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一丹
摘要:散文化電影與其他電影表現的不同之處在于,對生活細節的認真刻畫和真實表現。對散文化電影美學品格的研究,目的是通過進一步研究散文化電影的美學品格,來促進中國散文化電影的發展,本文通過對中國散文化電影的分析,找出散文化電影的美學品格體現,并作出具體分析,希望能夠對中國散文化電影的發展具有一定幫助作用。
關鍵詞:散文化;電影;美學
對中國散文化電影的研究,有利于發揚具有民族色彩的電影事業,促進散文化電影作品的發揚光大。散文化電影在眾多電影中展現出其獨特的電影魅力,豐富了中國電影的發展。
一、中國散文化電影概述
中國散文化電影,即在電影情節敘述方面,將文本中的故事情節淡化,并且故事講述中發生的矛盾和沖突等也在某種程度上被弱化,部分散文電影甚至只保留了對日常生活的平凡記錄,這樣的敘述方式追求的是觀眾的心理張力,所以極少在影視作品中表現出外在的張力,在鏡頭的銜接方面,也將重點記錄部分放在生活當中的瑣碎情節,以瑣碎的故事情節來推動影片情節的遞進,在情感表達方面,通常追求人物內心情感的表述,對情感的展現甚至大于故事本身內容的展現,在播出畫面上,散文電影更偏向于創造一種意境。總而言之,中國散文化電影是將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平淡地進行敘述,并且增添許多詩意。
二、中國散文化電影的敘事特征
中國的散文化電影,在眾多風格的電影當中散發出別具一格的特殊魅力。一方面,在電影情節的展現上,不傾向于將故事情節的戲劇化,而是將故事盡可能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偏向于介紹真實的生活形態,主張突破電影中將生活矛盾的集中化發展。中國散文化電影在情節敘事方面,整體表現較為松散,通常不注重故事情節的正常思維和邏輯,也不刻意制造影片的跌宕起伏,而是偏向于注重抒發真實的內心情感。另一方面,中國散文化電影的一個主要敘事特征就是以情敘事,通過對情感的細致描寫來打動觀眾,影片中大量的出現抒情片段,使人以深思同時從中收貨更多領悟。不僅如此,還要在影片中不斷強調抒情的環節,并展現出具有詩意的一部電影作品。
三、中國散文化電影的美學品格體現
(一)營造意境
“意境”的營造具有一定的民族審美價值,中國散文化電影在展現影視情節的時候,也十分注重意境的營造。運用特殊的特殊的意境表現手法,將故事情節生成情景交融、含蓄的情態,用影視作品展現出超出自我的一種奇妙境界,這種藝術意境的營造,是對藝術本身更深一層次的審美追求。例如,電影《小城之春》,里面的藝術風格是該影視作品的吸睛之處,影片一開始就是對周圍風景的展現,小城里荒涼破敗的形象首先映入觀眾眼簾,之后鏡頭又轉向少婦那幽怨的眼神,以凄涼的景色和哀怨的眼神襯托出當時少婦內心的灰暗和孤寂,也正因如此,這種凄涼的情緒和心境通過影片傳遞到觀眾心中,使故事情節與現實生活相互交融。
(二)情感的渲染
中國古詩詞中多有對情感的表達,這種情感的傳遞至今仍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由此可見,對情感的渲染能夠從真正意義上打動我們的心,電影的創作也是一樣,中國散文化電影更加注重影視中情感的渲染,通過對劇中的自然景象或是人物的情感渲染,來打動熒屏外的觀眾。以電影《城南舊事》為例,片中一共講述了三個小故事,均是以作者對童年的追憶為由,對每一個故事的表述都能牽動著觀眾回憶和懷念的心。影片中通過對過去的街道、爐子等傳統工具和建筑的展現,表現出對逝去的青蔥歲月的一種感懷和向往之情,這種情感的渲染也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讓觀眾對兒時或是童年的歲月產生陣陣向往和留戀。
(三)鏡頭“留白”的意境體現
散文化電影主要是通過對劇中主線人物的描寫來抒發人物的情感,也正因如此,在影片中極少看到與故事發展無關緊要的過程描寫,使電影的結構顯得更加的緊密和干練。例如,影片《巴山夜雨》的故事情節發展就十分迅速,其中主人公之間的愛情細節等都僅僅幾個鏡頭就轉移了,而是通過結合人物對已故主人公的留戀和想念,以及生活下去的人生信念為故事主線,將情感描寫出來,并通過主人公對往事的回憶和表述,引發當時另外一位故事主人公對他思想的撞擊,這種變現方式,讓影片更加體現出人物之間的情感變化,以及在電影中表現出來的豐富人物情感,使電影有了較大的突破。由此可見,散文化電影中省略了許多或戲劇性,或浮夸的表面故事情節,而是專門以生動的情感來吸引觀眾的目光。對其他故事情節的“留白”也留給觀眾更多的想象空間。
四、結語
中國散文化電影是中國眾多電影形式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具有自身獨特的影視魅力和特色體現,對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也因為散文化電影能夠通過對生活瑣事的描寫,來反應更加真實的生活,所以電影的表現更為細致化,但也正是因為散文化電影的這種平淡特征,致使在拍攝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技術性問題,例如,影視作品中因缺乏懸念和戲劇性,使整部影片過于瑣碎,主題表現不明確。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瑣碎和不足,才能讓我們致力于研究其不足,促進散文化電影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玨.“野葡萄”的“叛逆”——評析電影《青春祭》創作風格[J].戲劇之家,2016(05):142-143.
[2]解元.電影《道士下山》敘事與影像的雙重斷裂[J].戲劇之家,2016(06):141-142.
[3]李東雷.論賈樟柯電影紀實風格[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1):165+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