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
摘要:趙無極是一位以西方表現手法與東方美學思想相融合的抽象繪畫大師。他獨樹一幟的成就來自于他對于東方傳統文化深刻的領悟,以及對于西方現代藝術的學習和借鑒,并在兩者的互相碰撞、交叉、融合和激勵的過程中創新,從而奠定了他在當代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趙無極;抽象繪畫;東方美學;意境
作為法國華裔抽象藝術家,趙無極的抽象繪畫融合了中西方文化與藝術的精華,獨創出一種氣勢恢弘、變幻無常、直擊人心、天人合一的圖騰般的神妙意境。法蘭西學院院士程抱一先生曾評價說:“趙無極吸取了西方藝術的偉大之處。與此同時,他也發現了東方文化之精彩。” 正是這種吸納、融合和創新,使得他的抽象繪畫達到了超越語言和詩歌所能表達的精神的新高度,也奠定了趙無極在東西方抽象藝術領域的大師地位。
趙無極1921年出生于北平的一個書香世家。1935年在他14歲的時候,他進入杭州國立藝專學習西畫。六年中他由素描到油畫,也學習了國畫臨摹、畫法理論及西洋藝術等課程。當時“國立藝專”校長林風眠先生極力提倡“中西文化合璧”,這種觀念也為趙無極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為師,畫風比較接近西方印象派。但同時,他一直對于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懷有濃厚的興趣;他通過反復揣摩宋元大家的山水,研究甲骨、石鼓、漢隸、魏書、唐人狂草諸書,并將悟道融入藝術創作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1948年到1952年期間,他前往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繼續研習創作。1949年他受到克利作品的啟示,全面轉入抽象藝術領域。 至此之后,他的作品逐漸擺脫了一切固有的法則,吸取中西方繪畫和美學思想之精華,恣意揮灑精神的自由,追求淋漓盡致的精神表達。
趙無極最早抽象繪畫中,經常出現一些類似甲骨文一樣的符號,所以很多人認為他的抽象繪畫是受到甲骨文文字的啟發而創作的。他經常將占據主體的顏色的色調加以無窮盡移動和演化, 創造出一種有流動的空氣感的浪漫效果。之后他開始嘗試擺脫西方印象派撲捉具象主體的光影色的變化局限,漸漸脫離具象的主體,逐步走向了越來越純粹的抽象。他依靠一些令人聯想到中國書法筆畫一樣變化的線條組織畫面。“他開始畫一種很浪漫的畫,更明顯地傾向抒情, 大筆觸帶有速度感的敏銳線條,完全超越了一切固有的形態和限制”。趙無極的抽象繪畫中開始出現充滿東方色彩的運筆,轉折,停頓,揮灑所“書寫”的線條。而同時,他又不受任何中文漢字結構和內涵的制約,完全是在進行一種精神自由奔放、情感淋漓盡致的表達。這種獨特的繪畫形式不同與之前任何西方繪畫的形式:它雖然沒有象征中國文化的漢字符號語言,但是卻充滿了東方書法“以書入畫”的神韻和氣質。比如在1996年的作品“28.08.96”中,一粗一細兩條縱貫天地的豎線條,通過運筆虛實、筆力輕重、筆速急緩、停頓、轉折,以及小筆觸勾畫,都是得意于漢字書法“以形寫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重“神似”講“意境”的中國美學思想,傳達出趙無極對于繪畫內在精神的理解是中國式的,是在精神層面的表達。他的畫越來越純粹而抽象,他用書法式的創作技法和筆觸,憑借速度和敏銳的線條恣意揮毫,超越了一切固有的形態和限制,隨心所欲地表現靈魂深處的精神世界。而這種精神表達的背后,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哲學,思想和藝術精髓的積淀、承載和發揚光大 – 這是任何一個同期西方抽象藝術家都不具備的、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支持的藝術靈魂。索利埃評論他的作品“在這種無主題點畫和空洞炫耀的抒情時代,趙無極的繪畫強烈地充斥著寒意和符號的力度,極其豐富,哲學無疑是西方‘文盲所不能辨別的符號,卻為畫家本人和一些親近的人們所理解,而他們并不奢求讀懂全部的,最豐富意義上的書寫”。1961年趙無極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誠然,巴黎對我藝術風格的形成,有著不可否認的影響。但我仍要說,隨著我個人風格的形成,我最近的油畫,無不本能地表達中國”。
而在色彩方面,趙無極早期的抽象作品,多采用紅,黃、赭黃等等充滿了東方意味的顏色。在1956-1957的作品“Et La Terre Etait Sans Forme”中,大幅的土赭底色之上,他運用紅、黃和黑色暈染、滲透、覆蓋,并穿插靈動向上的小筆觸,表現出一種籠罩在無限寬闊的黃土地之上的蘊含蓬勃生命力的升騰的氣韻,令人聯想起中國文化中“大象無形”的境界。這是故土和東方哲學根深蒂固的烙印在畫家作品中的本能體現,是無法割舍的精神血脈使然。而趙無極后期的抽象作品,在色彩、形式和技法方面更多受塞尚、馬蒂斯、德庫寧等等的影響,不拘泥于具體,更加強調作畫當時的主觀感受、情緒和直覺,摒棄了一切先驗的經驗和暗示,更加關注繪畫本身的色彩、結構、點線面和內在的沖突和張力的平衡,更加遵從自然之道。他說“有人說抽象畫就是亂畫,那是不可能的事。畫抽象、畫具象,道理是一樣的,都有空間結構、光彩顏色的問題。”此時又正值他處于創作的黃金時期,他更多以濃重冷暗的黑色、藍黑色,深灰等等色彩為基調,筆觸犀利,充滿激越的動感和張力。他將在巴黎學到的地道的西方油畫語言和技法,比如以畫筆和畫刀,結合刮、甩、暈、染等等,嫻熟地運用于他充滿東方底蘊的寫意作品之中。比如作品“01.03.60”在大幅的暗黑色背景之上,凌空一道藍白色凄冷的光,其間是黑白犬牙交錯的小筆觸,仿佛黑夜海面飛濺的浪花,又似烏云密布的天空中掠過令人驚怵的閃電。在作品“Avril-september 87”中,趙無極運用大色塊渲染背景,營造一種幽暗空靈的空間轉換的意境。其中右邊大片的黑色、左下的藏藍,與中上部的淺色區域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好似是從一個幽暗的山洞向外眺望,只看到淡淡的紅色、橙色、紫色交織閃爍的云霧變幻無常,時而透明,時而混沌,充滿了幽靜神秘而又深邃的意境。這些作品充分運用了西方油畫的繪畫技巧,也高度發揮了油畫材料的凝重通透,溫潤流暢,厚薄交融,富于光澤的優點,形成強烈的明暗、輕重、粗細、虛實的對比,動靜結合,更加觸動人心。“他那酣暢淋漓的油彩所蘊含的東方意蘊令人沉醉,而其筆端也自然流露出了幾十年海外生活所理解和滲透到西方浪漫主義色彩。在很多人看來,西方大師們注入德拉克羅瓦、布歇、梵高、馬蒂斯等的胡做種經常充滿著對東方精神的理解,但趙無極繪畫的成就在于他作為一個中國人,繪畫洋溢著對東方美學的理解,并將自己和作品融入東方的藝術哲學之中。”在繪畫的圖式上,中國繪畫講究的“虛空”“留白”,在趙無極的抽象繪畫中演變成注重“呼吸”,講究“氣韻”,畫面營造空間感和豐富深遠的視覺效果,這些東方繪畫注重的元素使得他不同于的西方抽象畫家,獨樹一幟。 他在技法上,同時又借鑒了中國畫的潑墨方式,并以多層薄涂留下的墨跡呈現油彩獨特的肌理和動感,達到了東西方繪畫技法的完美融合,這是習慣于厚彩涂抹的西方畫家所不具備的技法。而在審美上,他的抽象作品以東方唯美為精神追求,同時結合西方繪畫理論的色彩,構成,空間關系,點線面關系,完美表現了一種超越時空的大美意境。
縱觀趙無極的藝術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他的每一步的發展,都是在東西方文化的互相碰撞、交叉、融合和激勵過程中的得到躍升。他的精神境界是東西方文化精髓的融合和升華,已經接近天地之大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而在其精神的大徹大悟之下,他的作品作為精神的表達,已經上升到東西方同期其他畫家無法抵達的高度。趙無極的藝術發展歷程,是他遵從自己內心發展的歷程,是他最終通過抽象繪畫來表達精神世界的“自我”的歷程,“借筆墨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他說“畫畫不僅僅是畫的問題,要像和尚靜養一樣,想一想怎么畫,把主題忘掉,把世界什么東西都忘掉,你就把自己擺進去,是人本身同感情、同畫面連接起來。什么是創造?創造是你的心靈同畫面的接觸。模特兒什么的都是借題,不過就是表現自己。”從畫皮畫骨再到畫心,依托于油畫的材料,手法和技術,又超越于油畫的具體的形式,以東方的哲學和美學思想的賦予其精神內涵,實現東西合一,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
【參考文獻】
[1]孫建平.趙無極中國講學筆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Zao Wou-Ki.Zao Wou-Ki 1935-2008, Flammarion,2009.endprint