伯姬、邾文公齊姜事,非禮之事到魯僖公在位期間同姓相媵的制度已經不是那么嚴格。而“用致夫人”之語,,《春秋》桓公三年“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左傳》云“冬,齊仲年來聘,致夫人也。”(《左傳·桓公三年》)以此比之僖公八年“秋,七月,禘于大廟,用致夫人”有相近之處。
依禮“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擇日而祭于彌,成婦之義也”(《禮記·曾子問》)。故“用致夫人”當指僖公夫人聲姜。不稱夫人姜氏,直書“秋,七月,禘于大廟,用致夫人。”譏之“以妾為妻”非禮也。
對照《左傳》、《榖梁》、《公羊》三傳記載僖公八年同一條經文“秋,七月,禘于大廟,用致夫人。”,《左傳》所云魯莊公夫人哀姜、《榖梁傳》之魯僖公生母成風皆不合理,唯有《公羊傳》所載魯僖公被迫以妾為妻,立聲姜為夫人向祖廟告至較為合理。《春秋》三《傳》作為解釋《春秋》的重要經典,然諸多條目都有抵觸,有些已經無法考證,有些則可以從不同文獻記載中找到蛛絲馬跡,進而實現在三《傳》中找到較為合理的一說。
【參考文獻】
[1]陳澔注,金曉東點校.禮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徐正英,常佩雨譯注.周禮[M].中華書局,2014.
[4]杜預.春秋釋例[M].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5]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M].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釋本.
[6]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疏[M].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釋本.
[7]毛奇齡.春秋毛氏傳[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江永.群經補義[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0]李夢生.春秋左傳集解[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鳳凰出版社,2010.
[11]承載.春秋谷梁傳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2]王維堤,唐書文.春秋公羊傳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3]胡培翚.儀禮正義(卷3)[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14]文廷海.多路并進_超越前代_清代春秋谷梁學研究[J].求索,2007(09).
[15]王青.“三月廟見”說評議[J].湖湘論壇,2016(02).
作者簡介:鄭浩,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方向為明清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