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泓宇
摘要:如今當代發展迅速,各類宣傳媒體也成為繪畫創作取材的一個重要途徑,然而就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當中,繪畫創作往往缺少了實踐,許多青年的藝術家以及在校的大學生往往忽略了感同身受的重要性,創作時太著重于依賴電子科技,通過電子屏幕去取材,而不是去置身體驗,文章主要介紹了在繪畫創作的過程中置身體驗,實地考察取材的重要性。
關鍵詞:繪畫;創作;采風
中國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和沙漠等各類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自西而東,逐級下降;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所以我國擁有大量的優美景觀,這對于我國的繪畫發展有了很大的輔助作用,然而,這些景色我們往往大多都是從互聯網以及各種電子產品上看到,了解到,并沒有體驗到。
一、國家對藝術采風的重視
進入新世紀,“圖像時代”的到來,一度讓很多美術工作者熱衷于“閉門造車、拼貼制作”,“走出畫室、寫生自然”甚至被認為是一種“過時”而“費事”的行為。這些弊病,致使機械化生產,流水線創作充斥美術界。模式化的創作方式,以及與生活和自然的疏離,不僅遲滯了藝術的精進,更讓美術創作遠離時代召喚和人民生活,不能很好地發揮創作的真正意義。針對這些問題,有關部門也提倡了很多的措施,例如,近五年來,中國美術家協會已經組織幾百位美術工作者,分批赴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等地展開采風活動,美術工作者通過自己的視角,用帶有情感溫度的畫筆記錄點點滴滴。通過寫生,不但豐富、夯實了美術工作者的創作,更讓美術工作者進一步體悟到“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的深意,參與寫生的美術家,自覺融入當地生活,做到了“身入”“心入”“情入”三位一體。這些經歷,也將影響他們日后的生活與創作。
二、當代高校對藝術采風的重視
在當代,各大高校都紛紛開展美術專業的發展,成立美術學院,然而各個美術學院其中的重要課程就是采風課程,采風也是繪畫創作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創作者為了收集創作素材而進行的活動,一直被藝術者視為藝術創作的源泉。因為,要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就要開闊他們的眼界,學生在進行繪畫創作時腦子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去創作,如何表達畫面的情感,因此,許多高校的采風課程或多或少,但是都是必須有的。專業采風可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從采風的目的確定到資料的收集整理,再到研究完成作品,有利于培養學生后面獨立完成藝術創作的能力,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提高學生們策劃,組織,協調等能力,在老師帶領著學生們進行長時間的深入實地考察下,深入生活,體驗當地的生活,了解當地的人文文化,置身于當地的環境當中,開闊眼界,把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心靈所體會到的,融入自己的創當中,這樣既能鍛煉學生們的藝術素養,提升學生們的作品內涵,以及表現學生們自己個有的畫面表達形式。因此,采風在美術學院中是備受重視的,時間證明,專業的采風活動對于在校的藝術學生是全方位的培養,高校開好“采風”課程,讓學生們走出去,與藝術接軌,在實踐中成長,畢竟藝術源于生活嘛。
三、藝術家對藝術采風的重視
從古至今許多的藝術名家都會去采風,因為要創造出具有獨特的和本土特色的藝術作品,就必須深入民間的環境,在采風當地的民間藝術的沃土中吸取精華,同時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可以激發創作的靈感,本土特色與自己的專業知識相結合,創新出新的作品。例如,畢加索的畫卷中就經常有娼妓出現,因為畢加索經常出入妓院,畢加索自己也曾說過,他從童年很快就進人了性成熟期,不論在作品或在生活中都沒有少年這個階段。童年時他隨父母遷到巴塞羅那定居,在父親任教過的美術學校人學。然后在,1897年考人馬德里皇家藝術學院。兩年后又回到巴塞羅那,不久發現了咖啡館、低級酒店與妓院的夜生活,素描本上留下許多那個時期的習作。同時他也接觸了戈雅的《奇想集》和費爾南德·德·洛雅斯的經典流浪漢小說《塞勒斯蒂娜》。這部組畫與這部小說都對西班牙當年的社會風俗有非常大膽的暴露與描寫。畢加索把自己想像成反形式主義、放浪不羈的流浪漢,經常以風月場與賣淫女作為繪畫題材。
還有當代藝術家吳冠中老先生,我從網上查閱到,吳冠中老先生在50~70年代,致力于風景油畫創作,并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吳冠中先生熱愛自然,注重實踐,寫生足跡遍及祖國大地以及國外名山大川。在1973年,81歲高齡的吳冠中老先生還赴三峽寫生,可見采風對吳冠中老先生的重要性。他曾說:“速寫中主要著力于意境與構圖的推敲,采集不同素材組成畫面,實質上是我墨彩或油彩創作的懷胎,我曾比之為懷孕。或寥寥數筆,或密密麻麻,均系構思之母,非關時間之速與慢。”
四、藝術采風對我的影響
我們采風是去的云南,我發現景色真的很美,使我開闊的眼界和思維,體驗到了不一樣的人文,并且也激發了我對創作的興趣,在那這十天當中我的感觸頗深,受益匪淺,不僅領略到了美麗的風景和自然歷史所帶來的不同感受,也提高了自身對美的審視,對大自然和工藝品的認知水平,對各色各樣的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更為我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也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最重要的是,我覺得這會是我獲得的一筆財富,會在我今后的學習工作中給予我靈感,活躍我的構思。“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次的采風為我的人生開啟了一條新的旅程,我深深感覺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的膚淺和在實際運用中專業知識的匱乏。對以后的學習目的我更加明確,對美的感受更加深刻,對人對物有了許多新的認識,不同角度去觀察,不同位置去分析,得到的就不同,要多角度的看問題,進而更好地解決。
【參考文獻】
[1]徐里.引領時代風尚 攀登藝術高峰(逐夢·這五年)[N].人民日報,2017-8-13.
[2]石磊,音渭編著.藝術之約:畢加索[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3]吳冠中.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4]郭建峰.藝術采風在美術創作教學中的重要性[J].藝術教育,2012(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