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的當代山水畫創作陣營中,越來越呈現出一種文人去民族情懷、去本土情懷的藝術現象。問題是縱觀整個中國山水畫創作的歷史,文人情懷在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與演變過程中,其地位和影響卻變得的更加深入和明顯?;诖?,筆者試圖從中國當代山水畫創作的文人情懷方面進行一些探討,以期為文人情懷在當代山水畫創作中的價值啟示帶來一些積極的思考。
關鍵詞:當代山水畫創作;中國山水畫創作;文人情懷;當代情懷
從當代山水畫創作的題材中不難看出,對于文人情懷的表達始終是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之一。從古至今,由于山水畫家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熏陶,所以在其繪畫作品中,會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種文人情懷。一個優秀的畫家,也往往能夠集孔孟和老莊之學、集佛學禪理中各種精神思想進行融會貫通,并在其藝術作品中展現出來。所有這些因素就好像一塊溫潤的玉石,在畫家筆下被打磨得晶瑩剔透,靈動溫婉。中國山水畫中的文人情懷,為中國山水畫平添了一抹獨特的氣質,經歷了朝代更迭,卻能夠歷久彌新。
一、中國山水畫創作的文人情懷
關于中國山水畫中的文人情懷,王伯敏曾這樣生動的表述過:“山水畫是一種意識形態,它的發生發展,都受到一定思想的支配。這種思想的成分比較復雜,特別是中古之后,那些士大夫畫家就是融合了儒家、道家、釋家思想來左右山水畫的創作,如果用形象來形容歷史上的這些山水畫家,他們都是身穿儒服,頭戴道冠,手拄錫杖的‘云游者”。集孔孟之學、老莊之學、佛學禪理等各種精神于一體,這既是中國歷代山水畫文人思想的精神特征,也是中國文人畫的一種獨有情懷,而當代山水畫創作卻在這一方向不斷的深刻表現著。
二、中國當代山水畫創作中的文人情懷
(一)“形”與“神”的統一
事實上,中國當代山水畫創作中文人情懷的表達從來都是“形”與“神”的統一。眾所周知,藝術的首要任務在于創造一個形象,一個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靶巍笔恰吧瘛被A,而“神”是“形”的創作目的,對于一個當代山水畫的創作者,更應該做到藝術作品的形神兼備。我國南宋畫家宗炳在其著作《畫山水序》中提出過這樣的看法:“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這無疑表明,山水畫創作是畫家在自然山水形象與自我文人情懷之間達到高度契合的必然結果,是建立在對大自然“本真”的體悟基礎之上。一句話,“形神統一”是中國山水畫創作的繪畫原則和規律,也是山水畫家文人精神承傳與創新的重要價值追求。一個時代的藝術,一個時代的情懷,中國山水畫創作莫如是。
以自然山川繪畫為例,在畫家的眼里,自然山川不僅僅是一個創作客觀對象,還應該賦予其審美情感,或者說賦予其藝術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在它崛起的一瞬間,無疑向畫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山水境界,這種傳神的山水境界是畫家期盼已久,也是“形”與“神”統一的精神體現。
(二)文人山水畫創作的當代情懷
與人物畫善于記事不同,當代山水畫創作題材更傾向于對自然美的情懷表現,或者說善于對自然山川景物之美的關注和表達。而從當代文人山水畫的創作現狀來看,我們更應該傾向于對當代自然人文景觀的深刻揭示,并在這種自然山水人文景觀的創作中抒發一個畫家的當代情懷和審美價值取向。誠然,中國山水畫的歷史沒有人物畫久遠,但其山水的“玄學”精神卻早在晉魏時期就已經形成了。比如說,魏晉時期的畫家宗炳和王微作品中所變現出來的“玄”趣精神,就是將自然山水進行擬人化,展現出山水獨特的美感,以期達成一種“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在筆者看來,作為一個當代山水畫畫家,他的創作觸角或創作高度應該具有鮮明的當代情懷,這也體現為一個畫家只為畫家的道理。
更進一步的說,一個畫家對于當代情懷表現的高度往往能夠深刻地反映出時代的精神。就文人畫的發展蹤跡而言,中國文人山水畫的抒情高度在宋代達到歷史最高峰,在這個階段,山水畫所表達出來的文人精神以及客觀意境對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元明文人則比較重視對山水主觀精神的挖掘,在山水畫筆墨以及丘壑結構上的探究比較深入。而在明末董其昌之后,其所倡導的文人畫觀念,開始得到重要的發揚和普及,很多文人對南宋集中統一的主題表現出了一致的喜好,所以在明清之后的中國山水畫在抒情的表達方式上是非常相似的。值得一提的是,從山水畫的品評來看,其品評標準詞還未曾變化過,一直到今天,而且當代我們對于文人山水畫的品評,依舊沿用著文人傳統的品評標準。
就中國當代文人山水畫的創作特征來看,往往體現在氣韻生動、丘壑內涵以及墨分五色方面比較關注。如果說西方繪畫是色彩交織的音樂,那么中國的山水畫則是水墨交融的天地,而且這個天地開辟在唐代。不可否認的是,很多當代山水畫家對于水墨本身藝術語言方面的堅持似乎也在逐漸消弱;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用這樣的藝術方式來品評中國山水畫和中國山水畫的創作題材;那么中國文人山水畫也就失去了文人的特色,沒有了文人情懷的文人畫,其山水畫藝術的文人精神價不復存下。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文人”山水畫雖形式繁多、內容豐富,但是其整體的精神面貌并無太多差別;究其原因,還是一個畫家缺少了文人本身的氣質和情懷,或者說一個文人畫家缺乏對繪畫藝術語言的抒情高度。
如果我們從藝術的自律角度來審視當代山水畫創作這個命題,那么藝術創作必須從中國傳統的藝術吸取營養,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出發,深入到自然山水所蘊藏的情性和內容中獲得啟發。一方面,畫家自身的哲學觀會影響其繪畫體系的形成,另一個方面,畫家游離與生活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滋養,也會增添繪畫作品自身的形式魅力。一句話,唯有將藝術的情性與藝術創作的經驗相互結合,才能夠較好的實現“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理想,達成心手相應的藝術效果。
我們還可以從中國山水畫創作的藝術情性與西方理性哲學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和透視。眾所周知,每一種藝術門類之間都存在著一種穩定而必然的聯系,而這種穩定且必然的聯系就體現在一個共有的中心地帶(莫卡剛說),即:藝術的審美情懷。作為當代山水畫家,在保持著對傳統文人山水畫繼承的前提下,應該更加注重藝術的時代性反映,則成為了畫家們追尋的精神目標。畫家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適當借鑒外來藝術的精髓,充實當代山水畫的內涵,同時又要將堅持中國山水畫的靈活,展現中國繪畫的風險,汲取中國延續幾千年的繪畫精華,將中國山水畫傳承和發展吸取。中國山水畫,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文人的思想以及各種主張,深深影響著中國山水畫的創作,從孔孟之說到老莊之學,畫家們結合了其中的思想于其繪畫中,這就是山水畫的文人情懷。作為當代的中國話傳承者,山水畫家們有責任,也有義務,保存和發揚閑人留下來的文化財產,更好,更加合理的在繪畫中展現文人情懷。
三、結語
山水畫作為中國畫創作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畫的發展歷史上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而作為中國傳統藝術中不可缺少的繪畫表現形式,無論從其繪畫作品的筆墨語言、藝術形象,還是從所蘊含的藝術意蘊來看,皆充分體現了一定文人情懷的審美理想。這主要由于當時社會文化背景所決定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一同構成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內核,這些思想也深深影響著中國山水畫的創作。
【參考文獻】
[1]姜庫.當代山水畫創作中的傳統情懷[J].美與時代(中),2017(03):45-46.
[2]陶亞萍.山水畫創作中墨法的形式語言研究[J].美苑,2014(06):52-55.
作者簡介:李貞艷(1986-) 女,漢族,重慶萬州人,碩士,講師,現工作于重慶幼兒高等師范??茖W校。研究方向為中國山水畫技法與理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